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宋代声诗研究
作者:杨晓霭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101057645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宋代声诗研究》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诗歌在宋代的入乐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与理论论证。通过宋代声诗概念的界定,揭示了宋人声诗观同传统礼乐观的关联;通过对围绕声诗而展开的社会活动的考察,论述了宋代声诗的类别、功能及其特点;通过对“乐语口号”的全面分析,考察了近体诗在走向歌舞场所时的丰富变化。诗与乐是孪生姊妹,音乐与文学同根同源。《宋代声诗研究》立足于文学本体探索诗乐关系,研究音乐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努力把面向文学存在背景和存在方式的研究,转变为面向文学本体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杨晓霭,女,甘肃秦安人。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扬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2000年获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荣誉称号,2001年入选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2003年晋升为教授。曾获“优秀共产党员”、“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目录
胡忌先生评语(代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宋人的声诗观念
一、入乐之诗
二、颂赞乐歌
三、近体律绝诗
第二节 郭茂倩的声诗观
一、声诗近代曲辞杂曲歌辞
二、“在音声者”与“属事而作”
三、“皆诗人六义之馀”
四、《乐府诗集》之“乐府”
五、小结
第三节 声诗非由乐以定辞
第四节 声诗与“旧声”
第五节 宋代声诗的界定
第二章 唐音流韵
第一节 宋人歌唐诗
一、歌唱现象之考察
二、歌唱现象之分析
第二节 《竹枝歌》
一、唐音《竹枝》
二、《竹枝》歌唱的变化
三、《竹枝》在宋代的传播
四、《竹枝歌》体
第三节 《渭城曲》
一、宋人歌唐《渭城曲》
二、宋人借《阳关》歌宋诗
三、《渭城》体
第四节 《金缕衣》
一、唐音《金缕衣》
二、《金缕衣》之传播
三、《金缕衣》之主题
四、《金缕衣》“翻”“生朝曲”
五、以《金缕》名词
第三章 宋人歌宋诗
第一节 关于诗词入乐问题的论断
一、诗乐亡而词乐兴
二、宋诗不入弦歌
三、诗至宋渐不可歌
四、诗词同时入乐
五、述评
第二节 宋人歌宋诗纪事
一、四言四句
二、四言八句
三、四言二十四句
四、五言四句
五、五言八句
六、五言十二句
七、六言四句
八、七言四句
九、七言八句
十、杂言
十一、楚歌体
十二、琴歌
第三节 “著腔子唱好诗”与《瑞鹧鸪》
一、宋人唱诗所借之“腔”
二、七言八句诗的歌唱
三、“著腔子”之歌法
四、因《瑞鹧鸪》而生的联想
第四节 以诗度曲与“檃括”
一、以诗度曲
二、“檃括”
三、“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歌曲
第四章 仪式声诗的制作
第一节 宋代的雅乐复古
一、宋仁宗尤好古乐
二、论乐中的颂古声
第二节 郊祀声诗追慕“三代”
一、郊祀祠祭仪式声诗数量繁多
二、祭祀声诗一律四言雅颂体
三、独与三代同风,此则祖宗家法
第三节 祠祀声诗沿袭“楚歌”体
一、祠祀风俗隆盛
二、庙记祷祝之文举隅
三、祠祀声诗类析
四、小结
第五章 文人会吟及其诗乐观
第一节 旧声歌诗的音乐背景
一、《蜀祷杌》记载的西蜀乐事
二、荆南、南唐、后唐的唐遗音
三、宋初三朝沿唐旧声
第二节 雅乐制定者对“诗乐”的维护
一、宋祁的声诗
二、韩琦用“阕”
三、胡瑗太学歌《诗》及阮逸乐
第三节 “好古嗜学”者的会饮歌唱
一、好古之趣与“古曲”歌唱
二、乐舞诗中的“古遗音”
三、诗与乐“同其苗裔者邪”
第四节 北宋中期文人的声诗观
一、苏轼论“乐”及对声诗的重视
二、苏轼论琴及琴歌谱写
三、黄庭坚“乐为诗之美”说
四、张耒云:“诗、曲,类也。”
五、黄裳“或为长短篇及五七言,或协以声而歌之”
第五节 南北宋之交的声诗理论
一、音乐典籍的编撰
二、陈呖的声诗意用观
三、王灼的歌曲观
四、《海录碎事》“歌曲名门”的设立
五、郑樵倡导“诗在于声不在于义”
六、小结
第六章 民间声诗
第一节 劳作的歌唱
