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青铜器为例)
作者:崔剑锋,吴小红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501023851
定价:¥8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在深入总结前人对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铅同位素考古方法论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同时通过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省矢量填图的方法,探索了铅同位素考古中地区重叠效应问题,并对夏商周青铜器矿料的来源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依据对铅同位素方法论的讨论结果,测量了83件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的古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利用这些数据分别探讨了铜鼓的起源,各型铜鼓的分布,滇文化的社会结构,滇文化和越南东山文化、滇文化和汉王朝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换等考古学问题,为解释中国云贵高原以及越南等地区的生产和交换等考古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分析数据。
作者简介
崔剑锋,男,1977年8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2000~200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工程师。研究领域主要是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玻璃器、绿松石等进行工艺、产地等专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吴小红,女,1964年3月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1~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随后在北京物理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工作。1993~1996年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从事科技考古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等十余项,发表科技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铅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铅同位素考古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铅同位素技术研究古物产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铅同位素考古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2.1创始期(1966-1982年)
2.2繁荣期(1982-1995年)
2.3 大讨论期(1995-1999年)--国际上对铅同位素考古理论基础的广泛讨论
2.4持续发展期(2000-至今)
第三节 铅同位素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3.1 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的发现
3.2铜鼓的起源地
3.3其他古器物的铅同位素检验
第二章 中国古代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铅同位素分馏的热力学理论计算及数学模拟
第三节 铅同位素分馏的模拟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先秦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的地球化学省矢量填图研究
第一节 地球化学省的基本概念和铅同位素高分辨率矢量填图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研究
2.1 所有已发表的夏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V1-V2图解分析
2.2赛克勒馆藏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3 夏代二里头遗址和西周晋、燕两国的青铜器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4商代金属(以铅为主)原料产地的变迁
第三节 三代王都迁徙和矿料来源变迁
第四节 已经发现的部分先秦古铜矿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
第五节 浅议"铅同位素指征青铜中何种合金成分"问题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古代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的实验方法
第一节 ICP-Ms技术在铅同位素考古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ICP-Ms铅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制备
2.1 直接酸溶解法
2.2铅的分离提取
2.3激光烧蚀系统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五章 云南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 遗址出土青铜器简介
第二节 两遗址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 铜鼓研究简介
第二节 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东山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2.1 万家坝型铜鼓
2.2 石寨山型铜鼓和东山铜鼓
第三节 文山州出土不同类型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七章 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一节 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二节 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2.1 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信息
2.2 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云南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综合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V矢量填图
第二节 剑川海门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三节 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四节 文山州出土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五节 滇西几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六节 丽江两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九章 结论
附 录古代青铜器矿料产源的微量元素示踪研究评述
附表
附表一铅同位素分馏模拟实验结果
附表二 已经分析的中原地区先秦(东周之前)青铜器铅同位素
比值和V矢量值一
附表三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附表四 中国云南和越南青铜器的XRF成分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
第一章 铅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铅同位素考古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铅同位素技术研究古物产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铅同位素考古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2.1创始期(1966-1982年)
2.2繁荣期(1982-1995年)
2.3 大讨论期(1995-1999年)--国际上对铅同位素考古理论基础的广泛讨论
2.4持续发展期(2000-至今)
第三节 铅同位素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3.1 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的发现
3.2铜鼓的起源地
3.3其他古器物的铅同位素检验
第二章 中国古代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青铜冶金过程中铅同位素分馏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铅同位素分馏的热力学理论计算及数学模拟
第三节 铅同位素分馏的模拟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先秦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的地球化学省矢量填图研究
第一节 地球化学省的基本概念和铅同位素高分辨率矢量填图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研究
2.1 所有已发表的夏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矢量V1-V2图解分析
2.2赛克勒馆藏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3 夏代二里头遗址和西周晋、燕两国的青铜器铅同位素矢量填图分析
2.4商代金属(以铅为主)原料产地的变迁
第三节 三代王都迁徙和矿料来源变迁
第四节 已经发现的部分先秦古铜矿的铅同位素矢量填图
第五节 浅议"铅同位素指征青铜中何种合金成分"问题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古代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的实验方法
第一节 ICP-Ms技术在铅同位素考古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ICP-Ms铅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制备
2.1 直接酸溶解法
2.2铅的分离提取
2.3激光烧蚀系统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五章 云南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 遗址出土青铜器简介
第二节 两遗址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第一节 铜鼓研究简介
第二节 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东山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2.1 万家坝型铜鼓
2.2 石寨山型铜鼓和东山铜鼓
第三节 文山州出土不同类型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七章 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一节 滇文化和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第二节 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2.1 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信息
2.2 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云南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综合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V矢量填图
第二节 剑川海门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三节 滇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四节 文山州出土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五节 滇西几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六节 丽江两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
第九章 结论
附 录古代青铜器矿料产源的微量元素示踪研究评述
附表
附表一铅同位素分馏模拟实验结果
附表二 已经分析的中原地区先秦(东周之前)青铜器铅同位素
比值和V矢量值一
附表三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附表四 中国云南和越南青铜器的XRF成分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后 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