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
作者:俞传飞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ISBN:9787112096213
定价:¥3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数字化技术对社会各方面,包括建筑学专业的影响,一直是专业人士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多集中于具体的技术应用层面,鲜有对专业现状与走向较为全面的理论探究。有鉴于此,本书对数字化技术与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从建筑学专业的研究客体——建筑、设计主体——建筑师、设计与表现、设计与建造等主要方面,及各方面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数字化技术与信息集成下建筑、设计与建造的现状与走向进行总结、剖析与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中所蕴含的分化、整合与集成等主要特征的来龙去脉。希望能借此对当代建筑行业体系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技术实施提供基础性资料。
作者简介
?
目录
绪论 数字化背景(前景)综述
0.1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技术与社会的数字化变迁)
0.2 在科学理性与人文艺术之间
0.3 从印刷文化到数字化网络(文化:地区化与全球化)
上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与建筑师
第1章 从实在到虚无——建筑与空间的概念性转变
1.1 原子与比特:空间构成的变化
1.1.1 作为原子形态的建筑
1.1.2 建筑的非物质化
1.1.3 比特构筑的空间
1.2 非欧几何及其他:建筑形态的变化
1.2.1 超越欧几里德空间
1.2.2 形式与趋向的划分:两种形式三种趋向
1.2.3 形式表象与结构的内在逻辑
1.3 新的维度:性质特征的变化
1.3.1 空间认知方式的演变
1.3.2 建筑的即时化
1.3.3 图底关系的消弭
1.4 作为媒介:建筑内涵的变化
1.4.1 作为媒介的建筑
1.4.2 城市与建筑的结构性重组
1.4.3 在美学和形式之外
第2章 建筑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空间
2.1 建筑的数字化
2.1.1 建筑智能环境的创造
2.1.2 虚拟环境与实体建筑的结合
2.2 数字化虚拟空间
2.2.1 数字化虚拟空间的特性
2.2.2 电子娱乐媒体中的虚拟空间
2.2.3 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介中的虚拟空间
2.3 虚拟现实本质所指(技术性延伸与宗教性超越)
2.3.1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描述
2.3.2 作为工具的虚拟现实和作为对象的虚拟现实
2.3.3 对虚拟现实含义的一些思考
2.4 一些新的建筑领域
2.4.1 历史与传统的数字化生存
2.4.2 跨越时空——从超文本到超空间
2.4.3 遗传学算法与虚拟空间的演化
小结 形式的分化内容的整合
第3章 作为设计者的角色演变
3.1 起——历史上的建筑师们
3.2 承——设计者的属性分类(新老交替、保守与激进)
3.3 转——建筑师职能的分化与转换(对象的消解、
职能的剥离)
3.4 合——建筑师的回归与拓展
3.4.1 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分化与价值回归
3.4.2 新的拓展:“虚拟工作室”和虚拟建筑师
3.4.3 针对上述变化,教育界的反应
3.4.4 现状中的问题
第4章 建筑师业务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4.1 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建筑师的影响
4.1.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4.1_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
4.2 网络技术的组成及其应用
4.2.1 内部网和外部网
4.2.2 作为信息来源和交流门户
4.3 数字化技术影响下设计者工作的开展
4.3.1 新的企业文化(人员构成与组织)
4.3.2 新的合作方式
4.3.3 数字化专业标准的建立
4.4 不只是建筑师
4.4.1 设计者VS使用者(从被动的人文关怀到主动的设计
参与)
4.4.2 数字化技术与设计参与”
4.4.3 建筑设计的延续——建筑设施管理的数字化(CAFM)
小结 个体的分化群体的整合
中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思维与表现
第5章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与思维
5.1 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建筑领域的阶段性划分
5.1.1 “集体性想像”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
5.1.2 量化增值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5.1.3 从现在到未来,质变阶段
5.1.4 一个尾巴:没有实现的承诺
5.2 由“人工智能”到“人机共生”(人与计算机在设计中
的定位)
5.2.1 “人工智能”(AI,Anificficial Intelligence)
5.2.2 “人机共生”(Human-computer Symbiosis)
5.2.3 设计过程中的定位
5.3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1 线性思维特征的由来
5.3.2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3 思路的转换——重拾失去的东西
5.4 从图示思维到数字化思维(一组对比、两种方向)
5.4.1 一组对比:书写阅读和字处理/手绘草图和CAD
5.4.2 两种发展方向:东海岸与西海岸
第6章 建筑表现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6.1 传统表现的分化(从文字语言中介到图纸系统)
