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思想家
-
蔡元培年谱长编高平叔暂缺简介...
-
晓庄钟声丁羽著《晓庄钟声》所反映的仅是陶行知办学历史的一个阶段——晓庄师范,但这是他从事教育革命的重要篇章。从这“一斑”可以约略窥见陶氏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全豹”。丁羽的文笔也有陶风,那就是通俗流畅,目的为了普及。陶行知的诗歌就是以通俗化、大众化知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界文化界拨乱反正,被誉为“万世师表”(宋庆龄题词)和“孔子之后的孔子”(翦伯赞语)的陶行知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又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的著作和关于他著作,一本又一本地出现。这为了解陶行知、借鉴陶行知提供了新的机会。
-
胡适口述自传胡适 著;唐德刚 译《胡适口述自传》是一本集胡适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译)之集成的书,是胡适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作的英文口述自传,由唐德刚先生记录、整理并翻译、注释。本书在整理过程中还吸收了一些胡适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供读者翻阅。胡适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在诸多学术领域里多有开创性的贡献。《胡适口述自传》不失为一部别开生面、自成一格的“学术性的自传”,近几年来中国的学术界或会涉及胡适先生生前一些有趣问题(诸如恋爱、学位)的讨论,作者也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已甚少知道“胡适”与“白话诗”、“白话文”之间的联系,对这位生前在中国一言一笑都会上报纸“头条”、“花边”的资深学者了解实在是不多。胡适先生的口述内容涉及他的故乡、家庭,他的青少年生活,对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其人其事的看法以及他在文学海洋中畅游的收获。本书由于记载了胡适与笔者当年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以及笔者当年访问他时的问难与感想,所以或许对中国近代的文史专家们有所帮助,因为它是一本辞简意赅、夫子自道的“胡适学案”,当然对于一般的遣兴读者,也可供他们茶余饭后浏览体会。
-
辩护狂张克林编著美国律师协会20世纪“桂冠律师”之二。
-
德清俞氏俞润民,陈煦著本书是一部介绍、描述俞氏家族三个代表人物:俞樾、俞陛云、俞平伯在朴学、诗词和文学上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展现了在中西交汇、新旧冲突的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俞平伯家族几代人的人生及学术文化追求、读后可以增进有关文化和学术史的知识,对于研究家族与文化的关系及中国新文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孔子传吴高飞著本书目录简介:卷一 童年至少年时代(公元前551年:前522年);卷二 壮年时期(公元前522年:前517年);卷三 周游列国(公元前517年:前472年)等。
-
旷世大儒陈祖武、朱彤窗有鉴于儒之对于中国其实也是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表述、描摹,,将具体的儒者作为诠释儒之轨迹的符点,便是《旷世大儒》丛书的选题动机。据此,经过斟酌、讨论、确定在时间上截止于古代、在人选上以十种十一种人规模作为定位。这十一个人物是:孔丘、孟轲、苟况、董仲舒、程颖、程颐、朱熹、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具体的书名,则依传主最为通行的称谓。当然,这些人选其间具体的取舍定夺,也并非容易,而是颇费了和番殚思周折的。顾炎武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承宋明理学衰微之后,他深得晚明实学思潮熏陶的裨益。一生为学,始终抱定经世致用宗旨,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文筹学。在众多的学术领域,取得宏富的成就,留下几近五十种的宝贵著述。
-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少年时代邢连杰内容提要如果我们把教师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家则是这些“工程师”中出类拔草的一族。那么,教育别人的教育家们,在青少年时期是如何接受别人教育的呢?本书介绍了九位中外著名教育家青少年时期成长的故事。他们生在不同的国度,在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下,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尽管成长的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没有成为旧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而是自己主宰了自己的学习,在继承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以各种方式对旧教育中愚昧、落后、不合理的东西进行抗争,最终成长为中外著名的教育家,为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索菲娅·罗兰(美)沃沦G.哈里斯著;杨荣鑫译意大利继蒙娜·丽莎之后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索菲娅·罗兰是本世纪最美丽、最具有天才的超级影星,其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书中详尽披露了她和著名制片人庞蒂的婚姻,以及加利·格兰特、彼得·赛勒斯、理查德·伯顿等国际大明星如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的故事。
-
近现代名家丛帖翁同*此件作品名为璅言,璅,义同“琐”,即琐碎之言,是翁同簖于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四十八岁时写给其五哥翁同爵(陕西巡抚)的第一个儿子翁曾荣的一封家书,是年阴历八月初七(九月十三日)翁同爵病逝于湖北巡抚任上,翁同龢前往武昌料理后事,十月初四(十一月八日)返京,此信即是翁返京后所写。其中所言虽均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琐细之事,但体现了翁同龢在兄长过世后,对其侄子视同己出的一片拳拳之心,读来感人肺腑。此时翁同龢正奉懿旨,与兵部侍郎夏同善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正值壮年,又身为帝师,其学养、阅历也已非同常人。从此琐言中我们可以看到翁同龢的书法基本风格已渐趋成熟,用笔爽捷而沉着,结字宽博而大气,并已将章草及碑意融入其书写之中,是由董、米向颜和碑转化的代表作品翁同龢居京为官时赠人的作品太多端稳雄浑,但仍然缺少在书写日记和家书时的那种流畅之美和自然之趣。翁同簖以后书法的风格也大抵在这个范围内展开,只是笔致更为苍老沉著而已。所以,这件作品对于我们了解翁同龢书法的演变及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书法表现上,这件作品字距紧凑,以展横势为主,与其晚年作品的字距行距均显疏朗有所不同,但点画精劲,精力弥满而充藏,故而在书写中一气呵成,但又顿挫有致,不时流露出意外神来妙笔。笔画之间的对比度较大,颇富视觉美感,加之其中掺杂一些小字批注,使章法上尤见灿烂翁同龢于书法及道德、文章中的修炼也从中可见一斑。正是由于翁同簖善于融碑于帖,并别创浑厚大气的表现风格,故能在晚清之时雄视书坛,所以杨守敬将其书法比喻为“老鼹当道,百兽震恐”,可见其当时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