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傲慢与偏见·茶花女(法)小仲马 等著,郑美玉,苏真 等改编《傲慢与偏见》中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词句。整部作品的风格平易近人,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显得细腻而动人,结构十分严谨。作者善于挖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写来亲切动人,使读者产生共鸣。《傲慢与偏见》中所创造的人物,不论男女,都不是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而是跟现实人生的情形完全一样。在作者充满机智和讽刺、同情和幽默的描写中,人性的矛盾与冲突、美好与缺陷,一一被揭露无疑,读来实在令的拍案叫绝。书中男女主角,一个待人“傲慢”,另一个则对人存有“偏见”,使他们彼此产生了许多误会,形成一道鸿沟,不但阻断了亲朋好友们是非善恶的判断。一旦将傲慢与偏见祛除,人与人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不见了,原以为复杂难解的事情,就都变得单纯而美好了。可见傲慢与偏见,及其他个性上的缺失,都会蒙蔽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变得盲目、无所适从,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而书中大团圆的喜剧收场,不就告诉我们不傲慢,不存偏见的可贵吗?《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出生于法国巴黎。《茶花女》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这部作品的艺术表达独特而新颖,一个个悬念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其中洋溢着的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
野性的呼唤·鹿苑长春(美)杰克·伦敦 等著,郑美玉 等改编《野性的呼唤》他是一只虎,本应是笑聚山林、百兽震惶的山中之王。但很不幸,他降生在铁笼之中,一个来回只能走四步的地方,小小的空间已伴随了他一生一世。面对周围烦躁的人群他早已麻木,渐渐松动的牙齿已很难咬动施舍的鲜肉,他只能蜷缩在房间的一角,静静的忍受年老所带来的痛苦。睡梦中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雄壮的父亲在看了他们母子最后一眼后在一声长啸中轰然倒地,啸中所含的悲愤他至今还听的到。有一次,他在一处又见到了他的父亲,但任他怎么叫,父亲也一动不动象石头一样没有一丝表情。当他询问母亲的时候,母亲只是哭什么也没说。他曾经问过母亲父亲去哪了,母亲总是说父亲去了天堂。他想起了天堂:牢笼中流传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那里没有牢笼、没有边界,绿盈盈的原野茂密的丛林,数不尽的野花,吃不完的小鹿,那是上帝赐与虎的领地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没有一只虎知道天堂在什么地方,那只是老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故事。他对此表示过怀疑,但父亲说他爷爷的爷爷就曾经生活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比传说中还美。他问父亲,爷爷的爷爷是怎么来的。父亲说,一天有人闯入了他们的家园那传说中的地方,用一个棍子一样的东西杀死了他们的祖先,将还是孩子的爷爷的爷爷带到了如地狱一般的这里,从此就忍受着无穷的折磨一代一代。他还记的,他思念父亲的时候,母亲总给他讲天堂的故事。故事中,他的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在原野上自由的奔跑,在惊恐的鹿群中来回的穿梭。“天那!奔跑,哪是怎样的感觉”每当他听到这里,总会问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只能摇一摇头。就这样,直到母亲离去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母亲死去后,人们也给他介绍了一只母虎,但他一想起那世世代代的痛苦就拒绝了,尽管那位女孩很美很温柔。笼外的树叶枯了又绿,绿了又黄,他也渐渐的老去,隔着牢笼他向别的虎的孩子又讲起了天堂的故事,那绿盈盈的原野,那茂密的丛林,那数不尽的野花和吃不完的小鹿,不管有没有人在听,他总是在那自言自语,泪水悄悄的从他的眼角流出。