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
-
女心理师毕淑敏女心理师贺顿早上起来的时候有些发烧,丈夫柏万福关切地劝她请假。贺顿是那种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为了那些预约的来访者,她加倍服用了退烧药,一步步地挪到了诊所。距离第一位预约的来访者到来,还有一段时间。贺顿看着心理治疗室中淡蓝色布面的弗洛伊德塌,觉得它仿佛是一个吞噬秘密的怪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不为人知、也不想为人知的秘密。只是这些秘密在心灵角落埋藏得太久了,会散发出霉臭的毒气,让你不知不觉地晕眩。于是你需要倾诉,而心理师就是你最安全的聆听者。第一位来访者是贺顿曾经治疗的“大芳”的丈夫“老松”。在大芳的叙述中,老松是一个无法原谅的“恶人”。在和大芳婚后的许多年中,他不只和一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这其中有茶馆的女服务生,有他手下的办公室主任,有家里的保姆,还有他妻子偶遇的女博士。老松的到来不仅让贺顿生出了很多疑问,大芳自杀的照片更让她感到震惊。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女人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后选择自杀?贺顿无法作出解答。这个无解的难题就像恶梦一样缠绕着她,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她感觉自己就像是燃尽的香灰,直直地竖在那里,没有能量,没有热度,随时都可能被吹过的风摧毁。老松并没有逼迫她做什么,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开始了对往事的另一番叙述。老松和大芳共同经历的故事,在他们口中有了天壤之别。是大芳在撒谎,是老松在欺骗,抑或是记忆根本就没有确定的真实?贺顿被这种真真假假的闪烁其词弄混了。还没来得及休息,第二位来访者就已经坐了进来。无法逃脱,哪怕沧海横流。这位来访者一身黑衣,好像凭空降下的一囤乌云。她就像是一条毫无生气的黏滑海带,让整个房间充满了墨绿色的阴冷。贺顿只问一句“发生了什么事”,她便号啕大哭,直到天昏地暗。情绪终于平静,她问贺顿要一个答案。她和丈夫乌海青梅竹马,一路走来也算风平浪静恩爱有加。所有的变故都是因为一场大雨。那是对于她们那个城市来说,罕见的一场大雨。她在厨房做饭的时候,丈夫打电话来说,自己正在乡镇考察工作,雨大路滑,等天晴再回家。半夜响起的电话铃声不仅惊扰了她的美梦,也毁掉了她的美丽人生——汽车翻下悬崖,丈夫当场毙命。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丈夫决定冒雨返城?她不得不问自己。顺着自己发现的线索,她找到了一个叫“红袜子”的女人,同时发现了丈夫对自己的背叛。她说,她要大闹追悼会……第三个来咨询的人是个雪一样纯洁的小男孩,他叫周团团。他穿着雪白的运动裤,雪白的羊绒衫,脸蛋也是奶酪一样的瓷白色,晶莹剔透,吹弹可破。他鬼灵精怪的眼睛在进入心理治疗室之后就开始了不停地观察,他发现了贺顿的单面镜,也发现了隐藏的录音录像设备。他的纯洁让贺顿不忍欺骗,他的多疑又让贺顿不知所措。原来,团团的父母各自有了第三者,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父母能重新在一起。为了阻拦父亲和女秘书的婚事,他狠狠地说“我要让这个女人死掉,而且我已经开始对他下毒了。”究竟是什么情愫让天使一样的男孩儿有了这样的愤恨,毒药又是从何而来呢?贺顿紧蹙双眉,新的迷惑接踵而至。一个浑身散发着淑女味道的来访者,端坐在沙发上。双腿紧紧地抿着,优雅地侧向一方,性感而不张扬。她说,“我失恋了。”一个看似无奇的爱情故事。她和自己同居密友的美好感情,因为第三者的出现而步入危机。第三者是她朋友公司新来的老总,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好,他想通过联姻以钻进中国文化的内核。老总开始了对她朋友的疯狂追逐,曾以为会地久天长的爱情在老总炙热的追求中变成了曾经沧海。直到朋友跟她说出“我们分手吧”五个字,她才明白,巫山以外,还有很多云彩。还是不甘心,还是想挽回,还是无法忘却曾经的肌肤相亲软语温存。