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爱的教育蔡磊 编《爱的教育》风靡世界,历久弥新,不是偶然的。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构成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其间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的真实的“每月故事”。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生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整部作品并不刻意讲究修辞和结构,语言也异常朴实、晓畅;但由于它饱含了作家对在社会中下层邓辛度日的大众的深沉的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枕赞颂,由于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读者阅毕全书,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息。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中就叫《心》!
-
童年·在人间蔡磊 编《童年》这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工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
八十天环游地球蔡磊 编《八十天环游地球》描写了一个英国绅士福克先生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完成了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周的惊险壮举。作品还以强烈的正义感,痛斥了英国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嘲笑了美国的武斗选举制度,同时,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热爱。这部小说以巧妙的构思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生物形象,故事曲折生动,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到各地的奇风异俗和许多地理知识。儒勒·凡尔纳(1828-1905),生于法国,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一生共完成作品104部,决计达七八百万字。他的代表作用《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球旅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亮》等,其作品幻想大胆离奇、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堪称“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五十种文字。为世界各国科幻小说爱好者所欣赏。
-
雾都孤儿蔡磊 编《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狄更斯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他笔下的人物风貌和语言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主人公本是上流社会一个有钱人家的私生子,他年轻的母亲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只身一人饱经跋涉、思虑之苦,在生下他后就辞世了。他来到人世后,从未得到过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在当时所谓的慈善机构济贫院里过着地狱一般的凄苦生活,九岁即被送进一家棺材店当学徒。反映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乖谬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与善良,也提露、抨击了当时英国一些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一个不知来历的年轻孕妇昏倒在街上,人们把她送进了贫民收容院。第二天,她生下一个男孩后死去,这个孤儿被取名奥立弗·退斯特。十年后奥立弗成了棺材店的学徒。他不堪虐待,逃到雾都伦敦,不幸落入贼帮手中。小小的孤儿在逆境中挣扎,幸而他由于本性善良而得到了善良的人原帮助,他一次次化险为夷,终于能和爱他的亲人团聚,他神秘的出身也真相大白。作者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现实议作家,一生写有十多部长篇小说,他写作《雾都孤儿》时,年仅二十五岁。这部小说曾被改编、拍摄成多种电影、电视片,放映和播映,影响广泛、深远。
-
大师和玛格丽特(苏联)布尔加科夫 著;钱诚 译“魔鬼”历来是作为“善”的对立面形象出现的。“魔鬼”在文学作品中毫无例外地表现为一种藐视一切、毁灭一切的否定性力量。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这样,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沃兰德亦是如此。“一切都乱套了”,这本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著名开头,现在,这句话却被布尔加科夫原封不动地转引至《大师与玛格丽特》,用以表述魔鬼沃兰德君临莫斯科后的真实情形。魔鬼沃兰德在莫斯科刚一现身,就让大名鼎鼎的“莫文协”主席莫名其妙地送了命,并把杂耍剧院经理扔出了千里之外。紧接着,魔鬼沃兰德在莫斯科举行了两场盛大的“演出”,将莫斯科变成了群魔乱舞的狂欢之所。最后,魔鬼一行将莫斯科搅得天翻地覆之后,在城市里燃起一团烈焰,腾空而逝,结束了他们的莫斯科之行!“恶”是魔鬼的本质。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的化身,魔鬼沃兰德在言行举止方面保持着恶魔贯有的作风。他说话时总是那样的尖刻,对一切现存的规范和人性的缺点冷嘲热讽、不屑一顾;行动时又总是雷厉风行,决不手软,恶魔本性暴露无疑。但令人感兴趣的是,沃兰德恶魔般的言行非但不给人一种可憎的恶感,反而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喜剧感觉。人们正是借助魔鬼嬉笑怒骂般的言词和霸气十足式的举动,看到了貌似公允的现存规范的荒谬以及深藏于人性深处的丑陋。中译本用《撒旦狂舞》为小说命名,主要是想表明魔鬼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的存在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内容,而事实并不尽然。因为小说的原标题《大师与玛格丽特》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大师与玛格丽特之间的凄美哀婉的浪漫爱情故事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这段爱情中,魔鬼非但不是以一种否定性力量呈现于世人,而恰恰是以一种肯定性力量出现的。大师不知姓甚名谁,独居斗室创作一本有关耶稣与彼拉多的小说。玛格丽特则是一位美丽孤寂的少妇。她与大师的邂逅是命中注定的,而维系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就是那篇关于耶稣与彼拉多的长篇小说。他们俩把全身心都沉浸在这部小说中。在小说脱稿后,他们满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走出他们与世隔绝的斗室,准备开始另一种崭新的生活。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手捧小说进入生活之时,竟是他们此生结束之日。先是大师的小说被编辑部轻慢地拒绝,继而报纸上又出现大量恶毒地攻击、诽谤他的文章。恐惧笼罩着大师,大师开始变得心神不宁,惧怕起黑夜来。每当玛格丽特晚上离开后,可怕的梦魇就开始折磨大师,即便是他把小说的...[更多内容]