有一日夜里他又病了而且病的很重,人们七手八脚的将他搬上了去医院的卡车,他知道自己快死了,所以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在搬的过程中,他只是盯着这个拌了自己一生的地方,毫无表情。他病的太重了人们并没有给他打麻醉针,只是将他绑在车的一角就上路了。汽车在月色下赶路,车上的人都睡着了,他觉的自己的生命正在悄悄的离去,朦胧中他突然透过车上的空隙,看到路旁的一片绿地。“天堂!”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堂,他想到了爸爸、想到了妈妈,想到了爷爷的爷爷,想到了绿盈盈的原野茂密的丛林,数不尽的野花,吃不完的小鹿。他后挣扎的站了起来,无名的力量使他摆脱了捆绑的绳索,无穷的勇气使他跳下了急弛的汽车。摔断了腿他不管,他只是向着天堂奔跑。“妈妈!这就是奔跑的感觉,我知道了!”他对着天堂高喊。天亮了,当他从狂欢后的疲惫中醒来,看见了周围的建筑上站满了围观的人群,两个拿着棍子一样的东西的人站在不远的地方,这使他想起了杀死他祖先的东西。他向那两个人跑去,在他们的目光中他看到了恐惧。一声巨响他轰然到地,迷茫中他看着围上来人们的表情已是不再是调侃与嘲弄而是恐惧与崇拜,他终于有了一只真正的虎的感觉。周围的一切渐渐的谈化,朦胧中他似乎看到了爸爸,看到了妈妈,看到了传说中的天堂。《鹿苑长春》是贫困的佛罗里达州农村,巴特司经营一座小小的农场,生活过得相当艰苦,但是有绅士风度的他却是儿子眼中的巨人。巴特司的妻子是一位任劳任怨并受到失去三个孩子事件折磨的妇女。有一天,她十二岁的儿子终于获得了一只失去母亲的小鹿,这只小鹿给他们全家带来一段愉快的时光。可是,随着小鹿的长大却愈来愈危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均无法阻止小鹿对农作物的破坏,在生存和爱心之间,他们必须做出唯一的选择……
-
战争与和平·镜中世界(俄)托尔斯泰 等著,郑美玉,苏真 改编《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战争与和平》是作者中年时期的作品,写于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期间,长达一百二十万字。在小说当中,作者描写了拿破仑、库图佐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小说没有围绕这些帝王将相而展开,而是以一批虚构的主人公作为主角。整个作品中,共出现了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作者以四大贵族——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在战争与和平地的环境中的不同表现为重点,以四大贵族的主要成员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等人的命运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生动再现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客厅到战场,从首都到外省等广大的生活图景等。《镜中世界》的基本构思与《爱丽丝漫游奇境》大体相同,讲述的还是小姑娘爱丽丝在一场梦中的种种神奇虚幻的经历。所不同的是,卡罗尔根据镜中影像与真实形象相反的基本原理,将爱丽丝的这一场梦发生的场地设计在镜子之中。镜中的一切景象都是颠倒的,造成了十分荒诞而又滑稽可笑的效果。而且,作者除了把表面的镜中物象颠倒之外,还夸张地从深层上将生活常理颠倒,诸如时光倒流,逻辑错乱,不会说话的花草动物开口说话,在想象中的怪物眼中,人成了想象中的怪物等等。爱丽丝梦中遇到的人物也都性格乖张,不同常人。如红方王后反复无常,有时强词夺理,有时又和蔼可亲;英语文化中大名鼎鼎的“一对鼓槌”特伟哥和特伟弟心胸狭窄,胆小怕事,却又喜欢自吹自擂,夸张炫耀;憨墩胖墩形象滑稽可笑,头脑简单愚蠢,却虚荣傲慢,刚愎自用。此外,白方王后和白方骑士等人物也都各有怪癖,读来令人喷饭。
-
基督山伯爵·古都(法)大仲马 等著,郑美玉,苏真 改编《基督山伯爵》主角叫爱德蒙·邓蒂斯。开始,他的人生之路平稳、顺畅,19岁时就要当上船长了,而且还赢了美人的欢心。但这时,他却因遭到嫉妨与陷害,被打入最黑暗的世界——牢狱之中。在最绝望的时候,爱德蒙遇见了法利亚长老。《基督山伯爵》写的是水手邓蒂斯即基督山伯爵对迫害他的三个仇人——维尔福、邓格拉斯和弗南,这三人后来分别是司法、金融、政界的头面人物——复仇的故事。由于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险象环生,出乎想象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此它扣人心弦,让读者难以释卷,实在不足为怪。另外,三个各异其趣的复仇故事,写的都是对作恶多端的大人物的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当然能让经常受气却又经常无奈的普通百姓颇觉舒畅解气。