她说,“我要去跟那人决斗”。贺顿不懂,一个如此柔弱的女子,怎么会有这样火爆?直到女子自己口中吐出,“我是T,她是P”,贺顿才恍然大悟。接下来的这个访客很神秘。他要求清场,连工作人员都不能见;他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只说自己叫张三。访客是个高大的男子,身穿铁灰色西裤和简单的黑色休闲夹克,简单而又随意。只是,一双意大利的原装进口皮鞋出卖了他,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说自己的问题在于,每次在人多的场合讲话,都会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本来准备好的讲话总会不翼而飞。而且他的手脚会不停的出汗,先是热汗后是冷汗,最后则是一种黏稠的像血一样的液体,他无法控制自己……终于,预约的访客都会晤完了。心理室归于平时的寂静。这种寂静不同于深山老林的寂静。旷野的寂静能给人安抚,而心理室的寂静则给你压迫。空气中充满了被呼吸吹拂起的透明涟漪,没有波澜,却有戒备和不安。嘈杂的吵闹声把贺顿从思考中拉回了现实,一对夫妇对心理咨询的价格产生了很大的异议。凭借他们说话的音调,贺顿知道了这两位是学识不高的城市平民。当二人用大白菜作为衡量心理咨询收费的标准时,贺顿忍不住笑了。在良心的驱使下,在夫妇能接受的范围内,贺顿给他们做了几乎可以算作免费的心理咨询。二人在争吵中开始了对于故事的叙述,问题出在一锅红烧鸡翅上面。女人和男人都是普通的下岗职工,平时舍不得吃这样的东西。有一天,为了给儿子补身体,妻子决定给儿子做鸡翅膀。丈夫不顾现实的窘迫,决定让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姑婆都尝个新鲜。丈夫的慷慨,在妻子眼中成了对于自己小家的不负责任,她决定离婚。在贺顿的帮助下,女人明白了男人的想法,男人也了解了女人的苦衷,二人终归于好。贺顿以为自己可以将此作为一天的结束。她回到自己的小屋,丈夫不在。她伸直了懒腰,把自己扔到床上,深深地呼吸。一阵电话铃声让她有些烦躁,值班职员文果有些紧张地说,“有意外的访客。”贺顿看到有七八个人或坐或站,让候诊室显得有些热闹。一个神情从容淡定的老者安静地说,“我快要死了,我需要你的帮助。”贺顿步步深入,却愈加困惑起来。让老者放不下的不是身患重病的丈夫,不是衣食无忧的儿女,不是自己离去后亲人的哭泣,更不是钱财之类的身外之物。这样聪慧地如鬼似魅的老者,几乎都能给所有人做心理咨询,让她放不下的却是一百零一个洋娃娃。这不是耸人听闻的答案,却依然让贺顿有了错愕的表情。老人说,“我要和这些洋娃娃一起火化。”贺顿如堕五里雾中,为什么要火化?为什么是一百零一个娃娃?洋娃娃,似乎总是牵扯到童年,那些美好的在父母羽翼下温暖生活的时光。贺顿没有这样温暖的回忆,她的童年没有娃娃,那个时候她也不叫贺顿。柴绛香这个名字,她一直使用到进城之后。她一直在寻找一个忘记自己的机会,她需要一个重新的开始,更需要一个崭新的自己。人的思维是可以自我保护的,我们的记忆会主动消去那些太过深刻的伤害。她所需要忘记的,就是这样一种记不得的伤痛:她不知道为什么身体的下半截总是冰冷。她进城的时候,毫无目的。她就那么轻便地收拾了自己的包裹,孤苦伶仃地走进了这个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城市。她遇到的第一个女孩子得到了她的帮助,随后,这个女孩子给了她更大的帮助——让她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有了栖身之所。她在一个照顾将要死去的老人的养老院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有一天,一个姓黄的阿姨带她回家,照顾将要离去的母亲。就是这个干枯的老太太,用书籍和知识冲洗了绛香的过去。对于书籍的热爱和对于知识的渴求,让她在精神层面颠覆了自己。老人去世之前,绛香得到了“贺顿”这个名字。不再叫“绛香”的贺顿,不甘于只换自己的名字。她决定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不管这样的追求会有多么冒险。在确定自己做什么之前,她参加过售楼小姐的考试,推销过劣质的化妆品。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叫“梦非梦心理所”的地方。梦,她是知道的,“非梦”她却不知道。好奇心促使她走了进去。淡粉色沙发和窗帘营造出的温馨典雅让她感觉舒服和放松,心理所不菲的价格却让她望而却步。求人不如求己,在得知心理师有可能解答自己的疑难之后,她决定自己奋起自救。只是做心理师并没有那么简单,贺顿首先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柏万福,又遇到了后来成为她情人的钱开逸。在两个男人的帮助下,在朋友们的支持下,贺顿的心理所终于开张。她能帮助身边的人吗?她能拯救自己吗?我们拭目以待……
