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走向人类学诗学

走向人类学诗学

作者:习传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01

ISBN:9787500463405

定价:¥2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是当今世界文论界所面临的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关注“边缘”民族的文化与文学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热门话题。《走向人类学诗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转型研究》探讨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非洲裔文学批评转型的三大主要特征:人类学转向、文本回归、女性主义新方向,并指出这一时期的批评走向了一种人类学诗学。同时探讨了80-90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与后现代话语的关联性,并指出了这一批评理论的研究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启迪意义。目前,这种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因此具有开创性价值。
作者简介
  习传进,湖北天门市人,于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学院院长,湖北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学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教育部《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文艺理论》全文转摘。主编和参编全国通用教材三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三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转型的社会文化背景
1.1.1 文化身份的“焦虑”
1.1.2 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1.1.3 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1.2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历史演进
1.2.1 功能性美学
1.2.2 种族融合主义批评
1.2.3 文化民族主义的黑人美学
1.2.4 重建主义批评
1.2.5 人类学诗学
第二章 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
人类学转向
2.1 人类学文学观的价值取向
2.1.1 西方人类学文学观的历史回顾
2.1.2 人类学文学观的价值取向
2.1.3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
2.2 文化人类学批评的先驱
2.2.1 文化人类学批评的基本观点
2.2.2 文化人类学批评的主要范畴
2.2.3 文化人类学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2.3 文学本源与传统的追寻
2.3.1 非裔美国文学的文化渊源
2.3.2 非裔美国文学的民间色彩、田园主义和
原始主义
2.3.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传统原型
2.4 布鲁斯本土理论的构建
2.4.1 布鲁斯的文化意义
2.4.2 布鲁斯本土理论的蕴涵
2.4.3 布鲁斯本土理论的阐释策略
第三章 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文本回归
3.1 民间故事的结构人类学
3.1.1 结构模式的描述
3.1.2 结构模式特征分析
3.2 自传诗学的新视野
3.2.1 自传诗学的重新认定
3.2.2 自传诗学的文化视野
3.2.3 自传诗学的叙事理论
3.3 “表意”的修辞性批评
3.3.1 修辞性批评的理论蕴涵
3.3.2 修辞性批评的阐释策略
3.3.3 修辞性批评的理论意义
3.4 怪诞、崇高、优美三位一体的审美批评
3.4.1 怪诞结构的讽刺性与再生性
3.4.2 怪诞结构的恐怖性与狂欢化
3.4.3 怪诞、崇高、优美的三位一体结构
第四章 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
新方向
4.1 “妇女主义”的理论倾向
4.1.1 类型化形象的颠覆
4.1.2 差异性与“不确定性”的观照
4.1.3 民族文化精神的张扬
4.2 “缝制百衲被”的隐喻说
4.2.1 “百衲被”的文化传统与文学意蕴
4.2.2 “百衲被”的隐喻结构
4.3女同性恋主义文学批评
4.3.1 女同性恋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4.3.2 女同性恋主义文学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4.4 女性文学的时间塑形
4.4.1 时间:身份的建构
4.4.2 时间:意义的生成
4.4.3 时间:审美的实践
第五章 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后现代话语
5.1 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后现代主义
差异理论
5.1.1 后现代主义差异理论
5.1.2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差异理论相交
5.2 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
文化身份话语
5.2.1 反本质主义的身份建构
5.2.2 种族的现实性与隐喻性
第六章 结语
6.1 走向人类学诗学的批评
6.1.1 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视野
6.1.2 文化与审美的双重阐释
6.1.3 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
6.1.4 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与开放
6.2 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论建设的启示
6.2.1 中国文论转型的观念之争
6.2.2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转型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摘要
英文目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