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窥视者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Robbe-Grillet.A.);郑永慧 译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01
ISBN:9787544702881
定价:¥1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新小说”的经典代表作,获法国“评论家奖”;其书名已昭示先锋派的创作理念:只听命于视觉和直觉,利用同时性技巧,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交杂在一起,任意跳跃。所幸的是,该作品不仅具有标志性的文学意义,背后更是一个悬念故事:关于一场少女奸杀案。本书叙述一个旅行推销员马弟雅思回到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小岛上兜售手表,在挨户访问顾客时,他得知一个十三岁的牧羊女雅克莲行为不端,而这个雅克莲的外表同他的女友维奥莱极为相似。这天牧羊女正在海边僻静处放羊,马弟雅思骑自行车经过,下车用拾来的绳子将雅克莲捆绑,强奸后杀死,将尸首推入海中。尸首被发现后,马弟雅思心虚,回到出事地点毁灭物证,却发现他的犯罪经过已被雅克莲的男友,十八岁的于连窥见。于连当面揭发马弟雅思说谎,证实他目睹犯罪经过,但是却没有告发马弟雅思。马弟雅思安然在小岛上住了两天,然后乘船回到大陆,逍遥法外。
作者简介
阿兰·罗伯-格里耶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 1922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1945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艺学院,获得农艺工程师证书,在国家统计院及殖民地热带水果研究所工作,曾到非洲各地从事水果研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发表《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之后,他在巴黎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他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于客观地记录事物的世界,因此从六十年代起创作并导演《欧洲快车》、《撒谎的人》、《欲念浮动》、《使人疯狂的噪音》等。他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路易·德吕克电影奖。
目录
前言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1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主要作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五十年代初期,在法国风行一时的是马尔罗、萨特、加缪等人的小说,这些小说多以爱情、宗教、政治、道德等作主题,有人物,有连贯的情节,有为主题服务的环境描写,总之,大体还是保持传统的小说写法。到五十年代中期,作为这种潮流的反动,出现了传统小说的反对派;这一派作家认为:小说家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不应作任何处理和安排,也不应作任何解释,只能任由事物和行动以自己的存在而取得别人的承认,哪怕是吃饭中间的一场谈话也好,中学教室里所发生的情况也好,作家的任务只限于将客观事物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不理睬情节的连贯性,不按照故事发展的正常时序。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都交杂在一起,可以任意跳跃。这些作家认为描写事物比描写入更为重要,他们把物放在人之上,描写物时十分细致精准,丝毫不差,但到要接触人物本身的地方就戛然而止,甚至不惜放弃对人的描写。巴尔扎克笔下的详尽的环境描写最终总是归结到有助于对人物的理解,或者帮助情节的发展,而这些“新小说派”的作家则不然,他们对物的描写是独立的,与故事情节脱离的,或者说,是物的描写构成了情节。他们又认为通常妨碍人们认识事物真相的,是作家所使用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充满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所以描写出来的往往是作家的情绪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他们尽可能地使用“没有个性的”、“中性的”词汇。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忠实地把世界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才能探索深刻的现实和事物的真正秘密。由于他们使用的写作手法同传统的小说写法完全相反,所以被称为“新小说派”或“反传统小说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阿兰.罗伯格里耶、纳塔丽.萨罗特和米歇尔.比托尔。
1953年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橡皮》,纳塔丽.萨罗特出版《马尔特罗》;1954年米歇尔.比托尔出版《米兰通道》;1955年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窥视者》;1956年米歇尔.比托尔出版《时间表》;1957年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嫉妒》,米歇尔.比托尔出版《变化》;1969年纳塔丽.萨罗特出版《生死之间》,等等。
新小说派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六十年代后期,作品销路倍增,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遍及欧美。