-
妻子嫉妒女佣的美貌马牛黑蓝文学网(www.heilan.com)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学网站,创办于2002 年。五年来,黑蓝以实验、探索、纯粹、独立、客观、认真的精神气质在纯文学界享有广泛良好的声誉,被众多网友视为“中国文学最有价值的努力” 。“黑蓝文丛”以展示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最优秀作品为己任和目标,以个人中短篇小说集为主,分辑推出,每辑4-6本,首辑5本将于2007年4月出版。尽管不一定是作者的愿望,马牛的小说似乎在揭示万千事物之间秘而不宣的关联和纠结,又无意中创造了无数不存在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新的有待探索的关联和纠结。这是一本无尽之书,将大堆大堆的逻辑混编入一个意象的体系,像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吉他手用吉他在贝多芬的响曲。该书由《七刀》、《沙粒上的爱情》、《我的玫瑰试验》、《铁匠的复仇》、《妻子嫉妒女佣的美貌》等30个短篇组成。
-
钝感力(日)渡边淳一 著;李迎跃 译★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最新主题散文集★出版数月,印数超百万,连续数周高居日本畅销书排行榜首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称:首相不应凡事在意,钝感力十分重要。[相关评论]首相不应凡事在意,钝感力十分重要。——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作家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体悟出感人肺腑的人生哲学,极富说服力。——日本《产经新闻》本书颠覆了敏感的人比钝感的人优秀这一社会常识。——日本《高知新闻》钝感力是生存在这个时代所必备的才能。——日本《朝日新闻-时代周刊》以人生智慧而言,钝感比过分敏感要强得多。——《日本体育新闻》在恋爱方面,诚实加上钝感力,可谓如虎添翼。——日本《东奥新闻》[内容介绍]在日文中有“钝感”一词,却无“钝感力”。“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为作者新造,是这位年过七旬至今仍笔耕不缀的著名作家的最新人生感悟。在作者看来,“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作者据此分章论述了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还从医学角度出发(作者为医学博士),阐述其合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有全新的启发。[关于本书]本书2007 年2月10日在日本出版(初版4万)以来,引起广大日本读者的强烈共鸣,反响热烈,至今2个月不到,已多次再版,印数已达100万,连续数周高居日本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钝感力”更是被日本社会各界及各类媒体广泛引用,还引申出“爱情钝感力”、“职场钝感力”等等,甚至日本前首相小泉也借用这个词批评安倍首相缺少“政治钝感力”,可见其影响之大。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为温家宝总理4月访日特别赴日拍摄制作的多集电视片《岩松看日本》中,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渡边淳一,专门介绍了本书即将推出中文版的消息。
-
