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
-
树巢东君我们知道,一个缺乏理性基石支撑的社会是可怕的,但一个滥用理性的社会同样是可怕的。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马老爷试图在马家堡建立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以他为起点,也以他为终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父权社会。父与权力、土地结成三位一体,这是悬在所有人头上或心中的等腰三角形。它看上去是稳固的。于是,、马老爷作为人,一方面被神化,另一方面他又被不可避免地物化。书中有父子、兄弟之间的二元对话,有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有对古希腊神话的戏仿(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神话体系)。有对儒、释、道、基督教的阐明,有对神、人、鬼、兽共同构成的世界的大胆设想(这里面也出现了四种话语:神话、鬼话、人话、兽话)小说中盼人物似乎可以在我们所熟知的神谱中找到对应的神灵。因此,作者写作这部书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制造象征的神话诗人一位美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梦是个人私有的神话,神话是众人分享的梦。
-
一片空白孙喜平 著这是一部描写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法律上却又没有具体措施,学多儿童死于非命,而法律又没办法制裁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的父母的长篇小说。中级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萧亚东和公安局刑侦支队长舒琳,是一对工作狂夫妻。宝贝女儿璐璐因为父母的无暇顾及而常常到楼下邻居杜爷爷家等爸爸妈妈回家。爸爸妈妈都在为解救儿童、惩治罪犯奔波时,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十三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在愤怒到了极点的舒琳向把黑手伸向为成年的女儿“杜爷爷”连开数枪后,忘记了自己的枪中仅剩下了一发子弹,从而命丧疑犯刀下。法官萧亚东自我判决监护有罪,用绳索套住了自己的脖子……小说中有描写公安及法院内幕的情节与故事,也有几起儿童遇害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市场操作性。
-
城市课郭昕《城市课》以郑州新闻圈、房地产圈为广阔背景,主要描述了亲人、爱人、情人、仇人,陌生人之间的生存关系。这是一群年轻人在城市中打拼的故事。作者形象地把此书比喻成一幅城市生存的浮世绘。他,从农村考入大学,毕业后进入省城一家报社,成为一名记者,由此目睹了城市万象、人间百态,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得势的跋扈,失势的落魄,无耻的利用,不择手段的报复,肮脏的性交易……这一切无不在影响着他,改变着他。他有过成功的喜悦,更多的却是挣扎的苦痛,奋斗的艰辛,理想的迷失。这是一堂生动而残酷的城市课,他只有别无选择地面对和接受,终于一个真正的男人成熟起来……亲人,友人,情人,仇人,陌生人。善与恶,爱与恨,法与理,诱惑与抗拒,阴谋与阳谋。以郑州新闻圈、房地产圈为广阔背景,作者五年磨一剑,淋漓尽致呈献一幅城市生存浮世绘。
-
最后的土匪丑牛老土匪有一只狗眼,老土匪身上有个个枪眼,老土匪一生有三爱——土地、女人、烈酒,老土匪一生爱过七个女人,但只有一个挚爱……。一个充满野性人性的土匪,一个精彩连篇的神奇人物,一个好戏连台的传奇故事。
-
正当关系杨景标甜酒陈醋的男欢女爱,漫不经心的错愕年华。当平淡毁灭了激情,当琐碎湮灭了爱情,我们拿什么拯救生活?黄鹂是方舟的妻子,夏雪是方舟的同事,他们都是媒体圈子的男女。故事从夏雪新婚前的晚上,方舟瞒着黄鹂与夏雪偷情开始,然后夏雪就融入了方舟和黄鹂的生活,她不但和方舟保持了情人关系,还与黄鹂相处成了姐妹般的朋友,颇费心机。方舟好友徐冬的出现加重了这个情义故事的份量,而夏雪老公付大宇的介入无疑又是一个意外。最终怎样呢?方舟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全身心热情地投入,却原来还是个局外人,他肯罢休吗?尘世的芜杂喧嚣,貌似单纯的恋情,那些似曾相识的细节,总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
聆听父亲张大春 著这是我开始写下一本书的时候了,它将被预告讲述给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听——在巨大无常且冷冽如月光一般的命运辗过这个孩子之前,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将会认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他将认识他们。《聆听父亲》是当代优秀小说家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 除了父亲的讲述外,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家史漫谈”,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大春祖家——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是一个有着五大院落、几百口人丁的显赫家族。祖规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在世事变化中,悄悄改换成两副与“福”、“贵”相关的楹联,张家祖业便也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当中国进入20世纪中期抗战期间,全家更是在颠沛流离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中见证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作者在追忆中不断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表达了忧郁而深沉的中国文化乡愁。