这部小说除了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极好的猎奇机会,更能让他们在白日梦的逍遥中获得了某种复仇的快感。这样的小说怎能不叫人喜欢呢?社会学色彩浓厚的评论家会说,这部小说通过写邓蒂斯悲惨经历揭露了法国当时的司法界的黑暗,是一部进步小说。这当然没错。更看重小说艺术本身的评论家会发现,小说的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同时又繁而不乱、环环相扣,充分显示了大仲马作为杰出小说家和剧作家的想象天才和结构能力。从文章学角度看,这是一部营造得天衣无缝的巨匠之作。不过,更有眼力的评论家会指出这部小说有重大缺陷,是一部通俗小说,不能和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相提并论。此说不无道理,因为《基督山伯爵》虽然洋洋逾百万字,其实写的只是一个人千方百计复仇的故事,其中没有对整个人类及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剖析,更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文理想(基督山伯爵的报恩行动颇具豪侠之气,但还谈不上崇高)。而最要命的是,小说的主体以一笔从天而降的巨大财富为依托,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这反映对金钱的魔力的向往,小说在这一点上落入了俗套。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来看,主人公得依靠其实并不可靠的外在力量(一大笔钱)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他的形象也就大打折扣了。试问,假如没有那笔从天而降的钱,主人公怎么办?作家本人又怎么办?评论家们还可以举出更多赞扬或贬低这部小说的理由。不过,这对一般读者并不重要。他们就是喜欢这部书,就是忘不了邓蒂斯越狱的情景。越狱故事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体,可是笔者固执地认为它是全书最能予人以生活启示的部分,因为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活着不能没有希望,生活的斗争不能没有智慧。邓蒂斯遭迫害而被打入死牢,几乎是必死无疑的了,因此他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有幸的是,他毕竟没有放弃重获自由的希望,因为他太爱阳光下的温暖了,太爱铁窗外蓝天下的自由了。要是没有这种希望,难以想象他能忍受由新郎变为死囚的突变的痛苦,难以想象他能战胜黑牢里十四年的孤独。正是对生的希望使他挺住了,变得坚强了,正是这种希望给了他挖地道的力量和锲而不舍的耐性。而地道又使他得以和法利亚长老相识,为他日后的出逃和复仇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邓蒂斯把挖出来的泥块弄成碎末,然后把它们撒出窗外让海风吹进海里。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也是主人公智慧的表现。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法利亚长老中风而死之后,邓蒂斯计上心来,钻进了包裹长老尸体的麻袋,结果被狱卒扔进海里,从而得以死里逃生。这一“掉包计”是作家的神来之笔,是大家手笔。掉包计的成功,是主人公非凡智慧的伟大胜利,绝非刀枪之类可及。总之,是希望和智慧使邓蒂斯得以重生,得以成为基督山伯爵,得以完成复仇计划(顺便提一句,他后来精心安排的复仇行动也体现了他高度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身陷邓蒂斯似的死境的人当然是不多的。但生活中令人绝望的事是时有发生的,需要希望和智慧支撑人生的情况是很多的。很遗憾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那么差,有些傻瓜甚至会为一次失恋或落榜而自杀。其实这些人的痛苦与邓蒂斯的相比太微不足道了。这些人要是能读一读邓蒂斯越狱的故事,或许会发现自己的愚昧可笑,或许会变得更坚强一些、更聪明一些,那么世界也许会因此而少几桩可笑的惨剧。《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姐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而苗子,这仿佛是挺拔俊秀的北山杉,当雷雨袭来时,在杉林里无可遮蔽的情况下,她便毫不顾惜自己,以身体庇护姐姐。