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

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

作者:尹冬梅、丁力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01

ISBN:9787802321724

定价:¥4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将研究的对象限定为“中国的”、“当代的”、“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这个范畴是我们所熟悉、了解的,比较有发言权;另一方面,选择比较小的切入点,有利于集中论述,把问题讲透。从书名来看,研究的对象已经非常明确,但是为了阐明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以及通过对比来说明其特性,我们对古今中外的学生组织也做了一定篇幅的介绍。《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引论,主要说明学生组织的概念内涵及根本属性;第二章主要针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学生组织进行梳理介绍;第三章为对国外,主要是西方大学中的学生组织的研究;第四章对我国高校学生组织进行探讨,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法律基础和常见类型及其特点;第五章为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制度研究及制度设计;第六章通过对基层班团组织、学生社团和学生媒体三组个案进行的深入剖析来探讨学生组织的优势与瓶颈;第七章讨论了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扩展功能及发展前景。这样的结构安排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将“学生组织”这个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概念比较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二是为了能够对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给予较为实际的指导或启发。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时代潮流中的学生组织
第二节 有关学生组织的几组概念探究
一、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学生权力
二、学生管理与学生组织
三、学生自治与学生组织
四、学生干部与学生组织
第二章 中国高校学生组织溯源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学生组织的史前史
一、古代学生群体的社会环境
二、书院及其影响下的学生组织雏形
第二节 中国近代社会:学生组织初步形成
一、中国近代学生群体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近代学生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三、中国近代青年学生群体的历史特点
第三章 参照系:西方高校的学生组织
第一节 西方高校学生组织的历史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与学生自治的肇始
二、17世纪到19世纪:近代大学体制下的学生组织
三、20世纪至今:现代西方高校的学生组织
第二节 现代西方高校学生组织的权力来源与基础
一、现代西方高校学生组织的权力来源概述
二、三种基本模式
第三节 西方高校学生组织的结构及其运行
一、学联和社团结构
二、学联和社团运行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现状与运行特征
第一节 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法律基础
一、全国性法律及行政法规的一般规定
二、各级地方的相关管理条例
三、我国各类学生组织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我国学生组织现状
一、学生组织的结构基础及组织特性
二、班级——高校学生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
四、各级学生会组织
五、学生社团
六、其他类型的学生组织
第三节 双重目标指向影响下的学生组织运行
一、思想政治与德育工作:意识形态供给和形式
二、日常事务工作
第五章 制度的设计与安排: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学生自治”的制度动力再认识
一、“学生自治”的属性及其辩证关系
二、依托学生组织实现学生自治的现实途径
第二节 高校管理模式与学生组织
一、政府行为选择
二、高校学生组织现行模式
第三节 学生组织的制度安排
一、组织系统化:学生组织的层次及意义
二、组织自主化与制度选择
三、组织理性化:组织骨干成员形成机制和组织绩效评估
第六章 制度兑现:本土化的尝试
第一节 环境分析、能效评估与学生组织内涵的重新界定
一、内发动力和学生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育人理念:学生组织的时代性
第二节 以班团组织的发展为视角
一、“班”与“团”的概念厘清
二、“高校班团组织”的比较研究
三、“高校班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瓶颈
四、面对挑战与机遇的回应:定位澄清、目标扩展与制度建立
第三节 边界划定与服务机制:以学生社团的发展为个案
一、“社”与“团”的辩证起源——我国社团的起源
二、鸟瞰西方学生社团:活力和整体性
三、我国学生社团的组织功能与任务
四、制度移植:内生性因素的审视
五、区分与融合:国际学生社团的边际效用
第四节 创新型育人阵地:作为学生组织的高校学生媒体
一、我国学生媒体的发展与现状
二、组织传播:学生媒体的本质特征及其特殊的育人功能
三、学生媒体对传统学生组织的超越
四、多层次:以复旦大学的校园媒体为例
第五节 学生组织面临的优势和瓶颈
一、高效的组织动员:发展动力和隐患
二、整齐的组织纪律:行为效率和时代的冲击
三、整一的管理模式:科层对接和时滞效应
第七章 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拓展
第一节 学生组织与高校
一、高等教育普及下的学生组织
二、通识教育渗透下的学生组织
三、多校区运行机制
第二节 学生组织与城市
一、与城市精神共生
二、两种路径:传递与渗透
三、城市发展新动力
第三节 学生组织与社会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