-
格列佛游记钟雷编斯威夫特(1667-1745),18世纪前期英国优秀的政论家、讽刺作家。他曾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于1701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担任神职。出于对政治的关注和对文学的热爱,他笔耕不辍,先后著有《布商的书信》、《一个温和的建议》等作品,并写了大量颇有社会影响的政论时文。《格列佛游记》于1726年问世之后,立即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也震动了世界文坛。作品情节荒诞,想象奇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幻想世界。但是,这份童话色彩只是作品表面的部分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真正的艺术生命。“小人国”的内部斗争让我们看到了英国政治腐败的缩影;借“大人国国王”之口,斯威夫特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反战思想;而“飞行岛游记”则揭露了英国统治集团色厉内荏的真面目;这种批判和鞭挞在第四部分“智马国游记”中达到了高潮,斯威夫特笔下的“野猢”集中讽刺了英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尚,并将讽刺的利剑直指人性本身。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他年轻时就患有脑病,晚年又耳聋头痛,并且日益加重,甚至出现精神失常。这位杰出的作家于1745年10月19日辞世,但他的作品,他的讽刺艺术,则随着《格列佛游记》在世界各国的广为流传而深入人心。
-
汤姆叔的小屋蔡磊 编汤姆是一位忠诚、友善、正直能干的黑奴,但最终摆脱不了被买卖、逃难死亡的命运。《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全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1811年出身于美国东北部康湟狄克特州的一个牧师家庭。她有三个兄弟,一个姐姐,受父亲思想的影响,笃信宗教,关心道德、宗教和社会问题。青年时代她住在俄亥州的辛辛那提市,有机会接触从南方逃亡过来的黑奴,听到有关黑奴的悲惨遭遇,她也多次去过南方,亲眼看见黑奴们像商品一样被人买卖的命运,对蓄奴制深恶痛绝。斯托夫人和她的丈夫曾多次援助过逃亡的奴隶,并决心要为废除这个罪恶的制度贡献力量。
-
了不起的盖茨比蔡磊 编《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是青年盖茨比和上流社会姑娘戴西之间的爱情故事。战争期间出身贫寒的年轻军人盖茨比爱上了戴西,对她一往情深但却没有钱娶她。战后盖茨比得知戴西已经嫁给了富豪子弟汤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为了重新赢得戴西的爱情,盖茨比发奋赚钱,短短几年里,便通过走私等非法买卖发了财。于是他专门在戴西家附近购置豪宅,大宴宾客,挥金如土,为的是引起戴西的注意。后来经戴西表兄的安排,盖茨比与戴西重温旧梦。戴西的丈夫汤姆发现这段隐情后,妒火中烧,对盖茨比恨得要命,戴西面临在盖茨比和汤姆之间作出选择,但却态度暧昧,最终不肯放弃汤姆。她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疯狂开车,偏偏压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戴西,承担了开车责任,但戴西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而汤姆阴险地嫁祸于人,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盖茨比。在盖茨比的葬礼上,过去的朋友和座上客都没露面,汤姆和戴西宽心安理得地外出旅游去了,甚至连一束花都没有进。通过盖茨比不幸的爱情故事,作者谴责了汤姆和戴西这类上流社会人物,对盖茨比抱以深切同情,尼克对盖茨比说过的一句话,道出了作者对那些人的看法:“他们是一帮混帐,加在一起都抵不上你。”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载西作为这个梦想的化身,却是一个徒有一副美丽躯壳的俗物,她轻浮自私,趋炎附势,盖茨比天真地以为自己的钱能买来她的爱,而她虽然待价而沽,却认为盖茨比持有的币种不对。小说通过盖茨比追求爱情梦想的破灭,表现了年轻一代“美国梦”幻灭这一主题。《夜色温柔》的主人公迪克是一名医生,娶了富裕的女精神病人尼科尔为妻。这场婚姻交易使迪克表面上进入上流社会,却从未真正使他成为其中一分子。他日渐沉沦,未老先衰。他与女明星萝丝玛丽的无结果的感情纠葛使妻子对他的依赖越来越少,心智日益健全,终于投入他人怀抱……《夜色温柔》是作者处在沉重的感情压力下写出来的,但它却是一部充满勉力今人难忘的作品,富有作者自己所说的“人生的智慧和悲观。”作品中人物众多,阵容庞大,不少场景的叙述非常生动,可以说它是菲茨杰拉德最有份量的一部小说,在一些方面超过了他最受人推崇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叙述结构上,作品依旧采用了戏剧化的情节安排,并不严格遵守时间顺序,而且读者是通过一个涉世不深的电影明星罗丝玛丽那双敏锐的眼睛,看到了主角戴弗夫妇以及他们社交圈子里形形色色的人物。这种手法给作品带来一种动人的效果。
-
安徒生童话蔡磊 编《安徒生童话》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也是一部真正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安徒生写的童话太多了,绝不止大家已经熟悉的那几篇,那就请大家读读这一本《安徒生童话》,它收进了小朋友会最爱读也最应该读的安徒生老爷爷的童话。安徒生童话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文学作品,小时候读着觉得好玩,随着年龄增加,日益懂事,就会更领会它们的深刻意义,大家熟悉的《皇帝的新装》就是一个例子。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安徒生年表 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发表诗歌,受到 上流社会 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
猎人笔记蔡磊 编《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以描写俄罗斯人民诗意鲜明的短篇特写集进入了俄罗斯古典文学宝库,并在国外拥有众多的读者。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展示了作家力求阐发的农民天性的纯洁、人格的尊严以及人道主义的神圣和高贵的主题思想,对人民的热爱,对劳苦大众蕴藏的精神伟力、智慧和天才的赞美,使其作品具有睿智的思想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作家从事《猎人笔记》的创作年代,俄国正处于解放运动初期。在这深沉的思虑,浓黑的悲凉的压迫下,屠格涅夫宛如弥漫苍穹黑暗中的一颗巨星,对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命运多舛的人们寄予了无尽的怜悯和同情。他是农民从农奴制度下解放在热情支持者。《笔记》成集出版后,社会视它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