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她宁可远遁深山僻壤,表现出动人的姐妹之情和美好的情操。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不论川端康成写作《古都》的本意如何,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川端康成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借助这种外来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地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艺术风采。
-
巴黎圣母院·愤怒的葡萄(法)雨果,(美)斯坦贝 著,郑美玉,苏真,郑美玉 改编《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却舍身救助爱斯梅拉达。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已为人的优秀品质,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其情节曲折、人物性格更具有冲突性,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著作。而《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时代腐败的政治与权利统治,使无辜的人沦为牺牲品的黑暗现实。《愤怒的葡萄》所描写的在异乡求生的移民,长途跋涉到西部,不是为了观光,不是为了淘金,他们只是想在困难的环境中活下去。可是,他们的同胞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反而把他们像猪一样起来起去。
-
永别了,武器·蝇王(美)海明威(Hemingway,E.) 等著,郑美玉,苏真 等改编《永别了,武器》是一九二九年发表的,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像许多欧美反战作家一样,海明威写出了人们对这场摧残家情和人性的战争从投放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书中主人公享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道出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然而,事不愿违。意大利国内具有极端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人极不愿意看到他们自己的象被丑化,而一部分意大利人虽自己有过痛苦的战争经历,却不情愿让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场面(尤其是卡波雷多大撤退场面)形诸文字,像一个伤疤,时时提醒着人们痛苦的体验。所以,一九二九年小说发表时,在意大利遭禁。受意大利方面的压力,在美国连载小说也被标,电影的部分镜头被删去,更有像罗伯特·海瑞克这样的评论家以《什么是垃圾》为题,撰文攻击此小说。《蝇王》的这个书名表现了全书的意旨。其由来是一个希腊典故,暗示了黑暗、毁灭、邪恶等意义,全书可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
-
飘·木偶奇遇记(美)米切尔(Mitchell,M.),(意)科洛迪(Collodi,C.)著,郑美玉,苏真 改编《飘》所讲述的是一个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斯卡雷特·奥哈拉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位富足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父亲杰拉尔德是爱尔兰的移民。刚到佐治亚州时,杰拉尔德身无分文,靠赌博赢得了塔罗庄园的所有权。于是就开始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业,编织着他的美国之梦。直到43岁的时候,他才和芳龄15的埃伦——一个东海岸法国移民的女儿——结了婚。杰拉尔德心地善良,但脾气暴躁,而年轻的妻子则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道德观念。她亲手操持着整个庄园的日常事务,甚至还为庄园里的黑奴看病,接生。因此,夫妇俩受到周围白人庄园主的尊敬,也深得黑人奴隶的爱戴。女儿斯卡雷特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了。