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
作者:夏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1-01
ISBN:9787218054278
定价:¥31.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在粤港澳的发展。该书史料丰富,史论结合,立论充分,立意创新,研究方法不拘一格,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是研究粤港澳问题和中国基督教教育史的一部新作。本书既可促进广东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对当前广东文化建设有现实意义。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在粤港澳的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教育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充分吸取借鉴了学术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史论结合,立意创新,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是近年来研究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史领域难得的一部佳作。
作者简介
暂缺《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明清粤港澳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第一节研究述评
一、研究对象
二、阶段划分及主要依据
三、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基督教教会教育的兴起及其在中西的演变
一、教会教育在欧洲的演变脉络
二、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沿革
三、教会教育的共性
第三节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的五种范式
一、“文化侵略论”
二、“文化帝国主义论”
三、“近(现)代化论”
四、“文化渗透与文化传播论”
五、“普遍主义论”
第二章明清之际早期天主教教会教育(15521806)
第一节天主教三次在华传播时兴办的教会教育
一、对明清之际天主教教会教育研究的遗漏
二、唐、元时期兴办教会教育的最早记录
三、明清之际天主教教会教育的创办
第二节明清之际早期天主教教会教育创办的宏观背景
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拓展了天主教传播的空间
二、葡萄牙商人、传教士东来与澳门开埠
三、耶稣会对教育的重视
四、范礼安的作用及采取适应中国传教的策略
第三节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澳门圣保禄学院
一、办学动机
二、创办始末
三、耶稣会将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移植到澳门
四、圣保禄学院是否远东第一所西式大学
五、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第四节中国传教士的培训基地澳门圣若瑟修院
一、办学动机
二、创办始末
三、师资、生源和办学情况
四、评价
第三章“禁教”政策下的早期基督新教教会教育(18071842)
第一节清嘉道年间基督新教在华的早期传播与教会教育的兴办
一、基督新教的产生及各派别
二、嘉道年间新教在华的早期传播
三、“禁教”政策和早期新教教会教育的兴办
第二节本土之外:“禁教”政策下的英华书院
一、创校南洋缘由
二、创办背景
三、创校始末
四、书院的院长
五、经费与校舍建筑
六、书院的师资
七、书院的课程体系
八、生源与毕业生
九、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开拓本土:“禁教”政策解冻前后的马礼逊学校
一、创办背景
二、创办始末一
三、布朗校长与马礼逊学校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五、生源与师资
六、开拓本土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条约制度下的晚清粤港澳教会教育(18421911)
第一节晚清粤港澳教会教育创办的历史背景
一、鸦片战争后中西关系的重大转变
二、晚清粤港澳传统教育的演变
三、条约制度下的传教形势
第二节晚清广东的教会教育及其特点
一、“弛禁”政策初期的广东教会教育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广东教会教育
三、特点
第三节晚清香港的教会教育及其评价
一、缘起
二、晚清香港教会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三、高主教与救主书院
四、结论
第四节晚清澳门的教会教育及其特点
一、澳门开埠后源远流长的教会教育传统
二、晚清澳门教会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三、特点
第五章结语
一、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
二、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
附录
一、天主教各修会明清时期首抵粤港澳传教活动简表(15521911)
二、基督新教各差会清朝首抵粤港澳传教活动简表(18071911)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岭南文库”前言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枯拉朽,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卓有建树。当中国社会跨进20世纪80年代这一全新的历史阶段,广东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省区,被置于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沿,沿改革、开放、探索之路突飞猛进;历十年艰辛,轰轰烈烈,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空前伟绩。岭南大地,勃勃生机,繁花争簇,硕果累累。
际此历史嬗变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广东人民,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岭南、研究岭南,回顾岭南的风云变幻,探寻岭南的历史走向,从而更有利于建设岭南。我们编辑出版“岭南文库”的目的,就在于予学人以展示其研究成果之园地,并帮助广大读者系统地了解岭南的历史文化,认识其过去和现在,从而激发爱国爱乡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高瞻远瞩,继往开来。
“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并从历代有关岭南之名著中选择若干为读者所需的典籍,编校注释,选粹重印。个别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译著,亦在选辑之列。
“岭南文库”书目为350种左右,计划在五至七年内将主要门类的重点书目基本出齐,以后陆续补充,使之逐渐成为一套较为齐全的地域性百科文库,并作为一份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一席之地。
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一九九一年元旦
后记