破月余少镭 著“破月”是什么? “破月”是一种凶命。在农村,命带“破月”的女人,不仅难以婚嫁,且一辈子都视为“不祥”,被人刻意地疏理,孤老一生。美女周莫如不幸命带“破月”,而且还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凶年凶日凶时出生的“破月”女人。于是,靠近它的男人,一个接一个都会在月圆之夜或月食之夜神秘地死去…… “爱她的男人都得死去!”在三个爱自己的男人都死于非命之后,命运的诅咒让周莫如对人生绝望,并做出一件惊世骇俗的举动。正因为这件事,它跟记者区元相遇了…… 《花城早报》记者区元本是广州媒体界有名的情场浪子。但在邂逅周莫如之后,却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当他知道周莫如是“破月”之后,对这种命理迷信嗤之以鼻,坚信一己之力,能消除周莫如的厄运…… 但“破月”就像一把无形的达摩克利斯剑,悬在这对痴男怨女头上。不信邪的区元在跟周莫如发生关系之后,厄运悄然降临,一连串不可思议的恐怖事件发生在他身上,生命时刻处于死神的威胁之中…… 区元是否会成为第四个被“破月”害死的男人?还是会成为“破月”的终结者?
-
红酥手吴茱萸《红酥手》讲述了:少女无渔从王子与公主童话般的初恋开始,却偏偏经历了爱情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磨难:父母的横加干涉、情敌的处处算计、爱人的懦弱与误会、上司的垂涎和侵犯……她向命运的深处不断地坠落,先是陷入了师生恋的泥潭,后来又被企业家包养,生下一个没有名分的儿子……最终她发现自己竟完全的重复了母亲的一生,而母亲是世界上她最为鄙视和可怜的女人,少女无渔能否挣脱这可怕的宿命?
-
雪(土)帕慕克 著,沈志兴 译《雪》中一个流亡德国的土耳其诗人卡回国给母亲奔丧,顺便受一家报纸之托,到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接壤的边境城市卡尔斯,采访市政选举和自杀的伊斯兰少女的事件,其间遇到政治纠葛、宗教和民族纷争以及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的种种乖张离奇的经历,还偶遇大学女同学,美丽的伊佩克并与之相恋的故事。该作品融阴谋、侦探、爱情于一炉,既有侦探小说的诡秘和离奇,又有爱情小说的动人和缠绵,还有严肃文学高超的艺术品位。《雪》是帕慕克的第7本小说,故事发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里。主人公卡,是一位旅居德国法兰克福的土耳其诗人。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到故城伊斯坦布尔参加葬礼。他听朋友说,大学里最漂亮的女同学伊佩克离婚了。于是卡来到伊佩克所住的边境小城卡尔斯,名义上是为伊斯坦布尔一家报纸采访当地市府选举和女学生接连自杀的新闻,借机要做的则是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注意,卡所理解的“幸福”,是这部小说一个关键词,本文后面重点谈到。当卡为追求幸福而匆忙赶车时,他没有注意到长途汽车正驶入一场暴风雪。雪的初降,只是给他带来“如雪静默”的诗意。小说的起始,很优美也很文学。卡到达卡尔斯后,暴风雪封闭了道路。抓住这个与外界隔绝的机会,当地的军队,在一位信奉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演员苏奈的统领下,发动了一场地方性政变,搜捕宗教分子,因为在市府选举中,宗教分子很可能胜出。布莱希特是1950年代东德剧作家,强调宣传、鼓动和艺术相结合。现在宣传、鼓动直接变为现实,这自然是帕慕克玩的黑色幽默,讽刺搞政治的只是在演戏。但宗教分子、库尔德民族主义者、共产党人和凯末尔主义者都积极投入了随政变而来的明争暗斗,卡也陷足其中……奥尔罕?帕慕克独家授权中文官方网站:www.pamuk.cn
-