1861年4月,美国南北两方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佐治亚州的男人们都在议论这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但是,16岁的斯卡雷特对此毫无兴趣。她心里想的除舞会、郊游之外,还有那群围着她转的崇拜者。当她听说第二天的野外宴会上,阿什利·威尔克斯将宣布与梅莱尼订婚时,她心里不觉一震。她一直喜欢阿什利的绅士风度,而且认为自己无论哪方面都比梅莱尼要强得多,以自己的魅力,肯定能说服阿什利和她一起私奔。但在第二天的宴会上,斯卡雷特始终没有找到和阿什利单独交谈的机会,因为阿什利一直同梅莱尼在一起。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斯卡雷特轻而易举地把梅莱尼的弟弟查尔斯吸引到了她的身边,几句话就使这个在情场上毫无经验的、腼腆的小伙子神魂颠倒了,宴会结束后,男客们就当前的局势在激烈地争论。杰拉尔德和一位名叫雷特·巴特勒的陌生人争论得尤为激烈。雷特认为,南方没有工业资源,打起仗来肯定会失利;而杰拉尔德和他的朋友们却认为北方佬不经打,只要一两个战役就能使他们缴枪投降。下午,斯卡雷特终于抓住一个机会和阿什利谈了她的主意,但被阿什利婉言拒绝。斯卡雷特觉得自己被阿什利“抛弃”了。她气急败坏地打了阿什利一记耳光。战争的消息传来,当天晚上的舞会也随之取消。斯卡雷特突然决定和查尔斯结婚,因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己的面子,也可以刺激一下阿什利和自己的追求者。就这样,任性的斯卡雷特在两周之后就作了查尔斯的妻子。两个月后,查尔斯病死在前方,斯卡雷特突然变成了寡妇。更糟糕的是,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几个月以后,她的儿子韦德出生了。寡妇的生活使生性活泼的斯卡雷特难以忍受。这时,阿什利也上了前线,其妻梅莱尼从亚特兰大来信,邀请她来查尔斯的姑姑家暂住一时,斯卡雷特便带着韦德离开了塔罗庄园,来到亚特兰大。环境的改变使斯卡雷特的心境稍稍有好转。值得欣慰的是,亡夫查尔斯给她留下了一个庄园和城里几家店铺的遗产。随着战事越来吃越紧,亚特兰大的妇女们都被动员起来,到当地医院护理从前方运回来的伤病员,还要为南方邦联的军队缝制军需品。但是,由于斯卡雷特新寡,所以不能参加为出征军人举办的舞会和晚会。一次,医院举行募捐舞会。由于人手不够,斯卡雷特被叫去帮忙。在舞会上,斯卡雷特又一次见到曾在塔罗庄园与她父亲辩论过的雷特。现在,雷特已成了亚特兰大顶顶有名的偷越北方封锁线为南方军队提供物资的商人。每次从北方回来,他还给亚特兰大的上层妇女带来她们所喜欢的时装和布料。因此,雷特很受贵妇们的欢迎。舞会开始的时候,雷特邀请斯卡雷特作他的舞伴。斯卡雷特终于忍不住这种诱惑,穿着丧服就步入了舞池。随着战局不断恶化,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斯卡雷特又恢复了她原来的面目,频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和军官们调情说笑。但是,她仍无法忘怀阿什利。有一段时间,雷特成了亚特兰大许多人家的座上客。但是,由于他总是嘲笑和挖苦南方邦联,很快就使人觉得讨厌。只有梅莱尼同意雷特对战争的分析,因为,她丈夫阿什利在来信中也认为南方邦联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1863年7月,南方邦联的罗伯特·李将军指挥的部队在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州失利。许多和斯卡雷特一起长大的男孩都在那场恶战中阵亡。圣诞节前夕,阿什利从前线回来,在家休息数日。在他们独处的时候,斯卡雷特把自己和查尔斯结婚的真正原因告诉了阿什利,并承认她依然爱着他。但是,经过战争磨难的阿什利己经丧失了过去的激情。第二年年初,梅莱尼得到前线来的通知书,说阿什利失踪了.后来通过雷特的北方关系,才弄清楚:阿什利并没有死。他受伤被俘后关在北方的岩岛集中营。1864年夏天,北军直逼亚特兰大——南方邦联的首府。城市被围,查尔斯的姑姑和城里许多人家都逃离了亚特兰大。但因梅莱尼即将临盆,斯卡雷特只好留下来守在她的身边。其间,雷特曾登门拜访,并要斯卡雷特做他的情妇,遭到了斯卡雷特的拒绝。八月底,攻城的炮声突然沉寂下来。传说邦联军己决定放弃这座城市。正在这个时候,梅莱尼的儿子降生了。此时,亚特兰大城一片混乱,根本找不到医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斯卡雷特自己接生,保住了梅莱尼母子的生命。当天夜里,最后一批邦联军撤出了亚特兰大,北方军很快就要进城了,绝望中,斯卡雷特只好求助于雷特。雷特用偷来的一辆破马车,设法把她和梅莱尼母子送出了城,趁夜赶往塔罗庄园。沿途的情景使斯卡雷特恐慌万分。许多熟悉的庄园都被烧成了废墟,只有一些断垣残壁矗立在那里。经过一天的颠簸,她们终于来到了塔罗庄园。出乎意料,塔罗的白色楼房却依然完好无损。