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医药学概论(中职药剂)
作者:李莉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117095990
定价:¥17.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为适应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由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的新一轮规划教材,首次将《中医药学概论》纳入药剂专业的课程之中编写。教材的编写体现“三基五性”,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中医药学概论》在编写的过程中,遵循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科学把握该课程在中职药剂专业设置的地位及作用,淡化中医药学科意识,围绕药剂专业相关知识能力需求,按照“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原则,优化构建了教材内容,突出专业性特点。《中医药学概论》的编写特色主要是“引领和实用”。一是发挥教材的引领性。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养成人手,循序渐进,将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任务引领”融入到教材的实践指导中。通过任务引领学习能力的提升,引领理论教学的开展,引领实践教学的操作和有效延伸,引领技术应用能力的熟练,从而达成职业培养目标。二是强化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提供学生实践全过程的指导,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提供教学及拓展任务完成的信息资源;提供实践结果客观反馈可行的路径,具有个性化学习和实践、开放和可控、全程可测的综合实用效应。本书分为教学部分、实践指导、附录、参考文献、习题参考答案及教学大纲。教学部分分有七章,即绪论、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病因与病机、防治原则、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常用方剂及中成药。本书在编写模式上有较大的创新,有导学、相关链接、课堂互动、小结、习题等模块,紧密结合了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学。每章有习题,书末附有习题参考答案和附录,供学生解题和查数据时使用。本书把实践内容统一放入教材后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药学概论(中职药剂)》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药学的发展
三、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发展
四、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脏腑
一、概述
二、五脏
三、六腑
四、脏腑辨证表现及常见证型概要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辨证证型概要
第三节 经络
一、概述
二、经络学说在中药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 病因与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内伤
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四、痰饮、瘀血
第二节 病机
一、阴阳失调
二、正邪相争
第四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疗原则
一、治病求本
二、平衡阴阳
三、扶正祛邪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附:治法
第五章 中药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一般知识
一、中药来源与采收
二、中药炮制
三、中药制剂剂型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有毒与无毒
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剂量
四、中药汤剂的煎服法
第六章 常用中药
第一节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第二节 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三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燥湿药
三、清热解毒药
四、清热凉血药
五、清虚热药
第四节 祛风湿药
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二、利尿通淋药
三、利湿退黄药
第六节 芳香化湿药
第七节 温里药
第八节 理气药
第九节 理血药
一、活血化瘀药
二、止血药
第十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二、清化热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第十一节 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二、养心安神药
第十二节 消食药
第十三节 开窍药
第十四节 平肝息风药
第十五节 补益药
一、补气药
二、补血药
三、补阴药
四、补阳药
第十六节 收涩药
第十七节 驱虫药及其他药
一、驱虫药
二、其他
第七章 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一节 解表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二节 泻下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三节 和解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四节 温里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五节 清热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六节 补益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七节 安神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八节 开窍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九节 理气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节 理血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一节 祛湿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二节 祛痰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三节 治风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四节 消导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五节 驱虫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六节 固涩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实践指导
实践一 人体各部分功能状态及病证部位的判定
实践二 常见病因的判定
实践三 中药汤剂煎服法
实践四 常用中药功效归类及功用
实践五 中药应对练习
实践六 解表类和泻下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七 和解类、温里类、清热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八 补益类、安神类、开窍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九 理气类和理血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十 祛湿类和祛痰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十一 治风类和消导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十二 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指导模拟实训
附录
附录1 常见辨证论治概要
附录2 中药叶中毒的临床表现
附录3 常用巾药别名、处方并开药名及应付、中药处方应付
参考文献
习题参考答案
教学大纲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药学的发展
三、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发展
四、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脏腑
一、概述
二、五脏
三、六腑
四、脏腑辨证表现及常见证型概要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辨证证型概要
第三节 经络
一、概述
二、经络学说在中药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 病因与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内伤
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四、痰饮、瘀血
第二节 病机
一、阴阳失调
二、正邪相争
第四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疗原则
一、治病求本
二、平衡阴阳
三、扶正祛邪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附:治法
第五章 中药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一般知识
一、中药来源与采收
二、中药炮制
三、中药制剂剂型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有毒与无毒
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剂量
四、中药汤剂的煎服法
第六章 常用中药
第一节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第二节 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三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燥湿药
三、清热解毒药
四、清热凉血药
五、清虚热药
第四节 祛风湿药
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二、利尿通淋药
三、利湿退黄药
第六节 芳香化湿药
第七节 温里药
第八节 理气药
第九节 理血药
一、活血化瘀药
二、止血药
第十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二、清化热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第十一节 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二、养心安神药
第十二节 消食药
第十三节 开窍药
第十四节 平肝息风药
第十五节 补益药
一、补气药
二、补血药
三、补阴药
四、补阳药
第十六节 收涩药
第十七节 驱虫药及其他药
一、驱虫药
二、其他
第七章 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一节 解表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二节 泻下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三节 和解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四节 温里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五节 清热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六节 补益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七节 安神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八节 开窍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九节 理气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节 理血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一节 祛湿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二节 祛痰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三节 治风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四节 消导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五节 驱虫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第十六节 固涩剂
一、概述
二、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实践指导
实践一 人体各部分功能状态及病证部位的判定
实践二 常见病因的判定
实践三 中药汤剂煎服法
实践四 常用中药功效归类及功用
实践五 中药应对练习
实践六 解表类和泻下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七 和解类、温里类、清热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八 补益类、安神类、开窍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九 理气类和理血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十 祛湿类和祛痰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十一 治风类和消导类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实践十二 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指导模拟实训
附录
附录1 常见辨证论治概要
附录2 中药叶中毒的临床表现
附录3 常用巾药别名、处方并开药名及应付、中药处方应付
参考文献
习题参考答案
教学大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