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患难与忠诚(英)查尔斯·里德(Charles Reade)著;谢百魁译荷兰青年杰勒德与美丽善良的玛格丽特真情相爱,却遭小人暗算,被迫只身流落他乡异国,绝望之余,走上坠落之路,遭刺得救后皈依宗教并成为一名出色的修士,一次在教堂偶遇已为他生下一子的玛格丽特,才知两人这些年来的暗信隔绝全因小人作致。此时的杰勒德因已深隐极端的宗教信念,不敢留恋世俗的情爱,躲进山洞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后因玛格丽特夜怀抱幼子再三苦劝,才迁出隐居处,成为教区神父,并深得教民信任。不幸的是,其子读书的城市发生鼠疫,玛格丽特抢先前往救出儿子、自己却被传染,不久便死在匆匆赶到的杰勒德怀中。杰勒德内心深藏的爱情爆发为莫大的悲痛、终至一病不起……
-
莎士比亚大辞典张泗洋主编;王丽莉[等]执笔《莎士比亚大辞典》,主要为了提供有关莎士比亚的知识,为教学、科研、表导演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也为广大的莎士比亚爱好者提供一份精神食粮,当然也为了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来丰富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全书分六章,即:1.莎士比亚时代和生平。一部分包括那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科学、文学、戏剧、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勾画出整个时代的面貌;另一部分是莎士比亚的故乡、家族、亲朋、经历、婚姻、生活、传说,以及与他有关的人和事,等。2.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手稿、版本、编者、出版者、题材来源、人物角色、艺术风格、创作年表,以及作品真伪归属等问题。对每一部剧的介绍有这些内容,即版本、写作年代、题材来源、故事梗概、评论、舞台演出史和批评摘要。3.莎士比亚研究和批评。内容有考证、校勘、版本、印刷、学者介绍、作品研究、批评流派、各种观点和问题,等。4.莎剧舞台演出。有剧院、剧团、导演、演员、舞美、服装、戏剧节、巡回演出,以及与演出有关的事项等内容。5.莎士比亚的影响。本章有关于莎士比亚的音乐、美术、影视、广播、模仿、伪托、改编、翻译;有各种莎士比亚协会、学会、刊物、研究会、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对作家、学校、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影响,等。6.莎士比亚在中国。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莎学发展史概述、莎士比亚作品中文译本、中国戏剧舞台上演的莎剧剧目与演出团体、中国莎士比亚批评论著、莎士比亚研究中文译著、中国莎学团体、中国莎学人物(包括翻译家、批评家、学者、教授、戏剧家、艺术家、剧团导演、演员等)。附录“辞条英文索引”是补充中文辞条检索的不足,对英语读者查条能有所方便;“英国朝代表”为阅读历史剧提供参考;“莎士比亚年表”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莎士比亚的一生;“重要参考书目”是为读者进一步研究莎士比亚提供范围广泛的阅读材料。查条方法:前五章按汉语拼音顺序,即a、b、c、d、e……。也可按附录中的“辞条英文索引”。
-
五个孩子和凤凰与魔毯(英)内斯比特著;任溶溶译在《五个孩子和凤凰与魔毯》中,伊迪丝·内斯比特试图尝试这样一个现实,如果把本来具有惊异魔力的非现实世界的人物,东西移动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来,会有怎样的变化?《五个孩子和凤凰与魔毯》的真正意义在于溅落到现实中的那个怪物本身,除掉一点儿自尊心,它的可怕似乎全淹没在沙子里了。简单地说,正是因为有了伊迪丝·内斯比特的这部《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幻想儿童文学。
-
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文楚安译《在路上》被二战后的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和金斯堡的《嚎叫》一起被公认为“垮掉派”文学经典。本书写于1951年,由作家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问世50年来畅销不衰,仅在美国就已售出350万册,现在仍以每年11-13万册的销势增长,还不包括各种语言的译本印数。本书描写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
西方经典悬念故事集(美)希区柯克著;效时主编;向宏等译他们常常加班加点,超时工作,但却领不到超时工作的报酬。街头就是他们的办公室,他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委托人着想,但却无法提高合作者的待遇。他们的工作只有在别人 出了差错或决策失误时才会有进展。他们受到权威部门的轻视,连媒体都拿他们作为取笑的对象。他们尽职尽责,总是希望把应承的任务完成得更好,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也很少受 到奖励。他们每天都处在枪口之下,可当他们真的倒下时,总会有其他人来顶替他们的位置。而这,不只是那些能找到工作的幸运者的情况。另外一些侦探,他们既没有佩戴过警徽,也没有挂出过写有他们姓名的“私家侦探”的招牌。他们是遍布全国各个城镇的普通男女。他们会被地方上的清规戒律羁绊,不得不在只注重大案的警方有所忽略的地方寻找蛛丝马迹。较之侦探技巧,他们受益更多的是爱打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勇往直前的往往是他们的是非观而不是付费多少。他们不带枪,所以,总因过分自信而处在危险中。警察对他们采取屈尊俯就的态度,而罪犯也没把他们看成是解决不了的麻烦。一旦交了差,他们又会回到平平常常的生活状态中,既不引人注目,也不对他人品头论足.