6.1.1 文字语言媒介
6.1.2 由来已久的二维图纸系统
6.1.3 建筑的不可画性
6.2 从图纸系统到数字化中介
6.2.1 数字化中介——虚拟电子模型
6.2.2 超越视觉形式的表现因素
6.2.3 令人尴尬的一面
6.3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表现
6.3.1 肯特拉森(Kent Larson)的回顾
6.3.2 表现与设计的整合
6.3.3 从ArchiCAD到虚拟现实
第7章 设计与表现的再思考
7.1 器物界面网络空间
7.1.1 器物和界面
7.1.2 网络空间与虚拟现实
7.2 当光线真正成为设计表现工具
7.2.1 建筑与光
7.2.2 用光影建构空间
7.2.3 光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7.3 关于透视画、照片和电影
7.3.1 关于透视
7.3.2 关于照片
7.3.3 关于电影
7.4 对数字化条件下“真实感”表现的再思考
7.4.1 对照片真实感的质疑
7.4.2 数字化表现的真实感
7.4.3 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思路
小结 三段论式的螺旋上升背后
下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与建造
第8章 缺失与回归——问题与现状概述
8.1 历史的简短回顾
8.1.1 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大生产
8.1.2 工业化时期的建构工艺
8.2 从工业化生产到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
8.2.1 有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ufacturing System)
8.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主要构成与发展
8.3 计算机集成进入建筑领域——理论与实践现状概况
第9章 材料结构设备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9.1 材料的生产加工工艺
9.1.1 旧材料新工艺
9.1.2 新型材料构件的开发生产与影响
9.1.3 从传统的“小件”到现代的“大件”
9.2 结构体系建构与构造节点工艺
9.2.1 结构工艺的三个层次
9.2.2 结构构造的科学计算
9.2.3 来自过程的结构形态
9.3 建筑设备系统工艺
9.3.1 有关设备系统的工艺设计
9.3.2 从“维特鲁威模式”到建筑智能化系统
第10章 施工建造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10.1 虚拟建造——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模拟
10.1.1 有关建筑的数字化模拟
10.1.2 从虚拟建造到现场施工
10.2 现场施工——建筑工程的数字化集成
10.2.1 计算机集成建造(施工)系统的组成
10.2.2 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
10.2.3 工程现场的运输调配与施工工艺
第11章 建筑行业(技术)体系的相关影响与发展
11.1 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融合
11.2 教育和实践
11.2.1 “无纸工作室”和可建造性(Construct abmty)的探索
11.2.2 国内建筑教育的反思
11.3 数字化技术下的建筑美学——对技术与文化的再
思考
11.3.1 技术变革与建筑文化
11.3.2 数字化技术下工艺美学的复归
小结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后记 有关本书的研究性质与写作
图表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0.1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技术与社会的数字化变迁)
0.2 在科学理性与人文艺术之间
0.3 从印刷文化到数字化网络(文化:地区化与全球化)
上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与建筑师
第1章 从实在到虚无——建筑与空间的概念性转变
1.1 原子与比特:空间构成的变化
1.1.1 作为原子形态的建筑
1.1.2 建筑的非物质化
1.1.3 比特构筑的空间
1.2 非欧几何及其他:建筑形态的变化
1.2.1 超越欧几里德空间
1.2.2 形式与趋向的划分:两种形式三种趋向
1.2.3 形式表象与结构的内在逻辑
1.3 新的维度:性质特征的变化
1.3.1 空间认知方式的演变
1.3.2 建筑的即时化
1.3.3 图底关系的消弭
1.4 作为媒介:建筑内涵的变化
1.4.1 作为媒介的建筑
1.4.2 城市与建筑的结构性重组
1.4.3 在美学和形式之外
第2章 建筑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空间
2.1 建筑的数字化
2.1.1 建筑智能环境的创造
2.1.2 虚拟环境与实体建筑的结合
2.2 数字化虚拟空间
2.2.1 数字化虚拟空间的特性
2.2.2 电子娱乐媒体中的虚拟空间
2.2.3 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介中的虚拟空间
2.3 虚拟现实本质所指(技术性延伸与宗教性超越)
2.3.1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描述
2.3.2 作为工具的虚拟现实和作为对象的虚拟现实
2.3.3 对虚拟现实含义的一些思考
2.4 一些新的建筑领域
2.4.1 历史与传统的数字化生存
2.4.2 跨越时空——从超文本到超空间
2.4.3 遗传学算法与虚拟空间的演化
小结 形式的分化内容的整合
第3章 作为设计者的角色演变
3.1 起——历史上的建筑师们
3.2 承——设计者的属性分类(新老交替、保守与激进)
3.3 转——建筑师职能的分化与转换(对象的消解、
职能的剥离)
3.4 合——建筑师的回归与拓展
3.4.1 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分化与价值回归
3.4.2 新的拓展:“虚拟工作室”和虚拟建筑师
3.4.3 针对上述变化,教育界的反应
3.4.4 现状中的问题