但出来迎接她们的却只有老父杰拉尔德和一个黑奴管家;斯卡雷特的两个妹妹重病在床,而她的母亲己在昨天离开了人世。年老的杰拉尔德几乎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斯卡雷特这个只有19岁的寡妇主肩上。全家除了自己和孩子外,还有老父、两个妹妹、梅莱尼和她的新生儿,以及庄园上仅有的三个黑奴,总共需要维持10口人的生计。这时她想起了那些孩提时期从父亲那里听到的故事,那些全凭自己的一双手开创家业的爱尔兰父辈们。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找到吃的东西。于是斯卡雷特天天提着篮子到地里去挖,到废墟里去捡。她的两个妹妹都是五谷不分的娇小姐,是指望不上的,连三个黑奴也强调说他们从来只干家务而不会干田里的活。苦难的生活磨炼着斯卡雷特,但也使她变得冷酷无情,家里的人都有些怕她。从这时候起,斯卡雷特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决心恢复塔罗庄园昔日的风采:餐桌上摆满银质餐具、透亮的酒杯和丰盛的食品,马厩里拴着一匹匹骏马,车房里放着豪华的四轮马车,成群的黑奴在塔罗的田间采摘棉花……一天,一个北军士兵骑马闯进了庄园,斯卡雷特用手枪干掉了他,得到了一匹马和从这个士兵口袋里搜出来的一笔钱。这给她解了燃眉之急。圣诞节前夕,妹妹苏埃伦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带着一个南方邦联的征粮小组来到庄园。斯卡雷特当然不会把她们好不容易得来的粮食白送给他们。1865年4月,南方邦联军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许多南方人都在为他们的失败而痛哭流涕。而在斯卡雷特的脑海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住塔罗庄园。战争结束后,每天都有一些士兵路过塔罗庄园返回他们的故乡。有一天,斯卡雷特发现门口躺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年轻人,便把他救起。在大家的照料下,这个名叫威尔的年轻人逐渐恢复了健康。威尔无家可归,便在塔罗住下来,并慢慢地担负起了庄园的许多管理事务。阿什利终于活着回来了。他衣衫褴褛,形容憔悴,原有的那种气质己消失殆尽。第二年春天,新政府命令塔罗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否则就要拍卖庄园来抵税。原来,几年前因过失而被塔罗庄园赶走的管家乔纳斯当上了新成立的解放黑奴委员会的头头。现在,他企图侵吞塔罗庄园,故而想出了迫缴附加税的主意。斯卡雷特和威尔一筹莫展,希望阿什利能帮他们想点办法,但阿什利的胆小无能使他们失望。绝望中,斯卡雷特突然想起了雷特。如果雷特肯拿出钱来保住塔罗庄园,斯卡雷特情愿嫁给他,或作他的情妇。第二天,斯卡雷特就来到了亚特兰大寻找雷特,这时才知道,雷特因涉嫌侵吞南方邦联的大笔资金已锒铛入狱。情绪沮丧的斯卡雷特无意中遇见了妹妹苏埃伦的未婚夫弗兰克。他现在已是一家商店的老板,手头有一笔钱,斯卡雷特突然心生一计,谎称苏埃伦已经嫁人,然后轻而易举地使弗兰克投入了自己的怀抱。两周后,他俩便结了婚。塔罗庄园得救了!但不久发现,弗兰克并没有什么商业头脑,而且对别人的劝告充耳不闻,因此生意经营得很不好。这时,雷特通过各种私人关系,得以获释。他借给斯卡雷特一笔钱,斯卡雷特便背着弗兰克买下了一个倒闭了的木材加工厂,自己独自经营起来。一个女人经商,而且也象男人一样赚钱,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斯卡雷特怀孕了。她想在生产前多赚一些钱,以备急需,于是买下了第二个木材厂。在这段时间里,斯卡雷特每天自己驾车往返于木材厂之间,除雷特外没有任何朋友。一天,雷特劝她路上要小心一些,暗示如果遭到黑人袭击,三K党将会为她进行报复。而当时亚特兰大执行“重建法案”的军管政府则正在盘算着如何把三K党和所有涉嫌的南方人一网打尽。六月,斯卡雷特赶回塔罗庄园参加她父亲的葬礼。葬礼之后,斯卡雷特全家,包括阿什利、梅莱尼、威尔等搬到了亚特兰大,买了一幢破旧的房子住了下来。梅莱尼很快在妇女界赢得了信任,成了一位受尊重的人物。而阿什利虽然受斯卡雷特之托,管理一个木材厂,但经营得很糟糕。斯卡雷特生了一个女儿,几周后,她就又开始奔波于两个木材厂之间。此时亚特兰大的治安状况不断恶化。1867年3月的一个晚上,斯卡雷特在驾车回家的路上受到了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的袭击。由于一个黑奴的保护,她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当天夜里,三K党出击了,但他们却陷入了军队设下的圈套。在交火中,弗兰克被打死,阿什利受了伤。由于雷特的出谋划策,才救了其他一批参加三K党行动的白人。几个月之后,不顾亲友的劝阻和反对,斯卡雷特和雷特结了婚。他们的蜜月是在新奥尔良度过的,而由斯卡雷特自己设计的新居很快也告落成,这是亚特兰大最豪华的住宅。