-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托夫人著;李彭恩译庄园主谢尔比为了还债,决定把奴隶汤姆和女奴伊莱扎的儿子卖掉。伊莱扎听说后,连夜带着儿子逃往加拿大。汤姆被卖往新奥尔良,在途中,汤姆救了一个小女孩的命,孩子的父亲将汤姆买过来当家仆。小女孩病死后,其父根据女儿生前的愿望,决定解放黑奴,可还没来得及办法律手续,便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汤姆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奴隶主的手中,最终汤姆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小说以黑奴汤姆为中心,描写了一些奴隶的命运。肯塔基州庄园主谢尔比先生由于债台高筑,迫不得已把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奴隶——汤姆和小哈利——卖掉还债。哈利是谢尔比太太贴身女仆伊莱扎的儿子。伊莱扎偷听到了谢尔比夫妇关于卖奴隶还债的谈话,便连夜带着小哈利逃离谢尔比庄园,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不顾一切地踏着浮冰过了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后来意外地遇见也从奴隶主那儿逃出来的丈夫乔治,全家人一起前往加拿大。汤姆是在谢尔比的庄园上出生长大的,童年时就侍候过当时年幼的主人,后来成了主人的奴隶总管。他做事干练,忠心耿耿,深得主人的信任。当汤姆从伊莱扎那儿得到主人要卖掉自己的消息后,却不愿逃走,认为那样做是背信弃义,辜负了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认为自己应为主人分忧,让主人卖掉自己偿还债务,于是汤姆忧伤地告别家人,跟着奴隶贩子黑利上了驶往密西西比河下游的轮船。在船上,汤姆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小女孩伊娃,出于感谢,伊娃的父亲圣克莱尔买下了汤姆,于是,汤姆来到圣克莱尔的庄园,为主人赶马车,同时陪伴小女孩伊娃。后来伊娃病死了,不久之后,圣克莱尔在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解放汤姆的诺言之前也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死去了。圣克莱尔冷酷无情的太太玛丽卖掉了汤姆,汤姆落到凶残的种植园主雷格里手中。后来,汤姆因为拒绝鞭打别的奴隶,拒绝说出两个逃跑的女奴的下落,被雷格里毒打致死。小说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揭露了奴隶制的罪恶。在基督教国家中被认为神圣的婚姻家庭关系在奴隶中变得毫无价值,所有的奴隶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的家庭可以任意被拆散,夫妻分手、母子别离是司空见惯的事。汤姆被谢尔比卖掉后,只得抛妻别子,离乡背井。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其他被拆散的家庭的悲惨故事。如在汤姆第一次被卖、乘船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途中,同船上一个被骗卖的女奴剩下的惟一一个孩子又被偷偷卖掉,这个女奴痛不欲生,半夜投河自杀。汤姆在新奥尔良遇见的老蒲露就是因为一次次被夺去孩子而伤心地借酒浇愁,最后悲惨地死去。在雷格里庄园里的凯茜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有着白皙的皮肤、美丽的外貌和高雅的举止,可就是因为有一点黑人血统,结果也被多次转卖,连子女也被一个个卖掉,最后沦为品格低劣而凶残的雷格里的性奴隶,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书中还有许多在拍卖场被拆散的母女、母子,如苏姗和爱默琳等等。这些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场面的描写具有撕心裂肺、催人泪下的效果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就是要用道德激情打动读者,唤醒美国人民的良知,使之看到奴隶制践踏人性的罪恶。在作者看来,奴隶制的根源是人心中的邪恶,要消灭奴隶制就要依靠基督教的感化力量净化人心。
-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简·奥斯汀本书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订(1775—1817)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奥斯订生活的时代,英国贵族阶层中产阶级间存在着由经济条件差别而引起的社会隔阂。作者在书中着重描述了处于社会中产阶层的农场主柏纳特先生几个女儿的婚恋故事。大女儿姬安温柔善良、美丽可人,与性格软弱的富家子北宾利一见倾心,但宾利姐妹及朋友达西瞧不起柏纳特太太的愚笨及姬安几个小妹妹的无知,从中予以阻挠。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慧清丽,有志气,有主见,与家产万贯的贵族青年达西相识;达西性格内向、孤僻高傲,对伊丽莎白一开始不很礼貌,伊丽莎白则对达西不刻意迎合,显示了独立倔强的个性。这一个性却引起了达西的注意,直至产生了爱慕,但他的第一次求爱却遭到了拒绝。最后达西发现伊丽莎白身上具有不图富贵、追求真情的可贵品质,从而完全放下了自我尊贵的架子,赢取了伊丽白莎的芳心。同时,宾利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和姬安再次相见团聚,两对新人历经一段曲折,冲破门第观念及其它阻挡,终于结成眷属。书中还描写了柏纳特家生轻浮的三女儿丽迪娅,她主动追求外貌漂亮,但生活放荡、好财博、好赊账、品德差的青军军官威肯,与之私奔后结婚,最终导致了一段失败的婚姻。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了解到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上层与中层不同阶级之间在联姻上的门第观念和世事人物,以及作者塑造的真正的爱情可以超越不同阶层的对立,消除傲慢,消除偏见,达到完美婚姻的这理想境界。
-
雾都孤儿(英)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黄雨石译《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作者狄更斯(1812-1870),生于英国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海军小职员,10岁时,狄更斯全家被迫迁人债务人监狱,11岁就开始承担繁重的家务。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1836年下半年,他25岁时担任《本特里》杂志的主编,于1838年10月完成了小说《雾都孤儿》。《雾都孤儿》完全忠实于原著,语言流畅准确,情节生动,精美的插图更使此书增色不少。相信少年朋友们拿起《雾都孤儿》会爱不释手的。
-
娜娜(法)左拉(Emile Zola)著暂缺简介...
-
会飞的教室(德)艾利克·卡斯特纳 原著,张文竹,吴琼 改写本书只是孩子们自编、自演的一场戏。全书由排演展开,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情节,塑造了一群聪颖、活泼、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其中,多愁善感的姚尼、才华横溢的戴马亭,冷静持重的塞巴修,胆小怕事的邬理以及魁梧好斗的马提斯,都以其鲜明、独特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本书的内容,可算是一部高度浓缩的校园风景录,它所表现的同学之情、师生之爱、朋友之谊,无中唤起我们对友情的追忆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