科学家
-
弗洛里传加里·帕特森(Gary D.Patterson) 著;乔尔·弗里德(Joel R.Fried) 编保罗?弗洛里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化学家之一,因为“他在大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有根本性成就”,而荣获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遍及高分子科学的众多领域,他的名字及其命名的术语,频繁地出现在高分子科学的论文、专著以及大量教科书中。他的本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被许多人赞誉为高分子科学的“圣经”,教育和影响了几代化学家,迄今仍在被广泛引用及参考。本书是关于弗洛里的科学传记,全景式记录了弗洛里的一生。基本按时间顺序,系统介绍了弗洛里的家族史、早期(曼彻斯特学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在许多工业公司(杜邦公司、埃索石油工业公司和固特异轮胎及橡胶公司)开始的科学生涯、在几所大学或研究所(辛辛那提大学、康奈尔大学、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梅隆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快速展开的广泛科学研究活动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书中许多篇幅,都是以过去的学生和同事的眼光进行讲述,生动再现当时的环境以科学讨论和创造,折射出这位伟大科学家在高分子科学、化学和世界科学中的地位。本书特别适合于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科学领域和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工程师阅读和参考。
-
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方正怡,方鸿辉 编《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上册)》收入了多篇讲述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们学生时代和从事科研后的求学与治学的故事,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莘莘学子)树立“好奇、好学、好思、好问”的求学与治学风格,这对于当下创新人才培育和创新社会氛围的构建都有现实意义。
-
齿生无悔吴桦,张宏辉,王允保此书为第五批采集丛书之一。王翰章为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与整形外科学创建人之一,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前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华西口腔医院院长。擅长口腔颌面损伤与畸形整复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设计,在颌面损伤与畸形整复外科学、颌骨血供动力学、皮肤组织血供、人工骨生物学基础、口腔医学信息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客观、系统地展示王翰章的精彩人生。
-
草原之子吴燕,陈志辉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李博是我国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华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继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评价李博说“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李博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希望对我国生态问题,尤其是草原生态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有所借鉴。
-
苍穹大业赤子心石磊,梁红,杨利伟梁思礼(1924.8.24—2016.4.14)生于北京,籍贯广东新会。导弹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参加过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软件工程化的倡导者。本书基于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由科学史领域的学者经过严谨考证写成,真实反映了梁思礼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
-
化作春泥陈熙暂缺简介...
-
至纯至强之光王晓军暂缺简介...
-
轮轨丹心田永秀本书是第五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沈志云是我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沈氏理论”,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响应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志云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
上帝难以捉摸(美)亚伯拉罕·派斯 著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部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因为科学对于爱因斯坦来说,“是他的生活,他的事业,他的避风港,他特立独行的源泉,为了认识这位伟人,我们必须追溯他的科学思想和成就”。从统计物理学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详尽地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工作,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另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有着很高天赋和独到风格的德语作家,一个音乐爱好者,一位哲学研究者,一位深切地关心人类处境的和平主义者;本书作者特地为科学工作外的爱因斯坦安排了一些独立的章节,以便一般的读者可以轻松地浏览本书。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等 编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繁荣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和推动力量。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50年的辉煌,几代工程科技先驱为此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目前,在中国2000多万科技人员中,工程科技工作者占一半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他们的代表。院士们是新中国各项工程建设的发起人、设计师和指挥员,他们始终奋斗在科研、设计、制造、施工的一线。作为新中国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首代奠基人,他们的功勋将彪炳史册。《中国工程院院士(12)》是大型画册,收录了院士们的工作照、手迹和简介。这既是他们劳动的现场写真,也是留给千万代后人的珍贵史料。面如其心,照片中那睿智的神态,深邃的目光,舒徐的笑容,表现了院士们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和独特的风采;字如其人,院士们的手迹,或恣肆雄放,或敦朴古拙,或秀美圆润,都映射出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率真的生活情趣。在光与影的交错中,黑与白的反差里,读者可悟到人格之紧要,精神之伟力,生命之永恒。新中国50年的成就是伟大的,但那仅仅是振兴中华伟业中的一个短暂的序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上百年。工程建设的高潮还茌21世纪。我们需要培养规模更大的工程科技队伍,造就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青蓝相继,世代相续,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夙志。诚望青年一代从这本画册中得到启迪,受到激励,勃发豪情,立下投身工程科技事业的决心,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手中的火炬,攀着巨人的肩头,登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