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
-
子海精华编叶梦得 著《避暑录话》为宋叶梦得所撰笔记中的重要一部。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石林山人、石林老人,苏州吴县人。叶梦得一生嗜好藏书,博学多闻,著述颇富,学术著作涉及经、史、子各方面。《避暑录话》为叶梦得于绍兴五年(1135)五月退居湖州卞山时,与其二子叶栋、叶模及门生徐度于山中“泉石深旷、松竹幽茂处”谈论古今杂事、读书避暑之作。“足资考证”为其*大优点,主要体现为:一,有助于考证制度;二,可考宋人风气;三,订正史误;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条目记载了一些人物的生平轶事,可以作为相关人物生平的佐证数据。 《避暑录话》的版本中,楙花盦本“取一时之名本荟萃于一编”,而“至为精详”,为诸刻本中*好的版本,此一版本于1909年为叶德辉观古堂重新刊刻。此次整理以叶德辉观古堂刊楙花盦本为底本,以商浚所辑《稗海本》本、项德棻宛委山堂本、毛晋《津逮秘书》本及涵芬楼校刻本作校本。《避暑录话》的整理出版已有多家,其中以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为代表。二者皆开风气之先,功不可没,尤以《初编》为著。后之整理者句读多以《初编》本为基础,或完全因袭,或略作改动。然而由于底本错讹及其他原因,《初编》本句读中的错讹亦不少。本次整理,将一并更正。
-
子海精华编王明清 著《挥麈录》包括《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第三录》三卷、《余话》二卷,宋王明清撰。王明清,字仲言,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生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 ,卒年不详。家传史学,三世治史。南渡初,明清札考朝野旧闻,以见闻博洽为时所重。然毕生浮沉州县,遂致湮没无闻,事迹不显。《挥麈录》是记录宋代掌故旧闻的笔记,《前录》多记朝章国故,《后录》《第三录》多记绍兴以前士夫轶事,间及典制,多足补宋史阙略。《挥麈录》在存录宋朝史实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保存了大量文献资料,既有征引的官私史述,也有诗赋碑铭类文献,是宋代史料笔记的上乘之作。四库馆臣称其“援据赅洽,有资考证”。 1961年上海中华书局整理排印本《挥麈录》(收入“宋代史料笔记丛刊”),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末毛氏汲古阁影抄宋龙山书堂本为底本,并参考宋刻本及其他诸本进行校勘,是现有整理本中较早且标校质量较高的本子。2001年上海书店曾据以重排,修正了中华本部分校点误例,但未出校勘记,并且大部分校点误例仍未能纠正。 此次整理,以现存*早的全本——宋龙山书堂刻本作底本(具体选用2003年北京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本),以宋刻本、毛抄本、津逮本、百川本参校,并新增了四库本、学海本、兵制本作校本,修正了中华本等整理本的一些校点错误,以飨读者。
-
子海精华编张鷟 著,王承略,聂济冬 编,郝润华,莫琼 校《朝野佥载》是唐人张鷟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虽然其中也有不少虚妄、迷信的内容,但总体而言,举凡唐代太宗至武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文学等均有较详细的记录,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朝野佥载》一书自明代起即已散佚,难见原书原貌。今常见者,有六卷本与一卷本两种版本。六卷本以明《宝颜堂秘籍》本为代表,后起之《四库全书》本等均出于此本。然而,《宝颜堂秘籍》本之编纂工作极为草率,全部文字实从《太平广记》中辑出。近人赵守俨整理辑校《朝野佥载》,收入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于1979年出版,可谓目前*便阅读的一种本子。赵守俨先生除做了详细校勘外,还从其他书中辑得遗文九十四条。但因依据的底本遗佚过多,赵氏之辑佚工作尚有未尽。其后刘真伦、程毅中等学者继续搜辑,并作校勘,均对赵本有所补益。不过对于此书的异文仍有搜求的必要,并须做出考订。 本书对《朝野佥载》一书重新进行标点、辑校整理。以《宝颜堂秘籍》六卷本为底本,以《太平广记》本、《四库全书》本等为校本,亦将《古今说海》本与《历代小史》本作为参校本之一。除此之外,又校以《类说》《绀珠集》等类书中所征引文字。另在中华本基础上,又从《资治通鉴考异》《类说》《绀珠集》《后村诗话》《说郛》等宋元文献中搜辑《佥载》逸文二十八条,并做校勘处理,以资读者研究参考之用。全书共补充辑录遗文一百二十二条,基本依文献年代顺序编排,并标明文献出处、做出文字校勘。
-
老残游记(清)刘鹗《老残游记》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进行深度挖掘,透视腐败衰朽的晚清时代奇特的社会图景,通过对官僚群像的塑造,抨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尤其是清官误国、清官害民说法的提出,堪称切中时弊、独旦慧睏。
-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
儒林外史[清] 吴敬梓 著,马祝凯 编《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
全悦读书系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子海精华编殷芸 著殷芸(471—529),字灌蔬,南朝梁文学家。从小奋发图强,博览群书。《隋书·经籍志》云:“《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 此书至宋代尚存,《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著录为十卷,然不幸在元代已经亡佚。至明代,晁瑮《宝文堂书目》著录有《殷芸小说》,未言卷数。其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云:“《殷芸小说》二卷,一册。”晁氏所见,或也是两卷本《小说》。至于为辑本抑或是原书存两卷,则无从得知。迨清,钱曾《述古堂藏书目》著录“《殷芸小说》一卷”,从佚名《唐书艺文志注》“今存《续谈助》中一卷”来看,概亦是自《续谈助》抽出,单独列为一卷。严格意义上来说尚不能谓之辑本。真正*一个辑本应是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鲁迅全集》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中所辑《小说》,共辑录134条。此后余嘉锡先生、唐兰先生均有辑本。 三者之外,目前*流行辑本乃周楞伽先生《殷芸小说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周辑本是在鲁迅、余嘉锡两人辑本基础上所作,共有163条。周辑本之贡献主要在于对《小说》所作之注,其对人们解读原文有很大禆益。但该本缺憾亦较多,如多有随意增补文字之嫌、所用底本多有不恰当者、诸多注释值得商榷、其解说往往多揣测之语等。因周《辑》中所存问题较多,故此次进行了重新整理。本书在周《辑》基础上,删除其中简单注释,对每一条进行补注、说明,以使人们在引用是书时,避免里面错误。同时对与《小说》所载内容之来源、对后世之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补说,以使人们对此书有更好之了解。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足本典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足本典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均以单篇故事串联,小说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他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严厉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问题,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
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裴效维 注《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家出版社在1953年建社初期,较早出版的图书中就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部古典名著。是新中国以来出版很早、也是很有影响的版本之一。该四部名著,我们从繁多的版本中,选择了能体现著作精髓的版本,分别为:《红楼梦》(程乙本)、《水浒传》(容与堂本)、《三国演义》(毛评本)、《西游记》(世德堂本),邀请中国社科院专家精心勘校、注释,精选近二百张绣像插图,力求成为读者阅读的精选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