《窥视者》出版后获得法国1955年的“评论家奖”。内容是叙述一个旅行推销员马弟雅思回到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小岛上兜售手表,在挨户访问顾客时,他得知一个十三岁的牧羊女雅克莲行为不端,而这个雅克莲的外表同他的女友维奥莱极为相似。这天牧羊女正在海边僻静处放羊,马弟雅思骑自行车经过,下车用拾来的绳子将雅克莲捆绑,强奸后杀死,将尸首推入海中。
尸首被发现后,马弟雅思心虚,回到出事地点毁灭物证,却发现他的犯罪经过已被雅克莲的男友,十八岁的于连窥见。于连当面揭发马弟雅思说谎,证实他目睹犯罪经过,但是却没有告发马弟雅思。马弟雅思安然在小岛上住了两天,然后乘船回到大陆,逍遥法外。
书名《窥视者》,系指窥见马弟雅思犯罪,却又不予告发的于连而言。
本书写法也是重物不重人,事物和行为的存在是主要的,人物和情节的连贯是次要的,所以往往从一个片段突然跳到另一个片段,有些人物和情节没有交代,给人以朦胧的感觉。这种新的小说手法,是否能够深刻地发掘事物的真实,找出一个前人未曾发现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呢?还是仅仅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活动荡不安、变幻多端,青年一代精神上空虚与苦闷,因而追求新奇与刺激呢?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以后,必然可以作出自己的正确结论来。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1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主要作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五十年代初期,在法国风行一时的是马尔罗、萨特、加缪等人的小说,这些小说多以爱情、宗教、政治、道德等作主题,有人物,有连贯的情节,有为主题服务的环境描写,总之,大体还是保持传统的小说写法。到五十年代中期,作为这种潮流的反动,出现了传统小说的反对派;这一派作家认为:小说家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不应作任何处理和安排,也不应作任何解释,只能任由事物和行动以自己的存在而取得别人的承认,哪怕是吃饭中间的一场谈话也好,中学教室里所发生的情况也好,作家的任务只限于将客观事物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不理睬情节的连贯性,不按照故事发展的正常时序。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都交杂在一起,可以任意跳跃。这些作家认为描写事物比描写入更为重要,他们把物放在人之上,描写物时十分细致精准,丝毫不差,但到要接触人物本身的地方就戛然而止,甚至不惜放弃对人的描写。巴尔扎克笔下的详尽的环境描写最终总是归结到有助于对人物的理解,或者帮助情节的发展,而这些“新小说派”的作家则不然,他们对物的描写是独立的,与故事情节脱离的,或者说,是物的描写构成了情节。他们又认为通常妨碍人们认识事物真相的,是作家所使用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充满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所以描写出来的往往是作家的情绪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他们尽可能地使用“没有个性的”、“中性的”词汇。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忠实地把世界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才能探索深刻的现实和事物的真正秘密。由于他们使用的写作手法同传统的小说写法完全相反,所以被称为“新小说派”或“反传统小说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阿兰.罗伯格里耶、纳塔丽.萨罗特和米歇尔.比托尔。
1953年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橡皮》,纳塔丽.萨罗特出版《马尔特罗》;1954年米歇尔.比托尔出版《米兰通道》;1955年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窥视者》;1956年米歇尔.比托尔出版《时间表》;1957年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嫉妒》,米歇尔.比托尔出版《变化》;1969年纳塔丽.萨罗特出版《生死之间》,等等。
新小说派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六十年代后期,作品销路倍增,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遍及欧美。
《窥视者》出版后获得法国1955年的“评论家奖”。内容是叙述一个旅行推销员马弟雅思回到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小岛上兜售手表,在挨户访问顾客时,他得知一个十三岁的牧羊女雅克莲行为不端,而这个雅克莲的外表同他的女友维奥莱极为相似。这天牧羊女正在海边僻静处放羊,马弟雅思骑自行车经过,下车用拾来的绳子将雅克莲捆绑,强奸后杀死,将尸首推入海中。
尸首被发现后,马弟雅思心虚,回到出事地点毁灭物证,却发现他的犯罪经过已被雅克莲的男友,十八岁的于连窥见。于连当面揭发马弟雅思说谎,证实他目睹犯罪经过,但是却没有告发马弟雅思。马弟雅思安然在小岛上住了两天,然后乘船回到大陆,逍遥法外。
书名《窥视者》,系指窥见马弟雅思犯罪,却又不予告发的于连而言。
本书写法也是重物不重人,事物和行为的存在是主要的,人物和情节的连贯是次要的,所以往往从一个片段突然跳到另一个片段,有些人物和情节没有交代,给人以朦胧的感觉。这种新的小说手法,是否能够深刻地发掘事物的真实,找出一个前人未曾发现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呢?还是仅仅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活动荡不安、变幻多端,青年一代精神上空虚与苦闷,因而追求新奇与刺激呢?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以后,必然可以作出自己的正确结论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