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

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

作者:彭拥军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01

ISBN:9787300088723

定价:¥26.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从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出发,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探讨了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到2006年这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情况。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所实现的农村人口向上的社会流动,不但使大学生本人合理合法地进入中国的政权系统或专业技术领域,实现了自身地理意义和地位意义上的社会流动,而且还意味着下一代身份和地位的转变。而农村的熟人社会形态移植了乡土社会的关系网络,产生了广泛的伴随性社会流动,给农村社会流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官本位和单位制使本来应该具有异质性的现代社会结构由于人为作用而呈现出许多同质性,加上人才竞争机制等因素的出现,使得教育筛选,人事筛选、市场筛选和政策筛选同时对农村社会汉动产生作用。因而,高等教育实际上是把个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对政治控制的需求统一了起来。
作者简介
  彭拥军,1969年生,湖南宁乡人,博士,民革党员,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师从潘权懋元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进入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现于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吴康宁教授做博士后研究,专攻教育社会学。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资助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博后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加国家“211工程”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含参编)著作和教材《科研论文写作技巧》、《中国教育发展的宁波模式》、《教育学新编》、《心理学新编》等5部。曾在《高等教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江苏高教》等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目录
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
    一、问题的社会视角
    二、问题的历史视角
    三、问题的现实视角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静态的社会视角
    二、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三、社会转型的视角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从研究方法看中外相关研究
    二、从研究对象看中外相关研究
    三、从研究问题看中外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
    二、定量研究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一般理论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作用
    四、我国社会流动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接受者
    一、调查对象选择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的界定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一、价值关系
    二、秩序关系
  第四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一、选择调查对象的思路
    二、选取调查对象的方法
  第五节  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一、地理、文化与经济状况
    二、选择的理由
第三章  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结构
    一、结构与社会结构
    二、农村社会结构的含义
    三、乡土社会的特征
    四、乡土社会的维持力量
  第二节  农村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形成背景
    三、乡土社会结构特性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四、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五、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地位的获.得
    二、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关系网络
    三、高等教育带来的社会流动影响社会关系的生成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文化背景
    一、高等教育的动力作用
    二、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状况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定量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数据
    二、农村大学生产出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高等教育革故鼎新时期的案例分析
    二、免费高等教育时期的案例分析
    三、多元多向化发展时期的案例分析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社会转型是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宏观背景
    一、社会转型及其特点
    二、社会转型的后果
  第二节  高等教育促进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基础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分析点
    二、高等教育引起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性基础
    三、高等教育影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特征
  第三节  新中国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的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和教育政策
    二、恢复高考初期的宏观分析
    三、高等教育稳定时期的宏观分析
    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时期的宏观分析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宏观分析
  第四节  我们的认识
第六章  检讨与结论
  第一节  社会分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化、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一般检讨
    二、社会分化、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在中国的表现
  第二节  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高等教育公平
    三、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影响的解释力问题
  第三节  检讨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性动力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二、中心一边沿关系影响社会流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拟制身份
    四、单位资本对社会合理流动产生负面影响
    五、官本位对农村社会流动产生消极作用
    六、地位相悖现象影响高等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
    七、农民缺乏成为利益群体的政治、技术和社会条件
  第四节  几个重要结论
    一、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力从属于社会转型的宏观态势
    二、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是造成城乡教育差异的制度性原因
    三、高等教育只是影响农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变量
    四、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社会流动作用发挥的外在环境和深层原因
    五、单位制和单位资本对社会流动的重要影响
    六、高等教育促进农村社会流动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