苹果酒屋的规则(美)欧文(Irving,J) 著,刘国枝 译本书是欧文的代表作,讲述了年轻人荷马的成长历程:离家出走,寻找真爱,定位人生。身为孤儿的荷马,生活在美国缅因州的圣克劳兹孤儿院。孤儿院的拉奇医生将自己的医术悉数传授给荷马,包括当时尚不为法律允许的堕胎手术,并希望荷马能够继续承他的事业,但在拉奇医生父亲般的关爱和呵护下逐渐迈向成年的荷马却向往医术以外的东西,渴望学习生活的规则。后来,他跟随前来堕胎的坎蒂及男友华力一道离开孤儿院,来到华力家的观海苹果园工作。二战爆发后,华力奔赴战场,荷马与坎蒂坠入爱河。但是面对从战场上残废归来的华力,坎蒂和荷马只能选择分手,他们爱情的结晶安琪尔也成了荷马的“养子”……全书围绕着荷马在燃情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展开,反映现实生活不乏遗憾、忧伤,但同时又给人以向往和希望。该书经欧文本人改变为剧本,搬上银幕,于2000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多项殊荣。
-
小岛(英)利维 著,林燕 译《小岛》获英国二○○四年橘子文学奖,名列《泰晤士报》和《独立报》的年度好书榜。它是一部描写移民生活的社会喜剧,描述了一对牙买加夫妇在二战之后迁居伦敦的种种遭遇,以风趣幽默的笔调道出文化融合的难处:移民身份的尴尬,对牙买加本土的怀念,对理想的追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碰撞。作者并没有忽略作为主人的英国民众在二战之后所受到的精神创伤和困惑。
-
美人鱼椅子(美)苏·蒙克·基德(Kidd.S.M.) 著;赵晓春 译★相遇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美人鱼的椅子》总会给你最温暖最踏实的拥抱★时尚杂志ELLE年度最受欢迎图书。★《纽约时报》排名第一的小说,全球热销600万册。内附欧美三十家主流媒体热评推荐!一段亲情秘密的复苏之爱,一位妻子生命激情的不伦之爱,一个女人对自己心灵的热爱。[内容介绍] 这本书只在女人间秘密分享,即使流泪,也终将微笑。南卡罗来纳州白鹭岛的教堂中,一把刻着圣女美人鱼的椅子,尘封着各种久远的传说。桎梏于平淡婚姻的杰茜,因母亲的怪疾重返她的童年小岛,不得不再次面对纠缠已久的伤痛秘密。置身棕榈树和紫藤花的世界,杰茜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父亲之死的谜团,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不能爱的人……美人鱼带来的是诅咒,抑或是拯救?[媒体热评]通过内心矛盾而不安的杰茜,基德讲述了一个细密复杂得惊人的故事。杰茜尽力适应婚姻的倦怠,惠特的信仰危机,以及奈尔在痛苦中回忆过去的秘密,这些都让读者心有戚戚然。丝丝撩人的小说,充沛的情感,对生活的描写充满魔力。—— 《出版人周刊》没有离奇的神话,只有不断被揭开的秘密。杰茜重新审视了她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她的丈夫、她的情人、她的母亲、她的作品、她父亲多年前的死亡,还有最关键的,她自己。你一定要读。 —— Milwaukee Journal-Sentinel基德把南方风情描绘成了一幅静物画,赋予印象派美感。 小说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精神之于爱欲,死亡之于新生,这些在人物中得到调和,同时给予人物一种深度。只有会欣赏虚空,并经历过地狱,才能在阅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The Post & Courier (Charleston) 《美人鱼的椅子》把精神和人性糅合起来,以一段肉体之旅,带我们进入一个女人的心灵世界。古希腊神话中充满诱惑、象征着转换力量的美人鱼传说在这里变成一个重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有时,我们需要游入大海才能遇到那股带我们回家的激流。 :Book Page Magazine基德从小说的第一行就会抓住你。《美人鱼的椅子》平衡了南方哥特式的自我实现的浪漫追求和那种把家庭问题裂成碎片的现实剖析。 :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很少有这样一本神秘而珍贵的小说,能从如此多角度和你的心灵对话,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去重温、重感它。如果你生命曾被无法摆脱的失落感所笼罩,这部小说将使你沉迷于它温暖的怀抱,满足你渴望优雅的念想。:Spirituality and Health杰茜潜入内心的潮汐深处,带着丢失已久的力比多和创造性自我浮出水面,重新拥有本真的我。当她揭开父亲神秘死亡的真相时,杰茜的自我觉醒了。一段情节曲折,动人的情感之旅,难怪成为超级畅销书。—— 英国《伦敦时光》杂志小说被两股力量裹挟着:《荆棘鸟》中只听命于感情的任性与绝然,《廊桥遗梦》中平衡现实的克制隐忍,日渐枯萎的杰茜在漩涡中沉没,在剥落中重生,她爱上自己的核。—— 亚马逊网评
