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政治人物
-
评说邓小平艾沐等编著暂缺简介...
-
评说周恩来建东[等]编著暂缺简介...
-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何虎生主编《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是在台湾和台湾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焦点的时刻出版的一部有关蒋介石、宋美龄及其他台湾高层人物在内的传记作品。作者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记述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台湾“第一家庭”生活、工作、娱乐的实情,介绍了其后辈目前各自的境遇;书中也记录了台湾高层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的内幕,介绍了蒋介石和蒋介石之后的台湾和台湾问题。《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自1999年8月出版以来,受到各界好评。根据各方要求,我们对书稿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增加,以使其更加完善。
-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口述;(美)裴斐(Nathaniel Peffer),(美)韦慕庭(Martin Wilbur)访问整理;吴修垣译该书是根据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部教授裴斐(NathanielPeffer)和韦慕庭(MartinWilbur)1960年11月1日至11日采访吴国桢的英文稿翻译而成。虽然它是口头访谈,文字较松散,也不乏累赘,而且问答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与我们不尽相同,我仍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所谓好书似乎就应该如此,要么让我们读到些什么,要么让我们想到些什么。从读到的内容方面看,这本书内容是丰富的。首先,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吴国桢口述回忆》从吴国桢自己的立场记述了1945年-1953年七年间的重大事件的幕后原因及其结果,很多史实鲜为人知,如吴国桢与周恩来的交往、吴国桢处理学潮的经过、发行金元券的决策过程、毛泽东通过颜惠庆策反吴国桢的经过、蒋介石企图暗杀吴国桢的细节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民党政权和蒋介石许多做法的强烈不满,从当政者的角度揭露了国民党政界病入膏肓的腐败,生动地展现了他与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间惊心动魄的争斗场面。局中人讲幕后事,内容独特,鲜为人知,使得该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又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对于学术界研究民国史、上海史、台湾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次,它展示给我们一个经历丰富的人的内心世界。关注和研究人物,往往不止限于了解一个人的经历与个人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要走进那个人的精神世界,去理解他对待问题的看法、心态及其对策,要有理解、有学习、有批判地去读。也就是说,读一个人,要做到真正有收获,有一个自我的提升与感悟。在读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经历越复杂、越耐读,我们的收获也会越多。吴国桢曾是周恩来的同窗好友,留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先后担任过汉口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中央宣传部长、重庆市长、上海市长、台湾省政府主席等重要职务,是蒋介石的亲信和国民党中炙手可热的大员、毛泽东宣布通缉的15名主要战犯中的第10名,此外他还与美国政界、新闻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作为20世纪40、50年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他亲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有时甚至是在政治漩涡的中心。这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疑是丰富而复杂的,而了解这样一个人的复杂心态也必然是有意义的。以吴国桢为例,想在政治上实现其抱负无疑是他成为“市长专才”的重要动因,他所追求的民主政治与蒋介石的政治体制的必不可免的冲突也恰恰是他难有作为的根源所在,他对国共两党及二者之间斗争的看法也是决定他历史命运的主要因素。毫无疑问,吴国桢是一个干才,但其心路决定了他的结局。
-
陈云中国革命博物馆 编陈云,1905年出生于上海青浦县练塘镇。幼年便丧双亲,由舅父母抚养,因此又名廖陈云、廖程云。1919年,他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25年入党并投身五卅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回家乡搞农运,曾任农民起义武装的党代表、青浦县委书记和江苏省委农委书记等职。1930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陈云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1931年9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成立,他是成员之一。1933年初,他随临时中央迁到江西瑞金,任白区工作部部长。长征初期,陈云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在遵义会议上积极支持毛泽东。会后,中央派他恢复白区工作。部队过了大渡河后,陈云历尽艰难,化装潜出四川。到了上海,他发现难以活动,便于1935年9月转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了长征及遵义会议情况。