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
作者:王亚男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4-01
ISBN:9787564110994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线索,将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时段:清末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起步(1900-1911)、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变革(1912-1928)、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阶段(1928-1937)、日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市建设(1945-1949)。本书重点研究了当时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街区规划以及城市管理方式、嘎回合城市建设实践。
作者简介
暂缺《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0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1.1 学术价值
0.1.2 现实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研究现状
0.2.2 存在问题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0.3.1 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0.3.2 研究内容与本书的切人点
0.3.3 研究路径和研究框架
0.3.4 资料基础
0.3.5 研究方法
0.4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0.4.1 主要结论
0.4.2 创新点
0.5 需要说明的问题
0.5.1 城市近代化、北平、北京等概念的界定
0.5.2 北京政治地位在近代的历史变迁
0.5.3 研究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1 清末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起步(1900—1911)
1.1 北京作为封建帝都的城市历史演变
1.1.1 北京建都历史的简要回顾
1.1.2 北京古代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思想的总结
1.1.3 封建都城在进人近代社会以来面临的问题
1.2 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机构的演变
1.3 《京师地方自治章程》与北京城市独立的法律地位的确立
1.3.1 清末全国的市自治风潮
1.3.2 清末以来北京的自治与北京城市独立法律地位的确立
1.3.3 清末的城市建设
1.4 使馆区的出现和变化
1.4.1 使馆区的历史由来
1.4.2 使馆区内各国公使馆占地的变迁
1.4.3 使馆区建设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5 小结
2 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变革(1912—1928)
2.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与运行
2.1.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
2.1.2 京都市政公所的组织机构
2.1.3 朱启钤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贡献
2.1.4 京都市政公所开展的城市调查、勘测和建设工作
2.2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2.2.1 正阳门城楼的改造与京师环城铁路建设
2.2.2 第一次近现代意义的街区规划及其实施——香厂新市区的规划建设
2.2.3 北京城墙和城门的拆与改
2.2.4 道路建设
2.2.5 北京电车公司
2.2.6 公园整修与开放
2.2.7 重点沟渠整理
2.2.8 郊区公路的开通
2.3 民国初年颁行的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法规
2.3.1 对建筑工程的规定
2.3.2 对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规定
2.3.3 对房基线的规定
2.3.4 对城市土地的管理规定
2.3.5 对不动产的登记规定
2.4 小结
3 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阶段(1928—1937)
3.1 城市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的建立
3.1.1 城市管理主体的变化:市政府取代京都市政公所
3.1.2 城市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建立
3.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对北京发展方向的讨论
3.2.1 对西方“市政建设”和北京“市政建设”思想的认识
3.2.2 学者对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分析和讨论
3.3 袁良与三年市政建设计划
3.3.1 袁良对城市建设的基本认识
3.3.2 三年市政建设计划的提出
3.3.3 与三年市政计划同时进行的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3.4 宋哲元主政北平时期的建设活动
3.4.1 建筑物限高规定
3.4.2 《建筑房屋暂行规则》
3.4.3 其他市政建设活动
3.5 1928—1936年北京市的地价、房价
3.6 1928—1936年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对活跃的原因
3.6.1 北京的基本经济状况
3.6.2 北京的人口状况
3.6.3 相对特殊的政治环境
3.6.4 留学归国人员与具有先进思想的务实官员的推动
3.7 小结
4 日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4.1 日伪时期制订《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4.1.1 日本侵略者制订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4.1.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所体现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评介
4.1.3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4.1.4 1937 1945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变动
4.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与其他日本占领地区都市计划的比较
4.2.1 与东北、华北地区其他日本占领地城市规划的比较
4.2.2 与“台湾”日本侵占时期城市规划的比较
4.2.3 与日本本土的城市规划的比较
4.3 小结
5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市建设(1945—1949)
5.1 建都问题大讨论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5.2 何思源主持城市市政改善工程
5.3 1947年北平都市计划的制订:“北平化”和现代化的结合
5.3.1 北平市工务局开展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5.3.2 市域拓展计划
5.3.3 《北平新都市第一期计划大纲》的出台
5.4 近代北京城市风貌的形成
5.5 小结
6 结论
6.1 近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及城市变迁的历史影响
6.1.1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长的基本特点
6.1.2 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发展方向的变化