-
孤独旅者(美)杰克·凯鲁亚克;赵元 译《在路中》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生前末刊稿《孤独旅者》是凯鲁亚克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小说片段的合集,这些文字均关注这样一个主题:旅行。在这部文集中,凯鲁亚克和他的伙伴们的行迹遍及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与《在路上》关注旅行者的奇遇冒险不同的是,《孤独旅者》中,凯鲁亚克以数字般的精确再现都市人的孤独。在他笔下,工业化社会中“单向度的人”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如机械一般准确。在这部松散的遗作中,凯鲁亚克发表了最为惊世骇俗的“流浪者宣言”,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类因为害怕孤独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愤怒则是一种对此充满了进攻性和欢乐的力量;互助、友爱、平等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商业、科技、管理都只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孤独旅者》是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行迹遍及美国,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乃至遥远的西北部,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包括船上所见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包括那里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铁路的作品,海的作品,神秘主义,山的作品,靡乱,自我中心,自我放纵,斗牛,毒品,教堂,艺术馆,城市的街道,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它的范畴和目的只是诗,或者说,自然的描述。城市中漫游,在丛林里流浪“有谁指望孤独或者私密,纽约将赐予他这类古怪的奖赏”,这是怀特在《这就是纽约》中所写的对纽约的第一印象。在传统社会中,孤独似乎属于人烟稀少的荒漠、孤峰与丛林,而在工业社会的大城市中,虽然人群的密集程度可说是前所未有,而孤独却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间里与日俱增。在科技与法律的帮助下,私房、私车、私人空间正日益将我们因为害怕孤独而建立的公共空间一一打碎,在城市定居,已经不再是为了面对现实,而是一种逃避。而那种孤苦伶仃、遭人遗弃的绝望,也往往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组成一个个看似很近实则很远的群,以不同的身份混迹其中,寻求自欺欺人的抚慰。现代人的孤独并非来自于空间的距离,而是来自于人性中的不信任。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思考,而是为了自我保护。由此,凯鲁亚克有了《在路上》的流浪,在《荒凉天使》中的冥想,在《达摩流浪者》中的狂放。而与《荒凉天使》中凯鲁亚克在荒凉峰顶参禅悟道的孤独不同,在《孤独旅者》中,凯鲁亚克以数字般的精确再现了每一个城市市民的孤独,现代生活的紧张使地铁里的人面无表情,而贫富悬殊的强烈对比,使擦肩而过的人群格外冷漠。现代生活产生的挫折感使人们摈弃了一切的幻想,所有诗的韵律都被压缩在了一个个狭小的空间,听起来更像是发动机的节奏。