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总传
-
灵感毒药王锐 著《灵感毒药:名作家自杀揭谜》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人总是要死的,肉体总是要衰老的,为什么要等到老丑才死呢?应趁肉体还美的时候就自杀。(作家)一自杀,文字就行动化了,成了一种魅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是艺术。
-
耕田到老广州仔何伟廉 著《耕田到老广州仔》是一部共和国同龄人的自传。作者何伟廉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人生足迹:生于广州,青年时代下乡,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扎根粤北山区十多年,培育出“马坝银粘”优质谷种,当过曲江县农业局副局长、韶关市政协委员,改革开放之初“下海弄潮”,退休后举办个人影展……在平凡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作者用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悦纳了时代赋予的命运安排,用顽强和勤奋、积极和乐观缔造了幸福的生活。通过幽默、平实的文字叙述,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和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反思、期望与热爱。这是一本子女看新鲜、父母看当年的老百姓自传。
-
煮酒论英雄冯伟林 著该套丛书中的每本书均为单独书号,四色彩印,图文并茂。第一辑4本和第二辑5本共9本已经于2007年和2008年元月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不少书评家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这次出版的是第三辑,亦是5本,分别是冯伟林的《煮酒论英雄》、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玫瑰》、吴昕孺的《远方的萤光》、汤素兰的《灵魂的风景》和袁雅琴的《如水的声音》。同第一、二辑一样,第三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会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是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
新史学杨奎松 著这个集子是硬编起来的。所以说是硬编,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它确实不是笔者自己主动想编而编的,实在是向先生再三推动的结果,多少有点不得不的架势;二是因为笔者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中共历史方面,要想集中编一本民国人物的集子,还真比较困难。好在民国人物并不等于都是国民党的人物,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几篇比较关键的文章,早已成为其他书的章节内容,除个别篇外,总不能又重复收入到这个集子里来,因此只好另想办法。另想办法的结果,就是编成了这本“过眼录”。这里的所谓“过眼”,倒不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意思,其实是不拘一格随便谈的意思。因为这里所集的文章,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讲演的现场录音稿,甚至也有带些“演绎”味道的历史纪实。总之是五花八门,没有体例上的一致性。包括专门的学术论文,笔者也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文字上的处理,即把它们尽量变得通俗、更好读一些。让文字好读易懂,是笔者一向所追求的风格。不过,通俗到把史学论文变成纪实,并不是我的想法。因此,这里把早些年写过的两篇历史纪实收进来,还是会让笔者有些忐忑不安。这一方面是因为笔者从来对社会上各种纪实文学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有这种“创作”的资格。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把以前改写的两篇历史纪实编进来,是因为这两篇“东东”挂在网上多年,不少人转贴来转贴去,甚至有人把它扒下来成为自己的作品去投稿。既如此,它们想来不会有太大问题。同时,之能够写出来,也是因为当年写论文时发现所能利用的资料和能够涵盖的历史背景与细节局限性太大,自己搜集到的相关史料实在太多、太具体,很多史料不用太可惜。虽然这两篇纪实并没有能够把大量已有的史料全部用上,但也还是把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细节交代了出来。因此,通过这两篇其实还是建立在大量史料基础上的历史纪实来了解相关的细节,对一些读者也许还是有所帮助的。
-
绝版镜头徐复 主编你知道影像的力量吗?走马观花中的一个凝聚,行色匆匆中的一个定格,蜻蜓点水中的一个俯瞰,都有可以成就一段历史,一个传奇。有人说,光影的叠加就组成了光阴。因此说,光与影的结合,就是光阴的故事。而历史,就在这浓墨重彩的叠加中,组成了一种有趣的集体回忆。——这就是影像的重量。这也是本书编撰的初衷。自1839年,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问世以来,人类历史就有了新的记录工具。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得以“复活”那些160年前的世界名人,让他们带领我们一起经历那些风起云涌、心潮澎湃的事件,让我们领悟那些让我们惊讶、崇敬和渴望的人物,他们是怎样在那一刻.脱颖而出的。