一、山歌、田歌
二、樵歌
三、菱歌(采莲曲)
四、棹歌渔唱歙乃声
第二节 踏歌
第三节 吴歌的传播
第四节 吴歌体制的多样化
第五节 吴歌格
第六节 戏词中的民问声诗
一、《张协状元》的声诗考察价值
二、同调异体现象
三、齐言戏词的启示
第七节 小结
第七章 乐语口号声诗
第一节 名称与体制
一、乐语、口号声诗
二、骈体致语、近体口号、勾放词
第二节 乐语的创制
一、翰林学士主撰
二、骈四骊六 律绝乐诵
三、偶对精巧 多庄少谐
第三节 乐语的表演
一、春秋圣节大宴
二、“念”
第四节 口号声诗
一、口号声诗与“著腔子”
二、“抗声”凯歌
第五节 乐语的定义
第八章 结论和馀论
第一节 全书的论证思路与主要观点
第二节 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声诗与礼乐制度的不可分割
二、宋代礼乐文学的繁盛与礼乐文化建设
三、宋人音乐观、乐府观的“礼乐”内涵
四、民间声诗的“文”“野”传播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宋人的声诗观念
一、入乐之诗
二、颂赞乐歌
三、近体律绝诗
第二节 郭茂倩的声诗观
一、声诗近代曲辞杂曲歌辞
二、“在音声者”与“属事而作”
三、“皆诗人六义之馀”
四、《乐府诗集》之“乐府”
五、小结
第三节 声诗非由乐以定辞
第四节 声诗与“旧声”
第五节 宋代声诗的界定
第二章 唐音流韵
第一节 宋人歌唐诗
一、歌唱现象之考察
二、歌唱现象之分析
第二节 《竹枝歌》
一、唐音《竹枝》
二、《竹枝》歌唱的变化
三、《竹枝》在宋代的传播
四、《竹枝歌》体
第三节 《渭城曲》
一、宋人歌唐《渭城曲》
二、宋人借《阳关》歌宋诗
三、《渭城》体
第四节 《金缕衣》
一、唐音《金缕衣》
二、《金缕衣》之传播
三、《金缕衣》之主题
四、《金缕衣》“翻”“生朝曲”
五、以《金缕》名词
第三章 宋人歌宋诗
第一节 关于诗词入乐问题的论断
一、诗乐亡而词乐兴
二、宋诗不入弦歌
三、诗至宋渐不可歌
四、诗词同时入乐
五、述评
第二节 宋人歌宋诗纪事
一、四言四句
二、四言八句
三、四言二十四句
四、五言四句
五、五言八句
六、五言十二句
七、六言四句
八、七言四句
九、七言八句
十、杂言
十一、楚歌体
十二、琴歌
第三节 “著腔子唱好诗”与《瑞鹧鸪》
一、宋人唱诗所借之“腔”
二、七言八句诗的歌唱
三、“著腔子”之歌法
四、因《瑞鹧鸪》而生的联想
第四节 以诗度曲与“檃括”
一、以诗度曲
二、“檃括”
三、“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歌曲
第四章 仪式声诗的制作
第一节 宋代的雅乐复古
一、宋仁宗尤好古乐
二、论乐中的颂古声
第二节 郊祀声诗追慕“三代”
一、郊祀祠祭仪式声诗数量繁多
二、祭祀声诗一律四言雅颂体
三、独与三代同风,此则祖宗家法
第三节 祠祀声诗沿袭“楚歌”体
一、祠祀风俗隆盛
二、庙记祷祝之文举隅
三、祠祀声诗类析
四、小结
第五章 文人会吟及其诗乐观
第一节 旧声歌诗的音乐背景
一、《蜀祷杌》记载的西蜀乐事
二、荆南、南唐、后唐的唐遗音
三、宋初三朝沿唐旧声
第二节 雅乐制定者对“诗乐”的维护
一、宋祁的声诗
二、韩琦用“阕”
三、胡瑗太学歌《诗》及阮逸乐
第三节 “好古嗜学”者的会饮歌唱
一、好古之趣与“古曲”歌唱
二、乐舞诗中的“古遗音”
三、诗与乐“同其苗裔者邪”
第四节 北宋中期文人的声诗观
一、苏轼论“乐”及对声诗的重视
二、苏轼论琴及琴歌谱写
三、黄庭坚“乐为诗之美”说
四、张耒云:“诗、曲,类也。”
五、黄裳“或为长短篇及五七言,或协以声而歌之”
第五节 南北宋之交的声诗理论
一、音乐典籍的编撰
二、陈呖的声诗意用观
三、王灼的歌曲观
四、《海录碎事》“歌曲名门”的设立
五、郑樵倡导“诗在于声不在于义”
六、小结
第六章 民间声诗
第一节 劳作的歌唱
一、山歌、田歌
二、樵歌
三、菱歌(采莲曲)
四、棹歌渔唱歙乃声
第二节 踏歌
第三节 吴歌的传播
第四节 吴歌体制的多样化
第五节 吴歌格
第六节 戏词中的民问声诗
一、《张协状元》的声诗考察价值
二、同调异体现象
三、齐言戏词的启示
第七节 小结
第七章 乐语口号声诗
第一节 名称与体制
一、乐语、口号声诗
二、骈体致语、近体口号、勾放词
第二节 乐语的创制
一、翰林学士主撰
二、骈四骊六 律绝乐诵
三、偶对精巧 多庄少谐
第三节 乐语的表演
一、春秋圣节大宴
二、“念”
第四节 口号声诗
一、口号声诗与“著腔子”
二、“抗声”凯歌
第五节 乐语的定义
第八章 结论和馀论
第一节 全书的论证思路与主要观点
第二节 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声诗与礼乐制度的不可分割
二、宋代礼乐文学的繁盛与礼乐文化建设
三、宋人音乐观、乐府观的“礼乐”内涵
四、民间声诗的“文”“野”传播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