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我们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更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而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也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一九九七年二月六日除夕夜,大春的父亲意外摔倒,从此再没站起。当时父亲对他说:“我大概是要死了。可也想不起要跟你交代什么,你说糟糕不糟糕?”从小听父亲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历史,很自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中国文化“乡愁”的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孩子生命即将开始的这一刻,开始调动生命的全部积蓄,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从哪里来?”这“牛肉馅得放大葱”为家规的曾祖母,命中注定“拎了串铜钱可以串子底下没打个扣子”、一辈子风雅却落魄的大大爷,壮游半个中国、言行吊诡的“怪脚”五大爷,背井离乡,对往事终生难以忘怀的父亲,千里寻夫、倔强而朴实的母亲……巨大而繁琐的人生,磨难而精彩的个人命运,这就是大春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的故事,一段抢救出来的家族记忆。
-
政协委员梁晓声 著政协委员李一泓切实地体察民情,认真地反映民愿,却不断遭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莫名干扰,包括来自家人与亲友的种种羁绊;但尽管险阻重重,步履维艰,他仍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因为他坚信“政协”是“时代要求”,“委员”体现了“责任”;他自觉自愿地去承担“对于中国的责任”。这个“对于中国的责任”,道出了这个普通干部的不普通的心声,也使这个看似平凡的人物变得很不平凡起来。 本书凝聚了梁晓声最近数年的思考和心血,以平常心态,不动声色地将一名基层政协委员的良知、角色道义和心系老百姓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分寸得当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文学视角和图景。对欲望横流的当下又给出了正义的一击,呈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最大可能性……
-
幸存者手记筱敏这是一部另类的成长小说。 一个荒谬的时代,几个少年人;一个宏大的祭坛,一些鲜活的祭品。席卷一切的风暴,那些被卷入的卑微的人,如何飞扬,如何堕落,如何生,如何死……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见证了一代人的命运。 小说取手记的形式,对历史作诗性叙事,结构极富于独创性。与传统小说依赖中心情节的“树状”或“根状”结构不同,它是开放性的,蔓延的,非连续性的,反规范的,有多元的入口、出口和自己的逃逸线,正是哲学家德勒兹说的那种“块茎之书”。在书中,作者把现实、历史、梦境交织到一起,把生活戏剧和寓言交织到一起,把图像,激情和批判的意义交织到一起。隐蔽、断裂、侵入、变异、彼此互相生成,使整个作品变得更为丰茂。 本书曾由《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略加压缩发表,此次出版为全本。 关于本书,有杂志评价说“若干年后,它可以被沉淀为一部史诗般的作品。 ”
-
断点赵海波该小说以率直、风趣的语言,描写了社会工作中的错综复杂。主人公的情感生活与其所在学校的升格事宜,是贯穿于小说中的两条线索。其间一幅名为“断点”的画作,不时出现,为小说埋下了忧郁的基调。旁支人物也沿着自己的故事发芽长叶,使小说虽不是展现宏大历史的大树,却也因选取了典型人物的典型生活,而具有盆景一般的可观赏性,让读者在一滴水里见到世界。 小说充满主人公对生活与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然而在结尾却寥寥几段,以其失落失意而收场。乍看之下有如汉赋的“劝百讽一”的弊病,但细究之下,这也造成了厚积薄发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文中不时出现的主人公对“断点”这幅画的欣赏与思考,更是让人觉得,他不喜欢之前所炫耀的生活方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小说文笔流畅,其调侃的笔调与描写的内容相映成趣,珠联壁合,人物形象也因此显得自然、不做作,成功展现了当代城市文人的彷徨与迷茫,让读者在一滴水里见到世界。
-
办事处刘春来人活在各种关系中,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私人关系……如何经营把握,大有学问。某边远县为了找上层关系搞招商引资,到地区所在的龙鳞城设了一个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刘达夫本来干劲不高,一个偶然的成功鼓舞了信心,让他认识到关系的重要性,故事由此展开…… 小说真实展示了欲望中的人们如何在充满玄机的运势中左冲右突,寻找出路;对权力场的微妙规则和运作,生意场的急功近利和手段,以及农村青年进城谋生的艰难际遇,都有深刻表现。不论是老于世故的刘达夫、工于心机的彭玉蓉、精明算计的七老板、酸不可耐的马诗人、泼辣佻达的娥姐、痴情厚直的庚先生,还是混生在城市底层的四铁匠、春叔、精肉、肥肉……作者对他们怀着悲悯的情怀:社会确实在进步,这需要一部分人努力奋斗,也需要一部分人负重前行,我们要有耐心。小说洞明世相,警觉人性,文风幽默,滋味绵厚,令人开卷莞尔,掩卷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