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
-
命运陆天明《命运》是一部反映中国经济腾飞发展史的里程碑式的文学巨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诗般的小说。《命运(作家陆天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至尊领衔大作)》以深圳的崛起为线索,集中描写了在这一场伟大的变革中,上下各层诸般人等的种种观念各种矛盾之间的激烈冲突。小说对深圳和他的开拓者们着墨最多,特别塑造了市委书记、市长宋梓南光彩照人的形象,作者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宋梓南崇高深邃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描写感人至深,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丰碑,让全国人民通过小说永远铭记深圳艰难而又美好的开拓,永远铭记宋梓南这样伟大的特立独行的“拓荒牛”。作品以宋梓南的经历和生命体验,写深圳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从中央把深圳定为经济特区,到邓小同志1992年第二次南方视察,写出了深圳特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为防止边民逃港,以一个团的部队进驻深圳开始,写了接受集体转业的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与香港大亚合作安装电话、全国选干部、组建罗湖区、吸引外资投资建厂、奖金的争论、深圳速度、外汇市场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等等,涉及一系列的观念制度创新,人才素质和思想管理问题,提出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口号,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大战略转移的恢宏史诗,揭密深圳特区建立过程内幕的改革力作。《命运》一书里各类人物都有极为精彩的表现。处在历史转折的焦点上,要在经济与意识形态全面滞后、历史与现实浑不相融的双重夹击中突围,当时深圳所受到的各方压力、举步之艰难程度远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决策者如何做决策?做怎样的决策?领导怎么做?秘书怎么做?接待办主任怎么做?下属怎么做?领导面对更上级的领导怎么做?商人如何把握商机如何斡旋各方关系?
-
想象中的动物徐来大禹治水的功臣夷坚留下了个记事本。在那里记载了“人神混居”时代留下来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怪物,卷帙浩繁,共分四百二十卷。但在治水成功后,夷坚背着厚重的记事本在历史中消失了。多年以后,有人才在《山海经》中读到这部书的部分篇章。我在无意之中从一本发黄的练习册里读到了“夷坚记事本”的相关资料,并用另一种形式记录下来,以免再度流散。因此这本书既是传统笔记体的短篇小说集,一本有关各种各样奇异的动物的故事和传说集子,也可以算是具有同一基调的小长篇。作者徐来,用极其传统严谨的笔记小说形式,运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博尔赫斯式的才华,把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物故事写得玄幻无比,引人入胜。《想象中的动物》是徐来的第一部作品,曾以专栏的移式发表于《上海一周》、《新京报》等多家报刊。本书以博尔赫斯式的笔法书写远古传说中的动物,玄妙动人,深受读者喜欢。
-
最后一个穷人王新军甘肃河西疏勒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沙洼洼。公农民马三多是个“一根筋”式的人物。小说从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开始写起,一直到21世纪初,时间跨度近三十年,马三多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孩子的父亲,精通农活的好把式。其间,他和父亲经历了包产到户后的欣喜,各家单干要面对的天灾人祸、人情冷暖,他执拗的单相思以及一场迟到的爱情,勤劳和机遇带来的富足,最终为了拉扯大收养的几个孩子,几乎耗尽了半生的精力和积蓄,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成了富裕的疏勒河滩上“最后一个穷人”,但也是一个灵魂最为丰盈的“穷人”。小说文字拙朴,内涵丰富,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个农民、一个西北村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生活史。
-
斜阳(日)太宰治 著,杨伟,张嘉林 译本书收录太宰治最著名的三部作品:《斜阳》、《维庸之妻》和《人间失格》。太宰治韵文学以耀眼的光芒照射在日本战后的废墟上。他原先悲歌“人世恐怖”,而在1947年发表的《维庸之妻》中,那种悲歌进而发展为一种对虚无的叹息和幻灭感。小说借妻子之口,讲述了一个生来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为莫名的不安所攫住,以致终日借酒浇愁的诗人的故事。《斜阳》这部以没落贵族家庭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的《樱桃园》,为他赢得了如潮的赞美。他临终前写成的《人间失格》,可以说是他整个一生的自画像,从中可以看到他从多愁善感的少年一步步丧失为人资格的过程,被誉为日本文坛“不朽的杰作”,是“太宰文学的总清算”。
-
