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两百年的孩子[日]大江健三郎《两百年的孩子》是日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创作的一部科幻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智力障碍的哥哥、健康的妹妹和弟弟三个孩子组借助时间旅行器,目睹了日本这个国家一百五十年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历史进程的各种场面,故事也随之而铺展开来。作者以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表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二百年来的历史,以及人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灵魂与肉体、物质和精神的状态,既而提出“新人”的思想.作品除了延续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创作时期在社会批判、灾难预测、历史探索、文化反思四个向度的社会性主题之外,更是将重点设定在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上,将最终他认为的答案放在了作为“新人类”的少年儿童身上。
-
再会,公共人[美]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著,李继宏 译本书为桑内特探讨西方研究现代公共问题的代表作,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作者对文学、宗教、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收录了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案例加以分析,后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桑内特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导致了公共人的退场。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
咖啡残渍马里奥·贝内德蒂克劳迪奥成长在蒙得维的亚的街区,亲情、友情和萌芽的爱情构成了克劳迪奥遥远而温暖的童年记忆。渐渐地,熟悉的人消失在了岁月里。男孩克劳迪奥长大了。他从不断的失去中学会了坦然面对离别,在现实生活面前,他努力走出自己的路——他选择以画画为职业,并有了新的爱情。而就在这时,曾令他魂萦梦绕的女孩丽塔从童年里走来,再次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这一次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命运的表针最终能够转动起来吗?贝内德蒂用温暖、幽默而略带忧伤的笔调,以四十八个饶有趣味的生活片段,细致地刻画出了克劳迪奥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忧伤、困惑和笃定。克劳迪奥的成长故事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
-
迷宫中的人[意大利]多纳托·卡瑞西 著,陈波 译那原本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她和心仪的男生将要互相表白。可前往学校的路再也没有尽头,后那一眼,她看见绑架犯是一个心形眼睛的兔头人。再次醒来时,心理犯罪侧写师告诉她,她被人找到了,但需要她的回忆才能找出线索,抓住绑架犯。这样,她的噩梦才能终结。但在此之前,她必须知道一件事:距离绑架已经过去了十五年。这十五年间,私家侦探布鲁诺同样无法摆脱噩梦,他的噩梦源自愧疚,他辜负了女孩父母的信任。既然女孩现已被找到,他也应该重启调查,了却遗憾。她在记忆的迷宫中踟蹰前行,他在往事的迷宫中争分夺秒。一桩陈年旧案,匪夷所思的兔头人。在迷宫的出口等待着他们的会是什么?
-
煎香肠的吃法【日】大江健三郎 著,于荣胜 等译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集,一共包含《煎香肠的吃法》《格鲁特岛的透视画法》《“让人看”的刑讯》《墨西哥的大洞穴》《又一位和泉式部诞生之日》《放山羊到旷野》《如何杀死树》《“饶恕罪”的青草》等八篇小说。这几部短篇小说基本上创作于八十年代中期,正是作者创作力旺盛之时。作者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构筑出一个绚烂的小说宇宙。小说集主要以日本四国的山间森林为舞台,为我们描绘出传承民间神话、保卫森林的女性群像,充满着女性的力量,被评论为“兼具现代性与艺术性”的短篇小说集。本书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结集出版。
-
我那时真年轻【日】大江健三郎 著,邱雅芬 译本书为大江健三郎创作盛年时期的中短篇小说集,包含《玛戈王后裙上的口袋》《替罪羊的反击》《我那时真年轻》《茱萸树的教诲·序》四篇。大江的这些文学中短篇创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结构扎实、独具开创性,不仅包含着时代的烙印,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早年时期四国村庄成长经历对于自身创作的深刻影响,从中可以窥见大江健三郎作为小说家的点滴灵魂。本书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结集出版。