第4章 建筑师业务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4.1 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建筑师的影响
4.1.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4.1_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
4.2 网络技术的组成及其应用
4.2.1 内部网和外部网
4.2.2 作为信息来源和交流门户
4.3 数字化技术影响下设计者工作的开展
4.3.1 新的企业文化(人员构成与组织)
4.3.2 新的合作方式
4.3.3 数字化专业标准的建立
4.4 不只是建筑师
4.4.1 设计者VS使用者(从被动的人文关怀到主动的设计
参与)
4.4.2 数字化技术与设计参与”
4.4.3 建筑设计的延续——建筑设施管理的数字化(CAFM)
小结 个体的分化群体的整合
中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思维与表现
第5章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与思维
5.1 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建筑领域的阶段性划分
5.1.1 “集体性想像”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
5.1.2 量化增值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5.1.3 从现在到未来,质变阶段
5.1.4 一个尾巴:没有实现的承诺
5.2 由“人工智能”到“人机共生”(人与计算机在设计中
的定位)
5.2.1 “人工智能”(AI,Anificficial Intelligence)
5.2.2 “人机共生”(Human-computer Symbiosis)
5.2.3 设计过程中的定位
5.3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1 线性思维特征的由来
5.3.2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3 思路的转换——重拾失去的东西
5.4 从图示思维到数字化思维(一组对比、两种方向)
5.4.1 一组对比:书写阅读和字处理/手绘草图和CAD
5.4.2 两种发展方向:东海岸与西海岸
第6章 建筑表现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6.1 传统表现的分化(从文字语言中介到图纸系统)
6.1.1 文字语言媒介
6.1.2 由来已久的二维图纸系统
6.1.3 建筑的不可画性
6.2 从图纸系统到数字化中介
6.2.1 数字化中介——虚拟电子模型
6.2.2 超越视觉形式的表现因素
6.2.3 令人尴尬的一面
6.3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表现
6.3.1 肯特拉森(Kent Larson)的回顾
6.3.2 表现与设计的整合
6.3.3 从ArchiCAD到虚拟现实
第7章 设计与表现的再思考
7.1 器物界面网络空间
7.1.1 器物和界面
7.1.2 网络空间与虚拟现实
7.2 当光线真正成为设计表现工具
7.2.1 建筑与光
7.2.2 用光影建构空间
7.2.3 光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7.3 关于透视画、照片和电影
7.3.1 关于透视
7.3.2 关于照片
7.3.3 关于电影
7.4 对数字化条件下“真实感”表现的再思考
7.4.1 对照片真实感的质疑
7.4.2 数字化表现的真实感
7.4.3 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思路
小结 三段论式的螺旋上升背后
下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与建造
第8章 缺失与回归——问题与现状概述
8.1 历史的简短回顾
8.1.1 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大生产
8.1.2 工业化时期的建构工艺
8.2 从工业化生产到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
8.2.1 有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ufacturing System)
8.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主要构成与发展
8.3 计算机集成进入建筑领域——理论与实践现状概况
第9章 材料结构设备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9.1 材料的生产加工工艺
9.1.1 旧材料新工艺
9.1.2 新型材料构件的开发生产与影响
9.1.3 从传统的“小件”到现代的“大件”
9.2 结构体系建构与构造节点工艺
9.2.1 结构工艺的三个层次
9.2.2 结构构造的科学计算
9.2.3 来自过程的结构形态
9.3 建筑设备系统工艺
9.3.1 有关设备系统的工艺设计
9.3.2 从“维特鲁威模式”到建筑智能化系统
第10章 施工建造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10.1 虚拟建造——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模拟
10.1.1 有关建筑的数字化模拟
10.1.2 从虚拟建造到现场施工
10.2 现场施工——建筑工程的数字化集成
10.2.1 计算机集成建造(施工)系统的组成
10.2.2 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
10.2.3 工程现场的运输调配与施工工艺
第11章 建筑行业(技术)体系的相关影响与发展
11.1 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融合
11.2 教育和实践
11.2.1 “无纸工作室”和可建造性(Construct abmty)的探索
11.2.2 国内建筑教育的反思
11.3 数字化技术下的建筑美学——对技术与文化的再
思考
11.3.1 技术变革与建筑文化
11.3.2 数字化技术下工艺美学的复归
小结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后记 有关本书的研究性质与写作
图表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