6.1.3 近代北京城市空间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6.1.4 近代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
6.2 城市规划思想在北京的近现代化
6.2.1 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逐步近现代化和科学化
6.2.2 对北京旧城保护与新区发展关系的辩证认识
6.2.3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成长
6.3 北京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后记
参考文献
附表
0.1 选题意义
0.1.1 学术价值
0.1.2 现实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研究现状
0.2.2 存在问题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0.3.1 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0.3.2 研究内容与本书的切人点
0.3.3 研究路径和研究框架
0.3.4 资料基础
0.3.5 研究方法
0.4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0.4.1 主要结论
0.4.2 创新点
0.5 需要说明的问题
0.5.1 城市近代化、北平、北京等概念的界定
0.5.2 北京政治地位在近代的历史变迁
0.5.3 研究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1 清末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起步(1900—1911)
1.1 北京作为封建帝都的城市历史演变
1.1.1 北京建都历史的简要回顾
1.1.2 北京古代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思想的总结
1.1.3 封建都城在进人近代社会以来面临的问题
1.2 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机构的演变
1.3 《京师地方自治章程》与北京城市独立的法律地位的确立
1.3.1 清末全国的市自治风潮
1.3.2 清末以来北京的自治与北京城市独立法律地位的确立
1.3.3 清末的城市建设
1.4 使馆区的出现和变化
1.4.1 使馆区的历史由来
1.4.2 使馆区内各国公使馆占地的变迁
1.4.3 使馆区建设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5 小结
2 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变革(1912—1928)
2.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与运行
2.1.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
2.1.2 京都市政公所的组织机构
2.1.3 朱启钤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贡献
2.1.4 京都市政公所开展的城市调查、勘测和建设工作
2.2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2.2.1 正阳门城楼的改造与京师环城铁路建设
2.2.2 第一次近现代意义的街区规划及其实施——香厂新市区的规划建设
2.2.3 北京城墙和城门的拆与改
2.2.4 道路建设
2.2.5 北京电车公司
2.2.6 公园整修与开放
2.2.7 重点沟渠整理
2.2.8 郊区公路的开通
2.3 民国初年颁行的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法规
2.3.1 对建筑工程的规定
2.3.2 对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规定
2.3.3 对房基线的规定
2.3.4 对城市土地的管理规定
2.3.5 对不动产的登记规定
2.4 小结
3 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阶段(1928—1937)
3.1 城市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的建立
3.1.1 城市管理主体的变化:市政府取代京都市政公所
3.1.2 城市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建立
3.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对北京发展方向的讨论
3.2.1 对西方“市政建设”和北京“市政建设”思想的认识
3.2.2 学者对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分析和讨论
3.3 袁良与三年市政建设计划
3.3.1 袁良对城市建设的基本认识
3.3.2 三年市政建设计划的提出
3.3.3 与三年市政计划同时进行的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3.4 宋哲元主政北平时期的建设活动
3.4.1 建筑物限高规定
3.4.2 《建筑房屋暂行规则》
3.4.3 其他市政建设活动
3.5 1928—1936年北京市的地价、房价
3.6 1928—1936年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对活跃的原因
3.6.1 北京的基本经济状况
3.6.2 北京的人口状况
3.6.3 相对特殊的政治环境
3.6.4 留学归国人员与具有先进思想的务实官员的推动
3.7 小结
4 日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4.1 日伪时期制订《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4.1.1 日本侵略者制订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4.1.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所体现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评介
4.1.3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4.1.4 1937 1945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变动
4.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与其他日本占领地区都市计划的比较
4.2.1 与东北、华北地区其他日本占领地城市规划的比较
4.2.2 与“台湾”日本侵占时期城市规划的比较
4.2.3 与日本本土的城市规划的比较
4.3 小结
5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市建设(1945—1949)
5.1 建都问题大讨论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5.2 何思源主持城市市政改善工程
5.3 1947年北平都市计划的制订:“北平化”和现代化的结合
5.3.1 北平市工务局开展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5.3.2 市域拓展计划
5.3.3 《北平新都市第一期计划大纲》的出台
5.4 近代北京城市风貌的形成
5.5 小结
6 结论
6.1 近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及城市变迁的历史影响
6.1.1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长的基本特点
6.1.2 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发展方向的变化
6.1.3 近代北京城市空间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6.1.4 近代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
6.2 城市规划思想在北京的近现代化
6.2.1 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逐步近现代化和科学化
6.2.2 对北京旧城保护与新区发展关系的辩证认识
6.2.3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成长
6.3 北京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后记
参考文献
附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