在他笔下,工业化社会中“单面人”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如机械一般准确:早餐大约在6:45准备好,在我吃的时候我已经逐渐把衣服穿好,到最后一个碟子在水池里用热水龙头刷洗时,我拿来了我的速溶咖啡,很快地在热水喷头上漂洗了茶杯,快速擦干它,把它扑通一声放到热炉板的位置上,咖啡装在褐色的纸盒里,所有的杂货店都用褐色的纸紧紧地包裹着,我已经从其在门把手上挂着地方拿起我的司闸员灯笼,以及我的破破烂烂的时刻表,很长时间以来就在我的后裤口袋里折叠着,准备走了,每一件事都很紧密,钥匙,时刻表,灯笼,刀,手帕,钱包,梳子,铁路的钥匙,零钱跟我自己。现代社会的最大吊诡之处在于,在我们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弊病时,我们却已离不开他。在透过他人的欲望看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灵魂无法控制肉体的需求。由此,离开这个冷漠的城市,远离被规划好的机器般的生活,在远方的路上寻找一片真实的丛林、一个温暖的笑容,成为了每一个城市人心目中的梦想。去他的职位,去他的薪水,去他的老板,去他的女友,从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要做一个喂马、劈柴的幸福的人。 码头、酒吧、货栈、铁路、轮船,一如传送带一样,将每个人的一生从头到尾连接了起来。在《孤独旅者》中,出差不过是有目的的漫游,旅游也不过是更体面的流浪。与《达摩流浪者》中贾非(据说是斯泰因的原形)那种积极的及时行乐的生活观,那种挑战清教伦理、扫荡宏大话语的“雅雍”(藏传佛教的欢喜佛)式的修行——那正是追求个人享受、展现个性风采的最好借口——不同的是,在《孤独旅者》的结尾,凯鲁亚克详述了一个记者采访流浪汉的实况——并以此说明,流浪是一种骄傲,是一种抗争世俗、呼唤自然的言说的方式。在寂静的黑夜走过大地,是为了寻找一个诗意的栖居地,而不是一时一己之欢。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在智商至上的现代社会里,身体似乎只是为思想逻辑而活。由此,选择流浪与漫游,成为了现代人为了防止自己被电脑化而作出的本能反应。我相信凯鲁亚克并不知道当时的现代化发展到底有什么罪恶,但他以作家的敏感意识到了人类正在失去最可宝贵的不合逻辑的感情。在路上,至少可以使自己远离思维的陷阱,远离集体性的歇斯底里。而在流浪中无目的的寻找而渐至颓废,也成为了困惑他一生难题。在都市中漫游,这是个自得其乐的过程还是个无奈失败的理想?本雅明没有给出答案就离开了人世,而凯鲁亚克也将同样的问题留给了我们。然而,与本雅明德漫游式的观察不同的是,在《孤独旅者》中,凯鲁亚克发表了最为惊世骇俗的“流浪者宣言”,在他看来,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类因为害怕孤独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它能使人类拥有生存的勇气,但杜绝不了生活中的谎言、奴役和麻木;愤怒则是一种对此充满了进攻性和欢乐的力量,而不是怨恨和报复的产物;互助、友爱、平等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商业、科技、管理都只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有哪一个人的人生不是以泪水结束呢?“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李白的感叹,凯鲁亚克所喜欢的寒山也在悟道后出家为僧,了却尘缘,但作为“垮掉的一代”的“禅疯子”,凯鲁亚克显然并无这种出世的“空”“无”的思想,在他看来,虽然一切人生的旅途,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他自己却不能容忍“一切都是中间物”的命运。反抗绝望与虚无的凯鲁亚克,虽然仍就是在控诉、在希望,但却没有鲁迅那种面对“铁屋子”的悲哀,也自然没有了“肩住黑暗的闸门”的勇气,更没有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向死而生。所以,他只能在空旷的荒凉峰上冥想,在密布警察的丛林中嚎叫,却不能在“无所希望中得救”。他只能如同普鲁斯特一样,将每一次拥抱生命的激情,用笔描绘成一幅幅画像——它显示着,作者虽有冷静旁观的理想,但也始终有投身花花世界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