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
-
鹰之歌残雪 著这是残雪中篇小说全集之一,本辑包括《鹰之歌》《表姐》《西湖》《文史资料》《父子情深》《男孩小正》《民工团》《在城乡接合部》《单身女人琐事纪实》等九篇。这些中篇小说短则两万多字,长则七八万字。三十年来作者进行着持之以恒的文学实验,这些作品大多写底层人们对生活充满独特性的生命体验。细细品味,可以感悟到残雪浓郁的文学情怀,以及对先锋文学的一贯坚守。残雪中短篇小说创作一直在层层深入,这些作品是孤独探险的产物,同时也是沟通的产物。这两种反向的运动是同时展开的。因为我们人类,是这大地上的高级灵物,沟通使我们具有无比开阔的视野。
-
北障老藤 著北障腹地的禁猎政策像“扎口袋一样一点点收紧”。派出所的胡所长上任伊始就贴出了收缴民间枪支的公告。以狩猎为生的金虎陷入了心不甘情不愿之中,他凭借一枪命中黑熊心脏而获得了“一枪飙”的美名,其父亲“金快手”以“听就是瞄”的绝技打下了大雁而广为人知,其祖父“狼见愁”金克野更是用一袋箭猎杀群狼而声名远播。而金虎的对手“目发皆黄,疑神疑鬼,悬针破印,六亲不认”的胡所长也是个忠于职守、勤恳务实的狠角色。他到任之后,治安极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了达到“要当三林区猎手终结者”的目标,他对猎手们毫不手软,撂下狠话“不服就等着事儿上见”。终金胡二人达成了和解。和解的背后是他们身上共有的儒家精神。恪守祖训“适可而止”的金虎,其猎手哲学源于儒家的生存智慧,他视北障为自己的根基所在,以保护北障为己任。胡所长基于政策法规禁止打猎,终的目标是恢复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你赢了,我心服口服。” 金虎坦荡荡地诚恳认输……
-
最后的獒王杨志军 著该书是由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藏獒》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分为三册,分别为《最后的獒王:獒王和七个孩子》《最后的獒王:獒狼血战》《最后的獒王:雪域忠魂》。《最后的獒王》2014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这一分册主要讲述了一代獒王冈日森格和传奇神獒多吉来吧力挽狂澜的故事。西结古草原遭遇狼患,寄宿小学危在旦夕。獒王冈日森格的体力日渐不支,却不得不与自己丧心病狂、六亲不认的亲孙子——地狱食肉魔展开殊死搏斗。与此同时,其他部族对西结古草原供奉的象征权力和吉祥的藏巴拉索罗虎视眈眈,展开了残酷的争夺。全书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讲述了人与獒之间超越生死的情感,歌颂了藏獒忠诚、坚韧、英勇无畏的精神。
-
最后的獒王杨志军 著本书主要讲述藏獒为了保护西结古草原牧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与荒原狼群之间展开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的小说。罕见的大雪灾让西结古大草原生机寥寥。然而,本已经陷入九死一生境地的牧民们却又受到了空前数量的荒原狼群的巨大威胁,命悬一线。此时,藏地牧民们的守护者藏獒挺身而出。虽然敌众我寡,但是藏獒们在獒王的率领下,将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发挥到了极点。故事既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在藏獒与狼的战争中透露出了藏獒的忠诚与温暖,有很强的教育启示意义。
-
通往父亲之路叶兆言 著,赵蘅 绘“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张左发现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走进过张希夷。” 《通往父亲之路》为叶兆言全新作品,是他回归写作初心,以六十余载生命体验,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张左出生不久,父母即因不和分开,他自幼由外公魏仁与外婆抚育,与其父张希夷情感疏离。时光流转,晚年的张希夷声名大噪,父子二人亦交往渐密。张左、张希夷、魏仁三代人,是父子或师徒,有恩亲,更有离合疏近。“父亲”,是肉身交替,还是精神的承传相继?“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
-
骆驼祥子 平装老舍 著《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自乡村来到城市,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然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惨败告终。作者通过这些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唐代五诗人张炜 著本书是张炜二十多年来沉浸于古诗学的结晶。择取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隐唐代五位重要诗人,从历史、哲学、诗学、美学、文学史和写作学的角度,深入诗人不同的精神与艺术世界,打通古今,完成了现代时空下的一次深入综合的观照。所论充满独见,具有创造性和洞悉力。比如在《王维二十五讲》中,作家张炜着眼于大文学史观,提出了“大尺度”和“小尺度”的诗学命题,对已有的文学史论构成一定反拨。《韩愈二十三讲》是对生命奇迹的赞叹,可以视为一篇激情四射的美章。该篇揭去了贴在韩愈身上的诸多传统标签,还原其清新生动的面目。 如果说对韩愈是敬惜与深爱,对王维和白居易是清澈的辨析与洞察,对晚唐小“李杜”是喜赏与推重,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是尤其喜爱。本书中,每一位诗人都得到了复活,他们生气勃勃地走到读者面前,再次展现了作家张炜独特的思想与艺术见解,以及精彩语言所折射出的光芒。
-
子夜茅盾 著《子夜》以1930年5、6月间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人物的冲突,各个阶层的纠结,各种思潮的交汇,各种矛盾的碰撞。作品初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有悠久的历史,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受中外文学交互影响而产生的。《子夜》作为茅盾的长篇代表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上个世纪30年代城市工业的诸多现象,与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均是当时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这次收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以新的面貌展示给读者。
-
腐蚀茅盾 著《腐蚀》是茅盾先生继《子夜》之后创作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写于抗战时期,作品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特务赵惠明的一段经历。在文体上则是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女主角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记述,把“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侧面表现出来,主要批判了国民党对人性的摧残。这次收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以新的面貌展示给读者。
-
死水微澜李劼人 著《死水微澜》是李劼人三部系列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部,以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成都北郊一个小乡场天回镇为背景,描写了当时四川教民和袍哥两种势力的消长,展现内地一潭死水的黑暗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家跳出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框框,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市民心理的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1936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郭沫若甚至称为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