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朱向前 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010067322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朱向前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毛泽东诗词,先后在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第一学术厅中国现代文学馆、清华大学等60余家高校和单位以“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为题发表演讲,听众达数万人,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年代·周末开讲”栏目邀请朱向前教授主讲《诗人毛泽东》受到了上自将军下至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朱向前教授融诗入史,化史入诗诗史合一,在向读者展示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同时,将毛泽东诗词创作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相结合,探及更深层次的毛泽东的性格、智慧、魅力和作为其渊源的中华文化的奇光异彩。广征博引,阅尽经史子集春色;兼收并蓄,取法三李苏辛精华。毛泽东是如何以豪迈的诗词展示革命领袖的雄浑气魄,又是怎样以诗人的浪漫情怀书写宏大而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为您一一解读……
作者简介
  朱向前,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年代周末开讲”主讲人。祖籍江西萍乡,1954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96年授大校军衔,1997年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并获政府特殊津贴,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历任“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评委。出版专著《军旅文学史论》(1998)、《中国军旅文学50年(1949—1999)》(2007),文论集《心灵的咏叹》(1993)、《寻找合点》(1994)、《沉入生命》(1996)、《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2003),小说集《漂亮女兵》(1986与张聚宁合著)等十余种,主编《长篇军旅小说·金戈丛书》(1997)《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军旅人生小说》(1999)、《新中国军事文艺大系·中篇小说》(2004)、先后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94)、鲁迅文学奖(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2006)等多项奖励。
目录
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
一、“一个背景”
  (一)西方人看毛泽东的三个阶段
  (二)梁濑溟评价毛泽东的三句名言
  (三)30年来,对毛泽东评价的三个变化
 二、“两个代表”
  (一)毛泽东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代表,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代表
  (二)毛泽东是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三)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师合一”的人物
  (四)毛泽东的“立德”、“立功”、“立言”
 三、“三个特点”
  (一)豪迈大气
  (二)想象浪漫
  (三)文采华美
 四、“四个佐证”
  (一)有诗为证
  (二)有文为证
  (三)有事为证
  (四)有史为证
五、“五个来源”
  (一)源自毛泽东的天赋个性
  (二)源自毛泽东的斗争实践
  (三)源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四)源自“三李苏辛”
  (五)源自湖湘文化
结语
毛泽东诗词鉴赏
 五古·挽易昌陶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虞美人·枕上
 贺新郎·别友
 沁园春·长沙
 菩萨蛮·黄鹤楼
 西江月·秋收起义
 西江月·井冈山
 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
 如梦令·元旦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十六字令三首
 忆秦娥·娄山关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雪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五律·张冠道中
 五律·喜闻捷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咏贾谊
 七绝·贾谊
 浪淘沙·北戴河
 五律·看山
 七绝·莫干山
 七绝·五云山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水调歌头·游泳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七绝·观潮
 七绝·刘蒉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
七绝·屈原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律·答友人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贺新郎·读史
念奴娇·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七律·洪都
念奴娇·鸟儿问答
七律·有所思
附录
 五古·咏指甲花
 咏蛙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杂言诗·游泳启事
 祭母文
 祭黄帝陵
 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五律·西行
 七绝·无题
 五绝·无题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七绝·仿陆放翁
 贺新郎·改张元干词悼董必武
代后记
 毛泽东诗词的传世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