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历史阐释
作者:张朝富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807521419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作者简介
暂缺《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历史阐释》作者简介
目录
序李昌集
导论“文学自觉”问题与汉末魏晋文学的变迁
引子
第一节二十世纪上叶“文学自觉”说述论
第二节二十世纪下叶“文学自觉”说述论
第三节“文学自觉”说的再梳理及本书的思路
一、“文学自觉”说的再梳理
二、本书的思路
三、支撑文学现象的深层社会运动与文学变迁之关系
第一章汉代的“文化格局”与“文人群落”
第一节《汉书·艺文志》所反映的汉代“文化”格局与体系
一、“艺”与“艺文”:经学观念之“文”
二、诗赋:“人本”意识之“文”
第二节汉代的“文人群落”
一、《史记》、《长汉书》的“儒林”类传:得到确认的文人群落
二、《史记》、《汉书》的“文学家”散传:未被确认的文人群落
小结汉代的文人群落与文化格局:魏晋文学变革之前提的确立
第二章汉末曹魏文人群落的分化与重组
第一节御用文人与外廷官僚系统的“对立”传统及其追求指向
一、诗赋:“淫靡不急”之事
二、问难大臣:御用文人在内、外廷制衡中的作用
三、“尊官”:御用文人在文化精神、实际追求上向外廷系统的靠近
第二节汉末“鸿都门学”的建立与文人群落的重组
一、“鸿都门学”的建立
二、文人群落的重组
第三节曹魏上层文人集团的分化及其文化背景
一、曹氏政权与“鸿都门学”
二、曹魏帝王文人集团的建构
第四节曹魏时期文学传播与社会文化知识结构的变迁
一、曹魏时期的文学传播情况
二、曹魏时期文学传播方式变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结构的历史变更
小结“鸿都门学”及曹魏政治带动下的文人群体分化
附录曹植所言“辞赋小道”辨
第三章曹魏时期文学创作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对两漠上层文人诗歌状况的整体考察
第二节曹魏的诗歌创作局面及其影响
第三节曹魏文学内在品格的建构
一、文学批评中所反映的“经”、“文”两重性及其融合
二、文学创作实践:“建安风骨”精神内涵的形成
第四节“文学自觉”局面的初显
一、人本精神在各文体的普及
二、“文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小结文学创作的兴盛与普及:“文学自觉”局面的初显
附录曹氏父子及其周围文人诗歌情况一览表
第四章两晋文学:文学表现模态的深入发展及其定型
第一节西晋时期文学的雅化现象及其意义
第二节玄言、山水、田园诗:文学内蕴的进一步扩大
一、玄言诗:文学反映主流思想所透露的“自主”发展讯息
二、山水、田园诗:文学对“经学模式”的超越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变化:由价值论、作家论向文本论的转移
小结文学基本表现模态的定型
附录西晋文人诗歌情况一览表
第五章两晋文人对“文学”的确认
第一节文才: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标准
一、西晋时期人们对“文才”的认同
二、东晋时期人们对“文才”的认同
第二节文学活动空间的扩大:文学创作向全社会推进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两晋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结构变革
小结社会对文事、文才的确认及“经”、“文”并列文化格局的形成
附录“八王”幕府佐僚“文学”背景述略
结语“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及其标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文学自觉”问题与汉末魏晋文学的变迁
引子
第一节二十世纪上叶“文学自觉”说述论
第二节二十世纪下叶“文学自觉”说述论
第三节“文学自觉”说的再梳理及本书的思路
一、“文学自觉”说的再梳理
二、本书的思路
三、支撑文学现象的深层社会运动与文学变迁之关系
第一章汉代的“文化格局”与“文人群落”
第一节《汉书·艺文志》所反映的汉代“文化”格局与体系
一、“艺”与“艺文”:经学观念之“文”
二、诗赋:“人本”意识之“文”
第二节汉代的“文人群落”
一、《史记》、《长汉书》的“儒林”类传:得到确认的文人群落
二、《史记》、《汉书》的“文学家”散传:未被确认的文人群落
小结汉代的文人群落与文化格局:魏晋文学变革之前提的确立
第二章汉末曹魏文人群落的分化与重组
第一节御用文人与外廷官僚系统的“对立”传统及其追求指向
一、诗赋:“淫靡不急”之事
二、问难大臣:御用文人在内、外廷制衡中的作用
三、“尊官”:御用文人在文化精神、实际追求上向外廷系统的靠近
第二节汉末“鸿都门学”的建立与文人群落的重组
一、“鸿都门学”的建立
二、文人群落的重组
第三节曹魏上层文人集团的分化及其文化背景
一、曹氏政权与“鸿都门学”
二、曹魏帝王文人集团的建构
第四节曹魏时期文学传播与社会文化知识结构的变迁
一、曹魏时期的文学传播情况
二、曹魏时期文学传播方式变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结构的历史变更
小结“鸿都门学”及曹魏政治带动下的文人群体分化
附录曹植所言“辞赋小道”辨
第三章曹魏时期文学创作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对两漠上层文人诗歌状况的整体考察
第二节曹魏的诗歌创作局面及其影响
第三节曹魏文学内在品格的建构
一、文学批评中所反映的“经”、“文”两重性及其融合
二、文学创作实践:“建安风骨”精神内涵的形成
第四节“文学自觉”局面的初显
一、人本精神在各文体的普及
二、“文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小结文学创作的兴盛与普及:“文学自觉”局面的初显
附录曹氏父子及其周围文人诗歌情况一览表
第四章两晋文学:文学表现模态的深入发展及其定型
第一节西晋时期文学的雅化现象及其意义
第二节玄言、山水、田园诗:文学内蕴的进一步扩大
一、玄言诗:文学反映主流思想所透露的“自主”发展讯息
二、山水、田园诗:文学对“经学模式”的超越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变化:由价值论、作家论向文本论的转移
小结文学基本表现模态的定型
附录西晋文人诗歌情况一览表
第五章两晋文人对“文学”的确认
第一节文才: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标准
一、西晋时期人们对“文才”的认同
二、东晋时期人们对“文才”的认同
第二节文学活动空间的扩大:文学创作向全社会推进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两晋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结构变革
小结社会对文事、文才的确认及“经”、“文”并列文化格局的形成
附录“八王”幕府佐僚“文学”背景述略
结语“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及其标志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