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居里夫人自传玛丽·居里暂缺简介...
-
师昌绪传刘深,郝红全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靠前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2010年度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本选题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记述了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抗战初期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活动,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冶金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1955年回国。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解决了中国很早试制开发的高温合金的质量问题。他作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靠前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了中国靠前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20世纪80年代后,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刘旭生学术集萃刘旭生 等慢性肾脏病(CKD)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在美国大约为13%,我国CKD的患病率为10.8%,据此估计中国成年人中大约有1.2亿的CKD患者,其中尿毒症的患者可能达100-150万人。CKD是持续性进展疾病,导致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最终进展至尿毒症需要维持透析或肾脏移植。作为广东省中医院肾病学科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慢性肾脏病带头人,刘旭生教授牵头多项大型中医药治疗CKD临床研究。刘旭生教授师承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和广东省名医黄春林教授,临证20余年,总结出CKD诊疗原则和方法。CKD的本证是脾肾气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强调先后天互补。结合中医\
-
规矩有度方圆无形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中国通信元勋王延锋,姜玉平,宋神秘本书梳理描绘了张煦院士一生学术成长的主要经历以及主要学术贡献。提出家庭环境,靠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靠前名校的接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需求与个人志气与奋斗的结合,是成长为有名科学家的重要条件。本书梳理描绘了张煦院士一生学术成长的主要经历以及主要学术贡献。提出家庭环境,靠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靠前名校的接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需求与个人志气与奋斗的结合,是成长为有名科学家的重要条件。
-
诗意华章“诗意华章”编委会 编《诗意华章:管华诗院士八十寿诞纪念文集》由“传略篇/行笃”“华章篇/情深”“媒体篇/誉满”和“成果篇/果硕”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传略篇/行笃”,作为对管院士辉煌经历的介绍,收录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推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第三辑)》中,学校宣传部秘书梁纯生同志执笔撰写的《管华诗传略》。第二部分“华章篇/情深”,通过约稿的方式,由管院士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和学生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讲述管院士在教育管理、学术成就、人才培养和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智慧、抱负、毅力、成就、贡献和功德,全方位地展示大家心目中的管校长、管院士、管老师等形象;共收录76篇文稿,其中诗11首、文64篇、画1幅。第三部分“媒体篇/誉满”,通过收集各大新闻媒体近十多年对管院士的采访报道,更多地反映管院士的知名度和崇高威望;收录了21家媒体共33篇新闻稿。第四部分“成果篇/果硕”,作为管院士从教55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只是管院士为国家、为学校和为生物医药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的一部分,包含各类奖励、在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已经申请及授权的发明专利;共收集了27项奖励(其中省部以上科技奖13项、教学成果奖3项、个人大奖5项以及省级以上称号6项)、发明专利14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4项、申请发明专利77项)、论文共计417篇(其中外刊64篇)。
-
家国万岁余艳中国精神,意在阐述当代中国人深沉热烈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中国精神,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强劲内驱力。对青少年来说,学习这种精神,就是要少年立志,奠定一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家国万岁:院士科学家何继善的故事/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是一本以故事化表达来鲜活呈现我国著名人物——科学家何继善的感人事迹,旨在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报告文学作品。
-
陈厚群自传陈厚群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首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
人民科学家钟扬刘深暂缺简介...
-
科普年华季良纲本书共分十一章,介绍了李象益从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青年时期从事科研工作、中年后从事科普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他参与建设中国科技馆、担任科普部部长、建设中国科技馆二期,以及担任中国自然科技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执委、北京市政府科普顾问等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与科普人生,并穿插了他参加吕梁支教、科普理论研究、科普人才培养等内容,全面介绍他由科研到科普的人生转变,科普理论创新与探索,活跃于国内国外科普舞台的一些重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