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魔山托马斯.曼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佩尔科尔恩问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汊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
恋爱中的女人苏伦斯本书是名家名译彩色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中的一本。该文库译者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翻译家,其译本是质量一流、影响很大、各界公认的优秀译本,代表了该名著在我国的翻译水平和译者的创作水平。每部名著都配以插图,有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的珍贵图片,也有作品情节插图。通过这些插图,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亲切轻松的阅读氛围,而且使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本部小说被西方文学界公认为是劳伦斯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他本人则认为它是“他的最佳作品”。他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小说里劳伦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的畸形心理状态,从而否定了这个没有人性的社会。《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最伟大、最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另一部是《虹》),他本人也认为这是他的“最佳作品”;它以英国小说中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代表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同《虹》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先驱。劳伦斯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世纪英国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世界文坛上最有天分与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与福斯特、乔伊斯、理查森、伍尔芙同是20世纪英国小说的创始人,是中国读者最熟悉与喜爱的西方作家之一。入选1998年美国蓝登书屋根据读者投票选出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列。
-
魔山(德)曼(Mann,T.)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佩尔科尔恩问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汊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
审判(奥)弗兰茨·卡夫卡 著;曹庸 译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他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深刻而逼真地书写了人的异化、孤独与危机感,以及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他性情敏感、怯懦和孤僻,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作品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动,“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对后世文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代表作,书写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被称为“后世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小说经典。”约瑟夫·K是一家银行襄理,三十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却仍可照常生活与工作,只需在审讯时出庭。K自恃无罪,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在他三十一岁生日前夕,他被法院派来的两个差役押至人迹罕至的采石场屠杀。
-
我的一生(意)卡萨诺瓦 著;高中甫,等 译卡萨诺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名字,但在西方却家喻户晓,他是18世纪纵横欧洲的传奇人物,既是间谍、外交家,又是多才多艺的作家、冒险家。 他长达十二卷的自传《我的一生》精华节选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引进出版。相比此前国内出版的该书节选本,精华版增译了十万字,其中包括与伏尔泰面对面的争论,以及他在华沙与贵族决斗的经历。18世纪的传奇人物卡萨诺瓦在欧洲影响极大,茨威格曾为他写过书,费里尼为他拍过电影,甚至是在家庭常备的字典里他的名字都成为一个词条。 1975年,威尼斯还诞生了专门研究他的卡萨诺瓦学(Casanovastik)。西方文化界也认为,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卡萨诺瓦和其自传,都有其研究价值。本版的翻译之一高中甫认为,该书向今天的读者展示出了18世纪欧洲社会全景概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等领域纷繁现象的一个机会。卡萨诺瓦在他为这部自传写的序中称:“不管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我的生活就是我的材料,我的材料就是我的生活。”这句话大体可以看作是他写这部自传的立意。丰富的史料和感性的文笔让不少评论家指出,这是一本含义丰富的奇书。从这部书中,冒险者看到了刺激,宗教信仰者见证了背叛,文学爱好者懂得了真实,历史学者领略了18世纪欧洲风情史。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还是一本不可错过的浪漫情史,它曾在欧洲男人手中悄悄流行了100年。他在自传中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如实地描绘和记述了他一生中与“116个女人”的情事。这个惊人的数据来自德国作家赫尔曼·凯斯顿,他曾写过一部出色的卡萨诺瓦传记,并统计出卡萨诺瓦在《我的一生》中提到与他有染的有名有姓的女人。正因如此,关于《我的一生》,茨威格说:“尽管有众多的作家和思想家,但世界上却再没有创作出比他的生平更为浪漫的长篇小说,也再没有塑造出比他的形象更为惊险奇妙的人物。”海涅也表示过:“我不愿意向我的爱人推荐这部回忆录,但愿意向我的朋友们推荐。”