徜徉于基督教文化的时空,沉醉于对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探寻,令我无数次回首驻足,既为那些已不复存在的教会学校所留下的历史脚印而思索,也为那些延绵至今的教会学校诱人的魅力而叹喟。我庆幸数年前选择了基督教和粤港澳教会教育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主攻方向。本书即是我于2003年5月获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以学位论文为基础修订而成的。
然而我也深知,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是一个不易驾驭的课题,首先是时间跨度长达三个半世纪,其次是教会教育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再次是教会教育资料的零乱、外文资料的繁杂与搜集不易。当我对这一选题业已进行了数载的研究,试图从整体上给教会教育一个基本评价时,我内心依然感到诚惶诚恐。当初,我凭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与对选题的一知半解,与导师汤开建先生敲定了学位论题。但随着研究的愈益深入,我愈加感到自己研究功底的贫瘠,时有力不从心之感。在苦学与思索中,我懂得了学识和学力的累积,离不开在冷板凳上消磨的漫漫长夜。能聊以自慰的是,学者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总是处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是相对和有限的,任何结论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亦诚如汤因比先生所言:“历史学家和一切人一样是他自己时代和地域的囚犯。”本书即是对我五载学习、研究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错漏之处,诚望能得到师友们一如既往的批评指正。
在职学习,工作、学业均要兼顾,于我无疑是艰苦的磨砺,也是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回首求学岁月,对师友的关爱,对家人的鼓励与精神慰藉,我一直心存感激。
首先要感谢业师汤开建教授。是汤先生的指点、鼓励与言传身教,激励着我在肩负繁杂的行政工作的同时,在学术上一直不敢懈怠,也是我能最终完成本书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本书从选题、拟订大纲到搜集资料、撰写直至修订成稿,无不凝聚着汤先生的心血。汤先生及夫人田映霞女士对我的无私帮助,我将没齿难忘。
我还要感谢导师组的邱树森教授、张其凡教授对我的指导和关心。邱先生的长者风范和渊博学识,张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奖掖后学的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茅家琦教授、崔之清教授,学位论文答辩专家赵毅教授、纪宗安教授、陈伟明教授、马明达教授、赵春晨教授、王建军教授和左双文教授,均给我直接指导鼓励。可以说,在我的学术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他们的提携与不时指点。
我还幸运地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香港建道神学院梁家麟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高时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等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或者邀请我出席有关学术会议,或者惠寄资料,抑或在他们主编的刊物上为习作提供发表园地。我谨向上述诸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将拙作列入岭南文库,感谢责任编辑赵殿红博士对书稿的重视与关心。
最后,我要感谢家人长期以来对我的鼓励与默默支持,特别是妻邹红英女士、女夏梦真一直督促和鼓励我勤奋向学,使我在艰辛的求索中充满着斗志。
本书还获得汤开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朝中期禁教形势下天主教的传播与发展》的资助,谨此致谢。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正是靠着大家的关爱,我才得以在愉悦和苦涩相伴的求学路上一路走来,在学业上,稍有长进。对此,我将永远铭记于心,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学业上的点滴进步,回报师友们和家人对我的浓浓关爱。
二○○三年四月初稿二○○六年十一月定稿于暨南园
第一章明清粤港澳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第一节研究述评
一、研究对象
二、阶段划分及主要依据
三、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基督教教会教育的兴起及其在中西的演变
一、教会教育在欧洲的演变脉络
二、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沿革
三、教会教育的共性
第三节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的五种范式
一、“文化侵略论”
二、“文化帝国主义论”
三、“近(现)代化论”
四、“文化渗透与文化传播论”
五、“普遍主义论”
第二章明清之际早期天主教教会教育(15521806)
第一节天主教三次在华传播时兴办的教会教育
一、对明清之际天主教教会教育研究的遗漏
二、唐、元时期兴办教会教育的最早记录
三、明清之际天主教教会教育的创办
第二节明清之际早期天主教教会教育创办的宏观背景
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拓展了天主教传播的空间
二、葡萄牙商人、传教士东来与澳门开埠
三、耶稣会对教育的重视
四、范礼安的作用及采取适应中国传教的策略
第三节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澳门圣保禄学院
一、办学动机
二、创办始末
三、耶稣会将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移植到澳门
四、圣保禄学院是否远东第一所西式大学
五、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第四节中国传教士的培训基地澳门圣若瑟修院
一、办学动机
二、创办始末
三、师资、生源和办学情况
四、评价
第三章“禁教”政策下的早期基督新教教会教育(18071842)
第一节清嘉道年间基督新教在华的早期传播与教会教育的兴办
一、基督新教的产生及各派别
二、嘉道年间新教在华的早期传播
三、“禁教”政策和早期新教教会教育的兴办
第二节本土之外:“禁教”政策下的英华书院
一、创校南洋缘由
二、创办背景
三、创校始末
四、书院的院长
五、经费与校舍建筑
六、书院的师资
七、书院的课程体系
八、生源与毕业生
九、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开拓本土:“禁教”政策解冻前后的马礼逊学校
一、创办背景
二、创办始末一
三、布朗校长与马礼逊学校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五、生源与师资
六、开拓本土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条约制度下的晚清粤港澳教会教育(18421911)
第一节晚清粤港澳教会教育创办的历史背景
一、鸦片战争后中西关系的重大转变
二、晚清粤港澳传统教育的演变
三、条约制度下的传教形势
第二节晚清广东的教会教育及其特点
一、“弛禁”政策初期的广东教会教育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广东教会教育
三、特点
第三节晚清香港的教会教育及其评价
一、缘起
