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
-
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王朝柱著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它那特有的战争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尽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长征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作为军事家角逐的战场,它打出了战争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同时,它还在这特殊的战场上写出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为政治家表演的舞台,它再现了各种不同的形象;同时,它还在这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折射出了古国文明中的治国思想。毫不夸张地说:从任何视角、任何人物——上至领袖,下至普通的红军指战员,都可以写出一部有血有肉的长征来!但是,笔者选择了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世界公认的伟人。他一生有过许多辉煌的业绩,其中长征尤为中外各方人士所推崇。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他们一生所关注的是政权。毛泽东也曾多次直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政权问题”等。毛泽东在三百六十七天的长征中,不仅以自己的军事天才领导失败中的红军走向胜利,而且还利用手中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战胜了中央主要领导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教条主义,战胜了恃强自傲的张国焘公然向中央夺权以及分裂与危害党的阴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毛泽东有坚定的信仰,而且还能认识毛泽东有着高明的斗争策略。对此,彭德怀曾说过:“毛主席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是在党内路线斗争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的典范。”这话是公允的。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他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党性原则、人格魅力深受中外人士的赞扬。随着时代的推移,周恩来作为东方道德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广为传诵。周恩来在长征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领导与协助毛泽东把失败中的红军引向胜利,而且他还在遵义会议上主动让贤,请毛泽东指挥红军。毫不夸张地说:长征途中的周恩来,是没有半点私心地为红军选择统帅毛泽东,且全心全意地支持、协助毛泽东指挥红军胜利北上。更为难得的是,他为了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又主动把总政委的职务让给张国焘。总之,在三百六十七天的长征中,时时处处都再现着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上述两点,就是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主要的写作视角,也是笔者着墨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核心。《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从构思到完稿,前后经历了十多个春秋。在这期间,已经驾鹤西去的电影大家——丁峤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找到笔者,希望我能把这部书中的有关部分先改编一部电影。我答应了。后在已故的电影界前辈陈荒煤、大评论家冯牧等的帮助下,我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毛泽东在长征中》电影文学剧本。《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是部史传文学。第一,它写的是长征这段历史,这就要求笔者要以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审视长征这段历史,裁取有关的长征素材;第二,它写的是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两位伟人在长征中,这就要求笔者不仅要准确地运用有关史料,而且还要比较客观地评说他们的业绩;第三,它是文学,这就要求它要具备文学的属性。因此,有关长征中的环境氛围、所写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合理想象和艺术加工的。还应当说及的,为了纪念相继仙逝的丁峤、冯牧、陈荒煤等前辈,为了感谢关心过《毛泽东在长征中》的何静修、黄允升等同志,凡在电影剧本中已经文学化了的情节、对话等,大都用在了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中了。这就加强了这部史传的文学性。笔者希望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达到这样的目的:史学家把它看成是一部写史的文学作品,普通读者从这部书中认识长征、认识长征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伟人。但是,我希望有一天——百年之后,人们把它当作一部似《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来看。唯有这样,这部史传文学《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才有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笔者写作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以及本属于其他学者的著述,现摘其主要作品附拙作之后,以示最为诚挚的感谢。至于那些未注明且为拙作引用的数以百计的著作、回忆文章等,笔者也在此鞠躬致谢!最后,笔者还要说及的是:没有长征,没有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有名或无名的参加长征的领袖和英雄,就不会有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同时,没有上述师长、学者的推动与帮助,没有其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专家研究的成果,也不会有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因此,如果这部拙作有成功的地方,自当属于他们。如果出现了败笔,那是笔者的责任!
-
星星的碎片严沁著接到通告,庄心妍就按时按候的到了电视台。她像平日一般的沉默寡言,我行我素,我知道今天可能只是开会,讨论一下剧本或角色,开镜礼之后才会正式拍摄。她提不起劲的坐在角落。她不是第一女主角,也许轮个第第二、第三,她也无所谓,在这圈子里墅心不大,得也好,失也好,反正她在外面也找不到另一份工作,何况另外的工作未必有电视台这么高的薪水。
-
白门柳刘斯奋著本书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内容提要《秋露危城》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以明末动荡复杂的局势为背景,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及其迅速崩溃的过程。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明崇祯的突然灭亡给江南造成了巨大冲击和极度混乱。为江南半壁河山,拥立新君,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集团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展开较量,政权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各派斗争惊心动魄,甚至爆发内战危机、直至清晨一举南下。作品通过对黄宗義、陈贞慧、史可法、钱谦益、柳如是、董小宛等一系列著名人物的命运、性格变化的描写、以姿采纷呈的运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一幅场景辽阔、人物众多的历史长卷,其中既有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的恩怨纷争,又有秦淮两岸男女在乱世中的感情纠葛”交织成一曲波澜壮阔、悲风四起的末世挽歌”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
-
铁剑红颜古龙著中华武侠文学学会推荐作品。
-
青春之歌杨沫 著《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青春之歌》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必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1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历时六年而成。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
习惯死亡张贤亮著含:土牢情结。
-
池莉文集池莉著即便你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即便你有多年的写作经验,即便你有相当的文字技巧,也不一定就会获得最好的小说。获得最好的小说还需要具备许多的东西。这许多的东西我一言难尽,但是我心里清楚:它们有时候是追求不到的,它们不是人工的。我希望小说之神赐给我某些东西,使我能够进一步地写好小说。
-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到悲伤的故事,书中一次次地从思想和细节上描绘主人公许三观卖血的经历,为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情妇,一次又一次,而在最后一次,当他想到要为自己去卖血的时候,血站已经不要他的血了,换来的只是老泪纵横。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作者个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节尤其精彩,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在这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已经没有任何...本书前言全国畅销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被译成韩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在国外出版。《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这是一条绵延的道路、一条亘古的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被余华的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其实这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两个人的历史就在这样荡气的歌声中唤起了更多人的记忆……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1.书摘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一天他回到村里来看望他的爷爷。他爷爷年老以后眼睛昏花,看不见许三观在门口的脸,就把他叫到面前,看了一会儿后问他:"我儿,你的脸在那里?"许三观说:"爷爷,我不是你儿子,我是你孙子,我的脸在这里……"许三观把他爷爷的手拿过来,往自己脸上碰了碰,又马上把爷爷的手送了回去。爷爷的手掌就像他们工厂的砂纸。他爷爷问:"你爹为什么不来看我?""我爹早死啦。"他爷爷点了点头,口水从嘴角流了出来,那张嘴就歪起来吸了两下,将口水吸回去了一些。爷爷说:"我儿,你身子骨结实吗?""结实。"许三观说,"爷爷,我不是...
-
小说别裁张力伟,冯瑞生评释本书简要介绍了文言小说演化的大致脉络,并谈了我们的一些感受。内容更多的见于每篇译文后的评鉴文字,但它不可能是给读者的一种提示和参考,要领略古典小说的精华所在,更需要的是读者诸君的涵咏体语,小说的变幻莫测,叙事神妙。精练文雅、活泼清新的语言手段发挥到极到、从而达到了文言小说发展的最高峰。
-
羽蛇徐小斌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