在内容的择取上,我们选择了从1850年到2008年160年问的世界名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美术、音乐、建筑、军事、体育等方面,只要在那一刻他是璀璨耀眼的,那么,我们就让他在此闪耀。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摄影史,它不仅仅是被摄景象的简单实录,还能够反映出被摄景象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表现出被摄影物的独特个性。本书以照相伊始时期的图片开始,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有的年代名人灿若群星,而有的年代则是爆发前的沉默,万籁俱寂。因此,在时代的划分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时代的特点,将同一个时期的名人放在一起,比如1866年~1871年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德国统一,影响未来两国社会和经济的人物这时候都开始出现,如摩根、洛克菲勒和克虏伯集团等。其次,在每个时期,我们选择了两位名人作为重点介绍,因为他们对未来影响至深。并且也列出了每个年代的大事年表,帮您对这时代的历史大事做一番梳理。另外,本书也力图呈现给您一部人物史,在介绍名人的时候,一般以此人成名的时间为准,故而可能并不在其最著名的时候。而且在介绍一个名人时,我们尽量将此人的前后历史和成就介绍完整,也使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寻找那些致力于人类幸福的名人资料的时候,我们一次次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信仰.他们在逆境中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让我们不敢再轻易抱怨人生,抱怨生活的不公平,让我们放下虚荣,放下焦躁,用更沉着的心思,更虔诚的态度,更细致的笔触去面对那些伟大的灵魂,以期得到他们的启示。希望每个阅读的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启示。
-
先秦人物潘定武 著黄帝与炎帝共同开创了华夏文明,并且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由华夏族为主体发展而成的中华民族总是以“炎黄子孙”为骄傲和自豪,“炎黄子孙”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一个文化符号。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光耀千古。强大的秦王朝竟然二世而亡,直接原。因在于胡亥的昏庸和赵高的擅权乱政,但胡亥所以得立,赵高。所以擅权,应当与秦,始皇的种种行为密不可分。秦虽不亡于始皇之时,始皇却为秦亡种下了难以根除的隐患。
-
永不忘却李应瞻 著《永不忘却:一位归国华侨的海外亲历》作者用饱蘸血泪与充满激情的文字,真实记录了他自小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被迫背井离乡,从1937年至1952年颠沛流离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时期的生活轨迹。在战火下,在日寇与殖民政府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他几次死里逃生,几度失学,做过日寇皮鞭下的苦力,当过排字房的学徒工……在严酷的现实中挣扎、呐喊、控诉,也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了社会各界如火如荼的反日反殖民统治的运动……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原貌和海外侨胞的生活状况,深刻表达了海外侨胞与祖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情谊,也充分展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旖旎风光。
-
名流沧桑《名人传记》编辑部 编胡秋原是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第一位来访的台湾上层人士,也因此被李登辉当局开除国民党党籍。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李敖,正是因与胡秋原的文化论战而名声大震。《名流沧桑》详细介绍了双方长达四十一年的文化官司,该缠讼创下台湾文化官司的三项台湾之最:影响最大、第一宗、缠讼时间最长。本书通过高端访问、亲历历史、内幕真相、文化名流、海外风云、名流昔照展现领袖元帅将军大师的风采与智慧,品味政治经济文化名人的沉浮与坚韧。
-
名流吴虹飞 著《名流:吴虹飞访谈录》是《南方人物周刊》新锐记者吴虹飞第三本访谈录。《名流》将给读者带来什么?海岩、赵涛、郑钧、还是艾未未、阿来、慕容雪村?还是,只是吴虹飞?《名流》依然延续吴虹飞一贯的思考和手笔,将各路名流一网打尽,毫无疑问,是一份关于历史、文字、艺术等领域在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底稿。
-
老外的中国梦绿杨 等著《老外的中国梦》延续了《老外的中国情结》的风格。作者分别采访了19位来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朋友,并从他们身上收获了不少感动和启迪。他们中有资深记者、编辑、翻译,有多年从事环保的生态学者,有老外交家,有影视、戏剧界初露锋芒的新人,有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红孩子”,还有中国奥运军团的洋教练……从他们每个人身上,人们都能发现他们各自拥有的梦想。他们那些或大或小的“中国梦”,有的已经实现,有的还在追寻中。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不同的个体经验和生命价值,也反映了当今中国的一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