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

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江桂英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561530269

定价:¥23.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三农”问题使得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公共经济在公共产品供给职能上的缺位致使乡村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并直接引发或间接加剧了三农问题,因此,解决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是化解三农问题最重要的突破口。和一般从社会学或政治学视角研究乡村治理模式不同的是,《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以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为主线,探讨现有乡村公共经济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将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延伸到乡村社区公共组织,对我国的乡村公共经济作了历时的回顾和共时的描述,得出我国乡村公共经济问题的产生应归咎于乡村社会公共性缺失的结论,强调建设实质性民主是培养我国乡村社会公共性的主要路径(第2章),厘清乡村公共产品的两个供应主体即公共财政与乡村社区财务的关系,界定了公共财政和乡村社区财务的收支范围,并为乡村公共经济赖以存在的乡村社区的重新规划提出了初步的工作思路(第3章),同时还为乡村公共经济的社会和环境建设提出题中应有之义(第4章)。在实证层面上,《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分别对三农核心问题即乡村基础设施(第5章)、乡村人口就业(第6章)、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第7章)和乡村基础教育和文化(第8章)等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的分析以笔者先后在安徽和福建所做的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为依据,并以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为依托,以厦门等地的成功经验为例子提出解题思路。《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认为,公共财政和乡村社区财务作为乡村公共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供给上述公共产品方面有着并驾齐驱的关系,尽管近期内公共财政将不得不为偿付历史欠账而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并认为,包括乡村政权组织、乡村市场体系和农民组织在内的乡村社会制度的重构和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制是解决乡村公共经济问题的根本因素。而内在制度即“相知、互助、和谐”同样也是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第9章)。《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探索》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财政理论往往只强调政府作为分配主体的框架,循着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思路,相应拓展了乡村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它使得理论界在继续关注乡村公共财政命运的同时,更加关注政府和其他公共经济组织如何形成合力为乡村社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化解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三农”问题。
作者简介
  江桂英(1968- ),女,福建上杭县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2006—200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就职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公共经济学、语言经济学。在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语言学及经济学论文多篇,其中《乡村公共经济与三农问题关系探析》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公共部门经济学》(教材)、《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等的翻译;主持和参加多项课题,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语言经济学与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
目录
总序
序言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1.3 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乡村社会公共性问题分析
2.1 乡村公共经济概念综述
2.2 乡村公共经济历史沿革
2.3 我国乡村社区的属性
2.4 乡村社区构建的要素研究
2.5 乡村社区公共性的培育
第3章 乡村公共经济重构
3.1 乡村公共经济结构模式
3.2 社区治理要义
3.3 乡村社区治理模式构架
第4章 乡村社区公共经济的环境建设
4.1 乡村公共经济与乡村社区的城镇化
4.2 乡村公共经济与农业产业化
4.3 乡村公共经济与乡村工业
第5章 乡村公共经济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5.1 乡村基础设施属性、供给现状和成因
5.2 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供给特点和负面影响
5.3 乡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
第6章 乡村公共经济与乡村居民就业
6.1 乡村就业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
6.2 乡村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就业效应
6.3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路径选择
第7章 乡村公共经济与乡村社会保障
7.1 乡村社会保障现状及成因
7.2 我国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构想
第8章 乡村公共经济与乡村基础教育和社区文化
8.1 我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属性
8.2 乡村基础教育现状及成因
8.3 乡村基础教育筹资的合理选择
8.4 乡村社区文化探源与走势
第9章 乡村公共经济与乡村社区建设
9.1 乡村公共经济与制度关系分析
9.2 乡村社会组织体系的重构
9.3 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9.4 我国农业税取消后乡村公共收支的范围界定
9.5 乡村社区未来发展态势
9.6 结论
附录
附录1 乡村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2 安徽省五河县调研报告分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微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