二、晚清香港教会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三、高主教与救主书院
四、结论
第四节晚清澳门的教会教育及其特点
一、澳门开埠后源远流长的教会教育传统
二、晚清澳门教会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三、特点
第五章结语
一、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
二、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
附录
一、天主教各修会明清时期首抵粤港澳传教活动简表(15521911)
二、基督新教各差会清朝首抵粤港澳传教活动简表(18071911)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岭南文库”前言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枯拉朽,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卓有建树。当中国社会跨进20世纪80年代这一全新的历史阶段,广东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省区,被置于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沿,沿改革、开放、探索之路突飞猛进;历十年艰辛,轰轰烈烈,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空前伟绩。岭南大地,勃勃生机,繁花争簇,硕果累累。
际此历史嬗变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广东人民,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岭南、研究岭南,回顾岭南的风云变幻,探寻岭南的历史走向,从而更有利于建设岭南。我们编辑出版“岭南文库”的目的,就在于予学人以展示其研究成果之园地,并帮助广大读者系统地了解岭南的历史文化,认识其过去和现在,从而激发爱国爱乡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高瞻远瞩,继往开来。
“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并从历代有关岭南之名著中选择若干为读者所需的典籍,编校注释,选粹重印。个别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译著,亦在选辑之列。
“岭南文库”书目为350种左右,计划在五至七年内将主要门类的重点书目基本出齐,以后陆续补充,使之逐渐成为一套较为齐全的地域性百科文库,并作为一份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一席之地。
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一九九一年元旦
后记
徜徉于基督教文化的时空,沉醉于对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探寻,令我无数次回首驻足,既为那些已不复存在的教会学校所留下的历史脚印而思索,也为那些延绵至今的教会学校诱人的魅力而叹喟。我庆幸数年前选择了基督教和粤港澳教会教育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主攻方向。本书即是我于2003年5月获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以学位论文为基础修订而成的。
然而我也深知,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是一个不易驾驭的课题,首先是时间跨度长达三个半世纪,其次是教会教育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再次是教会教育资料的零乱、外文资料的繁杂与搜集不易。当我对这一选题业已进行了数载的研究,试图从整体上给教会教育一个基本评价时,我内心依然感到诚惶诚恐。当初,我凭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与对选题的一知半解,与导师汤开建先生敲定了学位论题。但随着研究的愈益深入,我愈加感到自己研究功底的贫瘠,时有力不从心之感。在苦学与思索中,我懂得了学识和学力的累积,离不开在冷板凳上消磨的漫漫长夜。能聊以自慰的是,学者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总是处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是相对和有限的,任何结论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亦诚如汤因比先生所言:“历史学家和一切人一样是他自己时代和地域的囚犯。”本书即是对我五载学习、研究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错漏之处,诚望能得到师友们一如既往的批评指正。
在职学习,工作、学业均要兼顾,于我无疑是艰苦的磨砺,也是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回首求学岁月,对师友的关爱,对家人的鼓励与精神慰藉,我一直心存感激。
首先要感谢业师汤开建教授。是汤先生的指点、鼓励与言传身教,激励着我在肩负繁杂的行政工作的同时,在学术上一直不敢懈怠,也是我能最终完成本书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本书从选题、拟订大纲到搜集资料、撰写直至修订成稿,无不凝聚着汤先生的心血。汤先生及夫人田映霞女士对我的无私帮助,我将没齿难忘。
我还要感谢导师组的邱树森教授、张其凡教授对我的指导和关心。邱先生的长者风范和渊博学识,张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奖掖后学的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茅家琦教授、崔之清教授,学位论文答辩专家赵毅教授、纪宗安教授、陈伟明教授、马明达教授、赵春晨教授、王建军教授和左双文教授,均给我直接指导鼓励。可以说,在我的学术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他们的提携与不时指点。
我还幸运地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香港建道神学院梁家麟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高时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等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或者邀请我出席有关学术会议,或者惠寄资料,抑或在他们主编的刊物上为习作提供发表园地。我谨向上述诸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将拙作列入岭南文库,感谢责任编辑赵殿红博士对书稿的重视与关心。
最后,我要感谢家人长期以来对我的鼓励与默默支持,特别是妻邹红英女士、女夏梦真一直督促和鼓励我勤奋向学,使我在艰辛的求索中充满着斗志。
本书还获得汤开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朝中期禁教形势下天主教的传播与发展》的资助,谨此致谢。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正是靠着大家的关爱,我才得以在愉悦和苦涩相伴的求学路上一路走来,在学业上,稍有长进。对此,我将永远铭记于心,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学业上的点滴进步,回报师友们和家人对我的浓浓关爱。
二○○三年四月初稿二○○六年十一月定稿于暨南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