-
船讯(美)安妮·普鲁奎尔:一圈绳索。英语中,奎尔(Quoyle)和绳圈(coil)读音相近。——译者注“佛德兰盘是平面状的一盘绳索,放在甲板上,需要时可在其上行走。” 《阿什利绳结大全》 以下是奎尔一生中几年的经历,奎尔出生于布鲁克林,在一堆阴郁的州北城镇中长大。一身荨麻疹,三天两头闹肚子,他挣扎过了童年;在州立大学,他一只手捂着下巴,用微笑和沉默掩饰痛苦。他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多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他食量大得惊人,喜欢熏猪蹄和黄油马铃薯。他的工作:自动售货机的发糖员,一家便利商店的通宵服务员,三流新闻记者。三十六岁,满怀失去亲人的悲痛和爱情受挫折的失意,奎尔离开美国去了纽芬兰,他祖辈生活的那块礁石。他以前从未去过那里,也从未想过要去。一个多水的地方。奎尔怕水,不会游泳。父亲曾一次次掰开他死命攥住的手,把他扔进游泳池、小河、湖水和海浪中。奎尔尝够了咸腥味和水草的滋味。小儿子学不会狗刨,父亲从这一件事上看到其它失败像恶性细胞一样繁殖起来——口齿不清;坐不端正;早上起不来;态度不对头;志向和能力不行;总之是一切方面的失败。他自己的失败。奎尔走路蹒跚,比周围的孩子高出一个头,为人软弱。他知道这一点。 “啊,你这个蠢货。”父亲说,他自己可不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哥哥迪克是父亲的爱子,奎尔一走进房间,迪克就作出呕吐的样子,嘘着朝他说:“猪油脑袋,鼻涕虫,丑猪,疣猪,笨蛋,臭气弹,放屁桶,肥油包。”对他拳打脚踢,直到奎尔抱着脑袋缩成一团,在油地毡上啜泣。一切都源于奎尔最主要的一个失败,长相的失败。他的身体像一块巨大的长方形湿面包,六岁就长到了八十磅重,到十六岁整个人都埋在一堆肉里。脑袋像一个大容量的鲱鱼斗,没有脖子,发红的头发皱巴巴地朝后长着。五官皱缩得像被吮过的手指尖。眼睛是塑料色的。特大的下巴像块畸形的搁板突出在脸的下部。他爸爸生他的时候,某种异常的基因闪现了一下,像封了火的煤堆里突然爆出一颗火星,造成了他巨大的下巴。小时候他想了许多办法转移别人的视线,比如用右手飞快地捂住下巴。他最早意识中的自己是一个遥远的人:那边,视线的中心是他的家庭;这里,在远得几乎看不见的地方是他自己。十四岁前,他一直想象自己是出生时被换错了,在某个地方,他真正的父母拖养着那个换错的婴儿,时时刻刻想念着他。后来,他在一盒旅游纪念品中,翻出了几张他爸爸及其兄弟姐妹在船上的照片。有一个女孩似乎与其他孩子格格不入,她眯着眼睛眺望大海,好像能看到一千英里以南的目的港。奎尔从他们的头发、腿和胳膊中认出了自己。那个穿着缩小的毛衣,手叉在胯上,一副顽皮相的胖小子便是他爸爸。照片背面用蓝铅笔写着:“离开老家,1946年。” 在大学里,他修一些他理解不了的课,埋头独来独往,不与任何人交谈,周末回家忍受严厉的呵斥。最后他终于退了学找工作,始终用手捂着下巴。在孤单的奎尔脑子里没有任何事情是清晰的。他的思想翻腾而混乱,像漂入北极微光中的古代水手称为“海肺”的那个难以名状的区域,迷雾下起伏着稀泥状的碎冰,空气与水溶为一体,液体凝固了,固体在融化,天空冻结着,光明和黑暗一片混沌。 P1-3
-
细红线(美)琼斯 著,姚乃强,武军,高骏 译本书是詹姆斯·琼斯的战争三部典的第二部,是战争文学的一部传世之作,曾被改编成电影《红色警戒线》,取得巨大成功。本书讲述的是1942年美国陆军第205师的一个连在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向日军发起的歼灭战。小说详尽地描述了这场腥风血雨、艰苦上卓绝的战斗,从部队搭乘运输舰远涉重洋在瓜岛登陆开始,长驱直入,殊死搏斗,全歼日本守军,到准备向下个战场新几亚进发为止。小说塑了众多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深入讨论了在战争中发生的变化,追问了战争的意义。美国小说家和评论家诺曼·梅勒在谈到这本小说时慨叹道:“小说对战争写得如此宽阔,如此真实……以致它可以当步兵学校的教科书使用。
-
西方历史上的100部禁书(美)尼古拉斯·J·卡罗里德斯、玛格丽特·鲍尔德、唐·B·索瓦本书集纳了100部在西方历史上曾被查禁的著名作品,它们或因社会、情色,或因政治、宗教原因遭到各国政府或宗教组织的查禁,其中既有小说、诗歌、传记等文学作品,如今为世人熟知的《十日谈》、《红与黑》等经典著述也名列其中。此外,本书还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如实现再出了每部作品的查禁始末,使读者能见微知著地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书报审查制度,洞悉人类文化发展与演进的历程。
-
小姐不见了(英)埃塞尔·莉娜·怀特年轻的英国小姐艾莉娜从度假的瑞士乘国际列车回家,她在火车车厢里结识了另一位多嘴而敏锐的老小姐,一位中年的女教师;她们短暂相识,一起在餐车喝茶,聊了一会天,但在艾莉斯打了一会盹之后,这位老小姐竟在快速飞驶的火车里不见了,而全车人都声称没见过这样一位老小姐。……是她的神智不清?还是有一个重大的阴谋在火车上进行?如果是阴谋,他们又究竟能把老小姐藏到哪里去?这列远程火车根本没有停过车呀!《小姐不见了》原书名《车轮旋转》,后被名导演希区柯克改编成电影《小姐不见了》。1979年安东尼·佩奇执导重拍,电影名仍被沿用,故此译文本借用电影名做书名。本书在推理小说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推理小说的重大创意:“行进间交通工具上的消失”。
-
