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寄情水际砂石间冯文波,张永胜,袁艺,施玥 著本书是第八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李庆忠,石油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工作于中国海洋大学。 提出两步法偏移技术,研制了"绕射波扫描叠加偏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陆相沉积地震地层学的若干问题"的研究成果是对现代地震地层学的一个重要补充。研究的"地震子波零相位化方法"、"用剔除拟合法求取纵波正波入射剖面"技术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剖面。
-
追光胡晓菁,董佩茹 著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鸣球的学术传记,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薛鸣球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
见证中国交通报社 著本书为 《中国交通报》 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 “见证 40 年主题访谈” 合集, 通过对 40 多位老一辈交 通人的访谈、 调研, 请亲历者谈历史、 找规律、 见精神、 启后人, 为交通运输改革开放事业留下珍贵的 资料。本书可供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人员, 以及相关人员参考。
-
大气人生 王文兴传周汉 著本书是第七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本传记通过深入挖掘王文兴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轨迹,以真实、客观的史料,将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和顽强追求科研的一生进行了还原和再现。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着重遵循时代大背景、成长小环境、增强可读性、尊重历史事实等原则。
-
竺可桢的故事暂缺作者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竺可桢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全书围绕竺可桢先生的故乡生活、求学经历、教育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小故事,使读者们学习并了解竺可桢先生多彩的科学人生。
-
碧海青山李明,黄亨建,张赟 著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董海山的学术传记,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董海山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
科学家列传 壹杨义先,钮心忻 著本书以喜剧评书方式,从全新视角,重现人类有史以来各个时期**科学家们的风貌。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读者全面了解真实的科学家,而且是想激励相关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立志成为科学家。与以往大家熟悉的“科学家故事”或“科学家传”不同的是,本书绝不做任何简单机械的素材堆积,而是以时间为轴线,通过科学家们的历史轨迹,展现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和全球科学家成长的生态环境。本书特别注意把握严肃与活泼之间的分寸:科学内容,务必严谨;生平事迹等方面,则尽量活泼,要让读者充分享受其中的快乐。正如伽利略所言:“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本书其实是想“帮助你发现一些东西”,当然,尽量帮你发现“科研成功的共性”。
-
通信科教乐在其中张娜 王晓刚李乐民在20世纪率先提出采用双边横向滤波、判断反馈滤波等多种结构抑制干扰的方法,解决了当时抗窄带干扰的核心问题,主持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载波话路用9600bit/s高速数传机”,解决了高精度自适应均衡问题,研制出“数据转接终端机”,解决了高可靠数字传输问题,在“抗毁光纤以太局域网”和“电视与数据综合光纤传输网”的研究和器件研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助力解决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被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他在21世纪带领团队再攀光通信网络研究高峰,全力助推未来网络研究,他至今在通信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广阔领域不断探索。
-
圣手神针丁七玲 著1938年出生于天津市的石学敏,是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石学敏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本书为记录石学敏一生的传记。从石学敏的为学经历、中医研究案例、临床经验等角度,用心、严谨地记录了石学敏先生为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书中多幅珍贵的老照片,生动、形象地记录了石学敏的医学实践。
-
夸父逐日呼延宗泊,李芝婵 著本书为“大家丛书”之一。它介绍了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方成在炮火硝烟中诞生,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为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经历。他严谨踏实的学术风格、 谦虚诚实的生活态度与不断向未知探索、不知疲倦的前进精神激励着每一个热爱科学的青少年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