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徐兴业 著;刘旦宅 绘宋徽宗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宋、辽、金各据一方。金国国力昌盛,辽国积弊重重,而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本书以武将马扩为主要人物,以其一家人的不幸遭遇为主要线索,层层展开,讲述了从宋、金海上之盟协议共击辽国,到金国撕毁盟约挥兵南下,北宋灭亡,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这段历史。其间政权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剑影,狼奔豕突,爱国志士断头沥血勇赴国难,无耻官僚认贼作父觍颜事仇……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品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读来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不已。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四十年优秀小说奖。
-
大金王朝·卷一熊召政 著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继《张居正》之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再写扛鼎之作,以古鉴今,讲述中国中世纪时期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堪称一部“大三国演义”。第一卷名为“北方的王者”,还原了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一举攻克辽国燕京、辽宋金三国外交斡旋的历史细节,感惜痛心宋辽的奢糜误国。当时的辽国是称雄中国北方两个多世纪的帝国,但因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放荡荒淫耽于享乐,朝政迅速糜烂,人心涣散危机四伏;北宋则因失去燕云十六州而沦为自秦以后的所有王朝中版图zui小的国家,不知行将娱乐致死;金国成立后仅用八年时间,就攻克了辽国四京,向最后的燕京进发,天祚帝逃亡夹山。“青楼天子”宋徽宗梦想联金抗辽收复燕云,但zui大的梦想还是不问政事一心过“文艺青年”的生活;辽国“大乔”萧德妃在皇帝外逃无人继位时变身“铁娘子”;燕京“四大天王”萧斡、耶律大石、郭药师与张觉,四人有两个叛变……北宋对金不愿兑现承诺的燕云十六州是抢还是让?辽国旧臣是降金还是降宋?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拐点上,作者熊召政以翔实的历史细节描写分析出“大三国”时代的时代病,在传统的游牧文明击败农耕文明的历史结论之上,总结出令人“细思恐极”的政权更替的zhong极原因——娱乐致死。
-
逆光公常平 著《逆光》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继《湖畔丽人》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全书约36万余字,故事同样发生在九龟湖畔,叙述了几个年轻人风生水起的生活、事业、爱情与婚姻,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充满引人向上的蓬勃朝气。此书为“风雨九龟湖系列”之一。
-
班超孙宝镛 著年少英杰,投笔从戎,官拜假司马,率精骑三十六,绝荡万里黄沙。文武双全斗匈奴,恩威并施平强梁。列国摇摆杂务横生,智谋斡旋,豪强反目沉浮不定,铁血悍勇!苦历三十一年,望穿长关星月,收服五十余国,万方乐奏震天。翠葆霓旌冠盖络绎,奇珍异产驼铃不绝,官途商路纵横西域,泽惠八方。孤忠壮士入玉门关、越酒泉郡、空巷洛都,拜定远侯。
-
匣中剑沈光金 著《匣中剑 南宋名臣张孝祥》是以南宋初年芜湖状元张孝祥的经历创作的小说。全书分为“绍兴风波”“隆兴风云”“乾道风雨”三卷,讲述了张孝祥不畏秦桧权势,上疏为岳飞平反;为官一任,除暴安良,造福乡里,建书院,办教育;虽遭罢黜却仍心忧国家社稷的短暂一生。
-
大明那些九千岁胡丹 著《大明那些九千岁》主要考证揭秘明代太监的隐秘故事,是《大明那些九千岁》的第二部,主要叙述了明代正统到正德年间活动的大太监们的故事,在必要的节点上,还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明代宦官制度的新发展。作者从多年的学术研究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我国明代宫廷的方方面面。作者是我国明代宦官研究界的领军人物,著有我国宦官史料整理典籍《明代宦官史料长编》,《大明那些九千岁》内容亦是建立在前书详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但繁琐考证及史料分析内容将大为减少,更具史料的“融入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可靠且生动的“揭秘”带来了相当的可读性。
-
作为一个皇后谢楼南 著作为一个皇后应该是怎样的?对皇帝陛下恭恭敬敬?凌苍苍:快点离开我家!不然就去睡地板!每日陪着皇帝陛下到处作秀?凌苍苍:没空!别想耽误我到处查案!对皇帝陛下忠贞不渝生死相随?凌苍苍:呵呵……那是什么鬼?不过以上情况嘛,都是在皇后殿下还没察觉到自己的心意之前。至于之后……皇帝陛下:^_^
-
前秦天王苻坚周思源 著他出生皇族,少年封龙骧将军,辅佐君王,心怀天下;他成年后,皇帝寿终,朝廷动荡,新帝残暴,视子民如草芥;他为生存,为百姓,弑兄夺位,称“天王”;他位居至尊,勤政爱民,终“一统天下”。国富民强之时,他怎么了?一场战争将他的命运再次转折……且看前秦世祖“苻坚”的王朝兴衰。
-
大明惊变吴蔚明太祖朱元璋自穷苦僧人起家,将蒙古势力驱逐回漠北老家,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又为稳固江山而煞费苦心。然其身故几年,便有靖难之役,指定继承人建文帝朱文炆战败,化装成和尚出逃。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因果循环?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成为名扬四海的永乐大帝,其子孙却是命运跌宕,登位艰辛在前,或莫名暴死、或盛年早亡在后。到底是命运无常,还是天道报应?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五十万明军精锐覆没于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更被蒙古瓦剌俘虏,大明由此遭逢立国以来*之危机。而这一挫折及惨败,不仅成为王朝的盛衰转折点,亦是英、景两任皇帝及于谦等诸多臣民人生的转折点,遂成就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
-
闲潭梦落花苏晏 著一直以来都很想为蔡文姬写点什么,她才高而命途坎坷,一生历尽磨难,由她所作的《胡笳十八拍》流传千古,成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而文姬归汉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被誉为千古佳话。然而,史书上关于她的记载却并不多,甚至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连提都没有提到。很多人认为,蔡文姬这个人物是被杜撰出来的,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提蔡琰传》中写道:“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而根据《晋书·后妃传》所记载:“景献帝的羊皇后,后父衟,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另一篇《晋书·羊祜传》又写道:“祜父衟。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由此可见,蔡文姬的身上的确存在着很多的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