群峰与山涧(美)约翰·缪尔 著; 范亦漳 译本书充满深情地描写了约翰·缪尔所钟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他所热爱并致力于拯救的山岳的永久见证。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细致地描述了冰川、关隘、湖泊、草地、森林、植被、花鸟等各方面的情况。“我为谢拉山脉的壮丽景色而欢欣鼓舞、赞叹不已,在谢拉山度过了十年之后,我依然觉得光之岭是我所见过的大山中最美丽的山岭。”“在这里,上帝总是把它的力量和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怀疑写作之威力的人,只要看看约翰·缪尔所取得的成就,就会深信不疑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领略和体会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巍峨耸立的山峰,波涛汹涌的江河,美丽无限的瀑布,林中姹紫嫣红的花朵和鸟儿的歌唱……本书前言约翰·缪尔(JohnMuir),1838年4月21日出生于苏格兰的邓巴。1849年,在他11岁时,举家迁至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波蒂奇附近的农场,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他萌生了最初对大自然的兴致,在帮助父亲打井、耕地、播种和收获粮食之余,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到森林中去,以幼稚的童心饶有兴趣地观察林中的飞禽走兽。他是一位牧羊人、发明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探险家、自然文学家等。当然,最准确的称呼,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自然爱好者。他无论做什么,总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他经常用木头雕刻一些奇特而又实用的器具。他做过一个报时非常准确的时钟,还做过一个天亮时可以把自己从床上弹起来的器械。1860年,他把自己“发明”的这些产品拿到州农业交易会上展出,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赏和鼓励。1863年,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机械发明。同年,他开始徒步旅行威斯康星州、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和加拿大等地。1867年,一次事故几乎使他的一只眼睛失明。幸而一个月后,他又恢复了视力。从此,他成了旅行家和热情洋溢的自然主义者,把眼光投向大自然,森林、山岳和冰川是他尤其钟爱的地方。他一边靠打零工为生,一边到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去探索和研究自然。他从印第安纳波利斯长途跋涉1,000多公里到达墨西哥湾,边旅行边做笔记。然后,他乘船到了古巴,又到了巴拿马,跨越连接北美和南美的巴拿马地峡,再沿着美国西海岸航行。1868年,当他30岁时,他在加利福尼亚第一次看到了内华达山脉,并为其景色所倾倒。之后,他便以加州作为久居之地,将岳父的果园经营得有声有色,从此生活无忧,得以四处游览。他几乎走遍了美国西部各州,观察该地区的自然生活状况,并按目录分门别类,加以描述,先后写出了《群峰与山涧》、《阿拉斯加之旅》、《夏日山间之歌》、《我们的国家公园》等十余部作品和300多篇描写美国自然风光的文章。他的文笔优美如诗,引人入胜。正是在这些作品的感染下,美国相继建立了许多保护性的国家公园,他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约翰·缪尔的作品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1894年出版的《群峰与山涧》是他的第一部书。书中没有任何倡议,而是充满深情地描写了他所钟爱的自然景观。该书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成功,使自然资源保护者的队伍迅速壮大。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细致地描述了冰川、关隘、湖泊、草地、森林、植被、花鸟等各方面的情况。“我为内华达山脉的壮丽景色而欢欣鼓舞、赞叹不已……在这里,上帝总是把它的力量和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部诗意盎然的散文长篇处处流露出他对大自然满怀深情。他说:“人们对美的渴望不亚于对面包的需求。他们需要有地方休息和祈祷,让大自然平复他们的创伤,唤起他们的欢乐,给予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以力量。”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后,他还发现约塞米蒂山谷形成的原因是冰川的侵蚀作用而非地震因素,从而推翻了前人的说法。缪尔是20世纪初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领袖,他把许多充满感情的观察记录写成了随笔和杂志文章,敦促联邦政府采取森林保护区政策,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不被破坏性开采。1892年,他作为创始人,与一群支持者共同成立了著名的“谢拉俱乐部”,旨在将他对大自然的热情扩大为全国性的运动。他领导该团体,敦促政府通过法案来保护自然资源。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开创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因而被誉为“国家公园之父”。缪尔的著作和实践,引起了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资源保护区的兴趣。1903年春天,罗斯福总统邀请缪尔一起到约塞米蒂地区进行一次野营旅行,并对缪尔说:“除了你,我不想与任何人同行;而且我想在这4天之内,摆脱一切政务,只和你呆在一起。”罗斯福认为:“我们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长远。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极大的繁荣,同时要考虑到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以保证未来的更大成功。”基于这种理念,罗斯福在政务之余与缪尔考察了大峡谷、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等地,并根据考察结果开始限制在大峡谷中建设大坝等开发项目。1908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部门接受了旧金山北面一大片原始红杉森林的捐赠,人们为了表达对缪尔的敬意,将这片原始森林命名为缪尔国家林区。曾有评论家说:“任何怀疑写作之威力的人,只要看看约翰·缪尔所取得的成就,就会深信不疑了。”巍峨耸立的山峰,波涛汹涌的江河,美丽无限的瀑布,姹紫嫣红的花朵和悦耳动听的鸟鸣……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领略和体会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