陈云作为党内少有的工人、店员出身的领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都做出过突出贡献。这既出于他自身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与他所处的成长和工作环境密不可分。中国近现代最大的工业金融中心上海,是陈云人生轨迹起步的地方。西方资本主义在这里建立了侵略据点,并以早期资本主义冷酷的敲骨吸髓式的压榨,给神州古国带来了重重灾难。不过与此俱来的副产品,便是在这里出现了体现近代科学管理的市场效益观念,出现了一批精明的上海人。对于陈腐的“重义而不喻利”的封建传统观念来说,那种看似缺少温情却务实求真的作风,正是破旧立新的重要催化剂。陈云受家境所限,只读完了小学,靠辛勤自学成才。他通过工作实践,了解了中国最近代化的城市;在长期农运斗争中,他又懂得了中国的乡村;后来又与国外的学习考察相结合,终于使他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一次又一次飞跃,成为解决难题的能手。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经济崩溃的烂摊子,主持中央财经委的陈云连出良策,只用半年多时间就使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解决了旧中国多少年都无法解决的金融物价问题,一时被人叹为奇迹。他在党内较早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问题,支持并提出实行包产到户的建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再度复出,又反对“洋冒进”。在共和国迈向现代化的漫长历程中,陈云的真知灼见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上。解放战争时,他拒绝别人送来的好枪:“如果到了需要我用枪的时候,仗早打输了”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理财人,难免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其实,生活中的陈云非常平易近人。他7岁时入本镇小学读书后不久因家贫失学,是校长杜衡伯让他免费入学。对此,陈云一直怀念不忘。1986年,当镇上小学请他题写校名时,陈云欣然命笔。陈云还多才多艺,喜欢评弹,会吹箫、吹笛,也会拉二胡,在繁忙工作之余以此自娱。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晚年的陈云用牛皮纸包书、用绳子捆扎仍很利索,连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他的毛笔字很好,也得益于年轻时当店员的经历,因为往外寄书,包要包得结实,地址也要用毛笔写得端端正正。陈云自己的生活一向简朴,并始终严于律己。有一年,11月10日左右,北京的气温骤降。周恩来去陈云那里,发现陈云正拥着棉被坐着办公,仍抵御不住寒气。周总理看着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烧暖气。陈云却坚辞道:11月15日供暖的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
陆征祥传石建国著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中华民国外交史,一是以“弱国无外交”的简单结论取代对于丰富多彩的外交史的研究,这不仅不能正确地、全面地反映民国外交史的全貌,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对于民国外交家的正确评价。本套丛书在编纂过程中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外交家的一生,既充分肯定和褒扬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不讳言并批评他们的失策和错误,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塑造一代民国外交家的新形象。
-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著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晚年在病榻上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的一部自传,也是她有生之年写成的最后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曾志追忆了自己的家世,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婚姻家庭,自己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交往,自己亲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文中感人的事迹与生动的文字将会使我们对中国革命及其革命者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在这本书里,血火交融的革命斗争与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相辉映,我们将读到一个美丽动人、百折不挠的女革命家的传奇一生。
-
问鼎白宫袁征,陈宪奎著《问鼎白宫:戈尔与小布什传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专题科研成果,在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的主持下,由袁征和陈宪奎共同组成的课题小组完成。他们对于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进行了自始至终的跟踪研究,不仅详实地勾勒出两位候选人的传奇经历以及争斗和角逐,更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美国的政治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
铁腕普京佟建舟,王勇编著暂缺简介...
-
忽必烈的帝国郝家林 著本书内容包括:效行汉法,开平王爷称帝;平地定叛乱,巩固新生政权;削弱世侯,权力归属中央;攻取襄樊,揭开统一序幕;建立国号,一代王朝诞生;挺进中原,迁都燕京宫阙;伯颜伐宋,战火燃遍江南;临安投降,中华江山一统;江南初定,西北烽烟又起;回汉之争,丞相被刺宫城;薄命太子,真金惊惧而亡;黩武嗜利,权臣再度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