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文字生涯(法国)(Jean Paul Sartre)萨特 著;沈志明 译萨特这部自传是别出心裁、洗旧翻新之作,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作者独辟蹊径,不以叙述悲欢离合、时运兴衰的经历取胜,而把笔墨集中在自身内心的追求和心迹的剖白上,多层次地抒写自己潜在的心声。萨特的著作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参错,博大精深,文字又艰深晦涩,令人望洋兴叹。但他的这部自传却表现出他还有纤细入微、玲珑剔透的一面,且文字洗炼,言简意赅,新颖脱俗,不落窠臼。他在琐碎的家常和世俗的应对中挑选一个片断,一个见闻,一个情绪,一个印象,一个想象,一个幻觉,间或穿插英雄传奇、历史掌故甚至神魔灵异,寄托他的哲理,以小见大,化寻常为卓异,给人以透视感,甚至细枝末节也可用来揭示人生的重大问题,好像一切事情都包容在他的哲学之内。由于他对自己的童年和童年残存的一切以及外祖父这一代“世纪末”的残晖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全书弥漫着反讽的基调和揶揄的笔触。时而正面叙述,时而反面烘托;时而正话反说,时而反话正说;间或运用夸张甚至漫画的手法,诙谐、俏皮而潇洒、超脱,妙趣横生地向读者展示他自我发现,自我扩张,自我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当时的世态习俗,这也可说是刻画颓俗的讽世之作。书中的绝大部分素材取自作者六岁至十一岁的经历,但已足够构成一部完整的内心生活的自传了。萨特认为在人生的长跑旅途中至关重要的是“起跑突破的能力”,“一旦冲破束缚,便能腾空而起”,然后就是“重复”,“不断再生”,一直跑到终点。的确,我们细心阅读,掩卷凝思:萨特的主要哲学思想和伦理观仿佛都已历历在目。无怪乎,作者虽然不止一次说要续写自传,但始终未成其美。大概没有必要了吧。再说,谁想了解他的具体经历,去读西蒙娜•德•波伏瓦写的回忆录好了,那里有详尽的记载。《文字生涯》发表后,法国以至整个西方文坛反响热烈,很快被译成各种文字(包括苏联的俄译本)。萨特罕见地受到了各界各派的一致好评,他的自传无争议地被视为大手笔独具只眼、独运匠心的文学精品。诺贝尔奖金的决策者们以为萨特经历了十余年坎坷的社会活动家生涯之后回到了纯文学的领域,为了表彰他的成就,决定向他颁发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萨特谢绝了这项世界性的最高荣誉。因为这项荣誉不符合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资产阶级营垒的叛逆者,他在皈依、觉醒、解脱之后,决不肯再回到资产阶级营垒。这在他的自传中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我成为背叛者,并坚持背叛”;“我来到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账”。他不屑跻身于“荣誉席”之列,对他,“过去没有作用”,而“未来吸引着”他。他似乎以自己的行动发展了我国的一句老话:“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将来种种譬如今日死。他不愿被荣耀置于死地,而要“从死灰中再生,用不断的创新把自己从虚无中解脱出来”。他说:“每时每刻都是我的不断再生。”重新开始,成为新人,这是他生活的强烈愿望。他的成就在他看来算不了什么,等于零,随风而逝:“必须一个小时比一个小时干得更好。”他总是他自己,同时又是另一个人,不断创造新的自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确信:“我的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刚好落在我著作最后一卷的最后一页上”;“我最好的书是我正在写的书”,“明天写得更好,后天写得好上加好,最后以一部杰作告终。”他当时正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家庭的白痴》,后来一直坚持写到双目完全失明方始搁笔,终于以他惊人的毅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
古希腊喜剧艺术(英)凯瑟琳·勒维(Katherine Lever)著;傅正明译本书是部研究古希腊喜剧艺术的专著.
-
爱的障碍(保)帕维尔·维任诺夫(Павел Вежинов)著;石国雄译据1980年第8期《Роман-газета》杂志译出。
-
失去的爱情(意)马里奥·托比诺(Mario Tobino)著;刘锡荣,沈萼梅译暂缺简介...
-
蜘蛛女之吻(阿根廷)曼纽尔·普格著;黄辉兰译小说同名电影获1985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
十日谈冀刚,力冈译暂缺简介...
-
香水(联邦德国)帕特里克·居斯金德(Patrick Suskind)著;金弢译暂缺简介...
-
新娘的玩偶(希)科斯塔斯·阿西马科普洛斯编选;王培荣等译暂缺简介...
-
我多么爱你(罗)扎哈里亚·斯坦库(Zaharia Stancu)著;张增信译暂缺简介...
-
玛塔·哈丽(意)马西莫·格里兰迪(Massimo Grillandi)著;巩长金,孟瑜译本书真实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名噪一时的舞女与间谍玛塔·哈丽神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