-
十三篇威廉·福克纳《十三篇》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早由美国Jonathan Cape & Harrison Smith出版社于1931年出版,后经企鹅兰登书屋再版。福克纳将该书题献给他的长女阿拉巴马(她在1931年1月11日出生的9天后夭折),以及他的妻子埃斯特尔。如今《十三篇》一书已不再单独印刷出版,成为藏品。《十三篇》分为三个部分,三部分围绕的主题、人物、时间与地点都各有不同。第一部分包含《胜利》《飞向群星》《所有死去的飞行员》《裂隙》四篇,主要写的是一战右欧洲战场士兵的遭遇与精神困境,颇有“迷惘的一代”的颓废与虚无气质,语言较晦涩,象征意味浓厚;第二部分包含《红叶》《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公道》《头发》《夕阳》《干旱的九月》六篇,背景都是福克纳经典的创作内容,印第安人的历史、美国南方小镇的生活等,人物在各篇中串场,故事也与作家的长篇小说多有互文,语言也偏口语化;第三部分包含《密史脱拉》《那不勒斯离婚》《卡尔卡松》三篇,故事移步至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前两篇情节较为松散,气质独特,而收尾的《卡尔卡松》,更像幻想诗篇,气氛混沌、含义朦胧。《十三篇》是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集合,成书时间介于《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与《押沙龙!押沙龙!》(1936)之间,同时期,他还在创作长篇名作《八月之光》,属于福克纳创作的第一个、并被文学圈认可的高峰期的产物。这次出版,打破了国内传统的福克纳短篇精选集的出版模式,遵循福克纳生前出版短篇小说集的编排方式,更清晰地对福克纳的短篇篇目进行时间定位,还原了福克纳短篇作品出版、传播和接受的原貌,也更突出了它们作为福克纳“长篇小说的缩影”的特质。同时,《十三篇》不仅包含了《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红叶》等名篇,而且收录了《胜利》《飞向群星》等较少为读者了解、却也十分优秀的作品,给予这些作品在福克纳创作谱系中足够的地位和关注,也有助于读者理解福克纳创作的动机,进一步体会他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气质。
-
莎士比亚的记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本书为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小说合册,收博尔赫斯出版于1975年的短篇小说集《沙之书》和1983年的短篇小说集《莎士比亚的记忆》,是作家后的且具有连续性的两部小说作品。其中《沙之书》收十三篇,是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作品。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莎士比亚的记忆》收《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蓝虎》《帕拉塞尔苏斯的玫瑰》《莎士比亚的记忆》等四篇,各篇中分别出现的与“我”并存的另一个“我”、会衍生的蓝色“圆石”、毁灭之后重生的“玫瑰”、进入另一个人记忆的“莎士比亚的记忆”,看似一个个梦境的呈现,实际是博尔赫斯借梦境探求人类的三种能力——记忆、理解、幻想——之间的关联,记忆像是一个洞穴,它并非过去的叠加,而是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可能性的混合。
-
日常生活的冒险【日】大江健三郎 著,邱雅芬 译大江健三郎的许多长篇小说,都与其故乡——四国的乡村有着绕不开的联系。而本书则是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罕见的异数。《日常生活的冒险》一书的舞台主要是在东京这座大都市,甚至还涉及到遥远的欧洲、非洲等地,而四国的乡村则是小说开篇一个若有若无的不起眼存在而已。小说通过主人公得知其朋友在遥远的非洲某地自杀身亡之后,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自己与其的若干次交往,为我们描摹出国际化背景下大都市年轻人的迷茫、追求与困惑。本书的都市化背景与青春期悸动,在大江健三郎的众多长篇小说中显得格外突出,也体现了作者作为作家熟练驾驭各种题材的能力。
-
亚瑟王之死[英]托马斯·马洛礼 著,黄素封 译《亚瑟王之死》是欧洲骑士文学名著,讲述了著名的不列颠国王亚瑟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冒险、传奇,各种奇迹和精彩的打斗场面,最令人爱不释手的是骑士与贵妇人之间惊世骇俗的爱情描写。本书采用英国画家比亚兹莱的全部原配插图。《亚瑟王之死》影响了后世很多佳作,成为好莱坞大片《亚瑟王》 《亚瑟王:斗兽争霸》 ,以及英剧《梅林传奇》等优秀作品的蓝本,同时衍生出日本游戏《Fate》以及桌游《阿瓦隆》等,亚瑟王的故事广受大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