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政治人物
-
郑洞国传郑建邦,胡耀平 著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最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他从此获得政治上的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洞国将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中,直至生命终结
-
曼德拉狱中来信纳尔逊·曼德拉 著,姚军 译1962年,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强化了对政治对手的残酷镇压,44岁的律师、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活动家纳尔逊??曼德拉被捕,他并不知道,自己将在监狱中度过接下来的27年。被关押的10052天中,这位未来的南非领导人给顽固的监狱当局、其他活动家、政府官员写了许多信,更令人难忘的,是写给富有勇气的妻子温妮??曼德拉和五个孩子的书信。现在,本书收录了其中的255封信(其中许多从未发表过),让人们深入地了解,在几近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曼德拉是如何保持内在精神,如何与越来越因他的困境而愤怒的外部世界交流。 本书按照日期顺序编排,根据曼德拉作为已定罪囚犯被关押的四个地点划分章节,首先是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那是1962年审判之后关押他的地方。1964年,曼德拉被带到罗本岛监狱,只有家人的探视和书信,才能给那片荒凉之地带来些许光明。18年之后,曼德拉被转移到波尔斯穆尔监狱,这是开普敦城外的一个大型监狱,牢房里有床,伙食也更好,但他和四位同志被关在顶层的一间牢房中,与其他囚犯隔离。最终,曼德拉在1988年被带到了维克多??沃斯特监狱,关押到1990年2月11日获释。 这本里程碑式的书信集揭示了曼德拉作为经过训练的律师,是如何为囚犯的人权辩护的。从书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得知他寄去的照片和信件“消失”之后,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有时候希望科学带来奇迹,让我女儿得到失去的生日贺卡,能够快乐地知道,她的父亲爱她”。 更令人心痛的是1969年写的一系列信件,当时,曼德拉被禁止参加母亲和儿子滕比的葬礼,只能通过书信抚慰家庭成员。但是,这正是曼德拉毫不动摇的乐观主义精神*强有力的表现:“光荣属于在黑暗与阴郁中都不曾放弃真理的人,属于不懈奋斗的人,他们绝不会因为诽谤、屈辱甚至失败而失去勇气”。 不管是坚定支持身陷囹圄的妻子,还是阐述今天仍引发共鸣的人权思想,曼德拉的狱中书信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拒绝向超常的刑罚低头,绝不在道德观上妥协。这些书信最终奠定了曼德拉的地位——他是20世纪最鼓舞人心的人物之一。
-
孙科传千江月 著这是一部有关孙科的人物传记。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在父辈高扬的旗帜下,向着真理的曙光,坚毅前行。孙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军阀们有枪杆子,有笔杆子,有资金有实力有派系有圈子,孙科游离于军阀派系之间,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想方法,聚手段,向着目标,拆除挡在前行路途上的栅栏,搬开石头,冲向d ing峰。一次又一次失败,没有灰心,没有失志,用心力用智慧,在国民党高层,在国民政府顶层,摇旗呐喊。孙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登顶,然而,在d ing峰之上,遭遇更大的狂风更强的雷击,人生事业理想信念,一次又一次被洗礼。民国时期的政治官场是如此的险恶,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是如此的命运多舛,后人不禁拍案惊奇。
-
周恩来与淮安陈国民,钱定华 等《周恩来与淮安》拟聚焦周恩来童年、少年时期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离开家乡后对淮安深情眷恋、真挚牵挂,以及淮安人民在周总理精神的感召下,以实际行动建设家乡,围绕周恩来一生和淮安的联系,从方方面面展现伟人的闪光精神、高洁品质和人格魅力。本书以连环画这一极具群众基础、体现中国气派的文化样式为载体,进一步聚焦红色文化题材,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成为继承红色连环画光荣历史传统的一次良好推动。
-
毛泽东在新中国之初王正民 著《毛泽东在新中国之初》是一部材料翔实、图文并茂的纪实文学,作者研究了中共党史的大量资料,多次走访还健在的当事人,以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艰难时期,毛 泽东及其他开国元勋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时时把握着主动权,在复杂的斗争中发挥了高超的领导艺术,使新中国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凯歌中行进的轶闻往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讴歌了开国领袖们的崇高风范和开创社会主义制度新纪元的不朽功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
-
人格的力量谢春涛本书通过大量事例集中呈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六位老一代革命家所共同具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使命感、严守纪律的大局观、廉洁的公仆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闪光之处,突出展现了每一位革命家的鲜明个性,深入分析了他们崇高人格风范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原因,刻画出一组光彩照人的革命群像。
-
非常之人非常之功王贞贞 著作为一本古代官员从政的“三十六计”,本书以史为鉴,精选16位古代著名政治家,展示了他们高超的谋略艺术,讲述了他们走向政治巅峰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智慧故事。有的篇章侧重于他们如何登上高位,例如舜、陈平、陶侃、马周等篇;有的篇章侧重于他们如何治理社会,例如周公、管仲等篇;有的篇章侧重于他们在官场上正直立身而又能够善始善终,例如晏子、东方朔等篇;有的篇章还介绍了他们家庭幸福或家族兴旺的经验,例如李靖、萧瑀等篇。书中同时还反映了古代政治家眼中的“忠臣”标准及社会理想。密意苍生计,浓怀骨肉思。青云终不远,仕路有真知。
-
新民说·艺术之爱[法] 阿兰·蓬皮杜,[法] 塞萨尔·阿尔芒 著,史利平 译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乔治.蓬皮杜我之所以喜欢艺术,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能够让人轻松地切换时空。古典艺术看到的是过往和历史,当代艺术看到的是现实和发现。——克洛德.蓬皮杜这部作品由蓬皮杜之子阿兰.蓬皮杜和致力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塞萨尔.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同时展现了乔治.蓬皮杜在从政期间以个人的艺术天分建造的一个充满文化与现代艺术感的法国。 蓬皮杜夫妇1933年在拉丁区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建设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家庭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新的法兰西。在乔治.蓬皮杜从政期间,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行动,并主导修建了波布尔中心,即现在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人们可享受一种具有文化性的休闲生活。直到乔治.蓬皮杜去世后,妻子克洛德.蓬皮杜也一直捍卫着丈夫在巴黎留下的艺术成果,并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生活,同时不遗余力地阐述着自己所坚持的艺术审美和对艺术的理解,直到老去。 安德烈.马尔罗、皮埃尔.苏拉热等人的回忆也为蓬皮杜家族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夫妇二人钟情于现代性,私人生活中幸有艺术相伴,政治思考中融入文化素养,这样一段艺术人生也让法国在蓬皮杜执政时期别具一格。
-
公心入梦王志雄 著本书是介绍全国政协委员邬梦兆的一部个人传记。邬梦兆,193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1949年8月在大埔百侯游击区参加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会委员、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州诗社社长、广州书画专修学院院长、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2020年2月逝世。本书是关于他的成长和工作经历的一部个人传记。邬梦兆从小受到先进文化的感染,十五岁即投身革命队伍,从普通战士起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乡党委书记、县辖区党委书记、地委办公室主任、县委书记、省委副秘书长、副省级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一干就是整整五十五年。离休后,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笔耕不辍。
-
我的爷爷郑德荣郑凯旋 著郑德荣教授是当代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一生以“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为座右铭,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七十年初心不改,堪为共产党人的典范。本书作者(郑德荣教授长孙)以生活的视角切入,以回忆的形式从“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父慈子孝,传承家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个方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位严厉而又不失慈爱,讲原则、大义而又重感情、亲情,视事业、信仰高于自己生命的老人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