陌生人吴玄 著《陌生人》似乎和加缪的《局外人》血脉相承,但加缪的荒诞是世界的荒诞,吴玄的荒诞是自我的荒诞,而且自我比世界更荒诞。“我”对故乡的陌生感,“我”对女人的陌生感,“我”对自我的陌生感……吴玄打开了“自我”最为黑暗的内部空间,我即是我的地狱。文学有两种:一种关注生存的苦难,一种关注存在的苦难。关注存在的文学,我称之为先锋文学。这种文学早有人宣布:它死了。但是,我想说,先锋文学并没有死,它在成长,甚至还有后先锋,《陌生人》堪称后先锋文学的成熟之作。
-
女市长李国征 著《女市长:名利场(长篇反腐小说)》一部由“地铁集资案”引发的系列故事。市长郭斧受冤入狱,女干部从北京“空降”到双阳任职,常务副市长、市委书记、神秘的年轻女人、真假港商纷纷入局……《女市长:名利场(长篇反腐小说)》既反映了在宏大叙事历史传承中对政治女性的社会期待视野,也暗示了政治女性这种文化身份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尴尬和酸楚。应该说,这是一本女性政治人生的心灵日记,是一次成功的对中国政治原生态的女性解读,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中,展示了女性本身的政治奋斗以及复杂的心态,欲壑终究难填,人心到底难料。混迹在名利场的女人,很可能会是政治天枰中最大的变数。
-
少年巴比伦路内上个世纪90年代的戴城,路小路在一家化工厂上班,他是个愣头青,不知道未来和生活目标在哪里。跟着一个叫“老牛逼”的师傅混,没学会半点技术。在机修班,除了拧螺丝之外什么都不会,在电工班,就只会换灯泡。除此之外,还喜欢打游戏、翻工厂的院墙,打架。当然还追女人,他与一个叫白蓝的厂医产生了爱情,最终因为白蓝考上了研究生而离开了他。后来30岁的路小路坐在马路牙子上对这他的情人讲述了那些年发生的故事。本书的语调貌似调侃,但骨子里却是痛彻心肺的忧伤和孤独。作者以这样语调讲述一个小混混的青春的爱恋、感伤、荒芜和诗意,那些在呼啸而过的时光中泛起的最值得纪念的碎片。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子孤独、伤感、无奈而又热烈的成长。那些青春光影里遍布空洞、疼痛和伤痕的感触,湮没在油嘴滑舌的叙事里,更显出了人生的压抑和无奈。然而,因为油滑,给我们的心底预先设置了情感的缓冲,所以接受起来没有距离,也没有愤怒,甚至还有丝丝缕缕夜色里的温暖,闪闪烁烁地亮着。
-
军火陈铁生刹那间,山道上枪声大作,濛濛雨雾中,狂飙一般冲出了三辆装满军火的马车。第一辆马车的车辕上,浑身血迹、杀气腾腾地站着一个一手抖着缰绳、一手拿着把大肚盒子的胡子;第二辆马车上,扬鞭策马的分明是个腰插双枪、威风凛凛的国军少校;第三辆马车的车顶上,则趴着一个中共游击队队长。头上缠着血迹斑斑的绷带,用歪把子机关枪向后面猛烈地扫射着大队的鬼子追兵。可那装满军火的三辆马车上,竟然分别坐着一位姿容曼妙的美女!“统统的,死了死了的有!”对面盘山道的山腰上,片仓少佐一挥战刀……
-
虎出南亚无住1942年1月,驻泰日军越过泰缅边境发动了侵缅战争。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遂以第5、第6、第66军共十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从1942年3月开始,中国远征军先后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战役的胜利,这是南进日军自太平洋战争以来遭到的最为顽强的抵抗。中国军队这次远征作战,是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然而,缅甸失守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至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的空中航线。退入英属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则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指导下进行整训,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在滇西组建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为盟军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反攻作准备。1943年10月,为配合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攻势,贯通中印公路,中国驻印军于缅北开始实施反攻作战计划。1944年3月,我驻印军先后攻占孟关和孟拱,逐渐包围密支那。5~6月间,中国远征军在怒江地区全线反攻,战腾冲,攻松山,克龙陵,将入侵日军赶出国门。与此同时,我驻印军占八莫,克南坎,在芒友与南下的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打通。我驻印军新1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戍,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圆满结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海外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主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三十余万多人,伤亡十余万人。
-
推拿毕飞宇 著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可有些地方却一直没有光朋友说:没有光也要好好活他们就始终好好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