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学课程研究

大学课程研究

作者:周海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500467700

定价:¥3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大学课程研究》以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为例,沿循走向创新时代的大学课程遭遇了什么问题的挑战及怎样变革这一线索展开研究,先探讨课程与大学课程的涵义,进而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的大学课程变迁历史、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细致剖析了国内三所综合性大学课程的基本情况、现存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讨论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目标中的基本关系,归纳大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原则,探索了大学课程实施的功能、模式和大学课程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作者简介
  周海涛,男,1972年12月生于陕西汉中。教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战略理论与院校治理、课程理论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开发与领导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主译著作数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背景:外界与自身的需求
二 意义:实践与理论的交点
三 思路:问题与出路的对话
四 方法:探究与建构的路径
第一章 课程与大学课程
一 课程
(一)课程定义介评
(二)课程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三)课程的内涵
二 大学课程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评价
第二章 国外大学课程比较分析
一 美国大学课程发展
(一)美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
(二)美国大学课程现状
(三)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的新趋向
二 德国大学课程发展
(一)德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
(二)德国大学课程现状
(三)德国大学课程的趋向性特点
三 日本大学课程发展
(一)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二)日本大学课程现状
(三)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四 启示:三个国家大学课程发展的共同点
(一)大学课程改革追踪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以培养能够创新的健全人为目标
(三)课程内容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特点
(四)课程实施弹性化、多样化
(五)以自律性、经常性的课程评价来保证质量
第三章 大学课程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分析的目的、方法和范围
二 大学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修习制度和教学形式
三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大学课程目标重建
一 课程目标的基础
(一)创新: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创新:知识发展的要求
(三)创新:人的最高本性弘扬的需要
二 创新的内涵
(一)“创新”语词解析
(二)创新的教育学意义
三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课程目标的思考
(一)主体与附庸的关系
(二)安稳与风险的关系
(三)自由与集中的关系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五)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六)名与实的关系
(七)单一与多元的关系
(八)发展与守成的关系
(九)封闭与开放的关系
第五章 大学课程内容重整
一 知识的含义和知识论的新进展
(一)知识的含义
(二)知识论的新进展
二 知识性质的当代转向
(一)知识与认识者关系上的场域转向:从坚持普适性到重视情境性、情境性与普适性相联系的调适性
(二)知识与知识对象关系上的兼容转向:从强调客体性到突出主体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主客间性
(三)知识与社会关系上的意义转向:从重视超脱性到关注价值性、价值性与超脱性相协调的建构性
三 大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建议
(一)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更关注创新取向
(二)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更张扬个性倾向
(三)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上,更彰显人文意涵
(四)在专业与非专业(或通识)的关系上,更注意非专业“养分”
(五)在学理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上,更重视实践性特质
(六)在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关系上,更突出基础性“土壤”
(七)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更强调整合路径
(八)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更强调整体优化
(九)在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上,更注重宏观架构
第六章 大学课程实施与评价重构
一 课程实施本质新探
(一)课程实施的功能
(二)课程实施本质认识的透析
二 大学课程实施观念、模式与方法的反思
(一)课程实施的观念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
(三)课程实施的方法
三 大学课程评价类型、内容与形式的探讨
(一)课程评价的类型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
(三)课程评价的形式
结束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一 专著
二 论文
三 外文资料
附录二 课程与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