对于斯卡雷特来说,此时她似乎实现了她在塔罗庄园时的理想。她在物质上的任何要求,雷特都给予极大的满足,她真是应有尽有了。不久,他们的女儿邦妮出生了。在邦妮身上雷特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雷特之所以努力改变自己在亚特兰大居民眼中的形象,完全是为了树立邦妮今后在亚特兰大的地位。斯卡雷特对阿什利仍然旧情不忘。一天晚上,在木材厂,斯卡雷特和阿什利谈得很投机。他们一起回忆了10年前的那个野外宴会。阿什利承认他自己和雷特其实很相象,只不过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而已。回忆过去使斯卡雷特突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她不由自主地倒在了阿什利的怀里。这件事很快被雷特和梅莱尼知道了。几天以后,雷特带上邦妮出远门去了。他走后,斯卡雷特马上去找梅莱尼,想向她坦露自己的过错。但梅莱尼止住了她,她再三强调只有斯卡雷特才是她最亲的亲人。不久,斯卡雷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这时她开始想念雷特,盼望他早点回来。雷特到家的那一天,斯卡雷特特意在楼梯口迎接。本想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他,但一看到他那副冷嘲热讽的神气,斯卡雷特就气不过来。结果失足,跌下楼梯,折断了肋骨。雷特悔恨不已,在梅莱尼面前,象孩子一样痛哭流涕,忏悔自己的过失。自此之后,雷特似乎变了。他和过去军管政府中的“老朋友”彻底断了交,而且加入了民主党,准备和亚特兰大的一批南北战争时期的老战士一起把联邦政府任命的州长赶下台。1871年圣诞节,州政府的大权终于又回到了南方人的手里。黑人姆妈建议给四岁的邦妮买一匹小马,这样,她就不需要再和雷特同骑一匹马了。没想到好动的邦妮在骑马跨越篱笆墙时遇到不测。邦妮死后,雷特整日酗酒,对待斯卡雷特如同路人。梅莱尼不听医生的劝告又一次怀孕。怀孕后她的身体迅速恶化。临终前,她把照看阿什利的重担交给了斯卡雷特。这时,斯卡雷特突然意识到,一向瘦弱的梅莱尼实际上是保护她的宝剑和盾牌。梅莱尼去世了,阿什利就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他比斯卡雷特更感到害怕。也只有这时,斯卡雷特方才相信了雷特多年来一直对她讲的话,阿什利确实不值得爱。而她自己其实也并不爱现实生活中的阿什利,从此她生活中的两大精神支柱消失了。在浓雾中,斯卡雷特拼命往家里跑,雾中的她好象又重温着多年前一直困扰着她的一个噩梦。终于,她看见自己住宅的灯光,霎那间她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因为世界上还有雷特,而她真心爱的就是雷特!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雷特已经决定弃家出走,永远地离开斯卡雷特。此时此刻,对于斯卡雷特来说,生活中的一切光亮都消失了。她只有回到塔罗庄园去这一条出路。她感到太疲劳了,脑子再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她自言自语地说:“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木偶奇遇记》讲述的是长鼻子木偶皮诺基奥是一个神奇的木偶,能走能跑能跳,会说会笑会哭,这是老杰佩托用一段极普通的木头雕成的。他诞生后,逃出家门,闹了许多乱子。他调皮捣蛋,爱撒谎,不爱学习,在坏孩子的引诱下,逃学去了“玩具国”。他虽然玩得挺开心,却受到了报应,他历经苦难,最后接受了教训,终于悔改,变成了一个勤劳、诚实、乐于助人、热爱学习的好孩子。
-
汤姆·索亚历险记·双城记(美)马克·吐温(Twain,W.) 等著,郑美玉 等改编《汤姆·索亚历险记》本书是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惊险小说之一,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文学名著之一;它是马克·吐温的最重要的代表作《汤姆·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是马克·吐温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一部小说。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被福克纳称之为“美国文学之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在一个叫圣彼得堡的小镇上,有个生性顽皮,但心地善良的男孩——汤姆·索亚。他厌恶教会学校枯燥无味的生活,幻想着能过上像传说中的海盗和绿林好汉一样新奇冒险的生活。终于有一天汤姆和小伙伴哈克贝利偷偷离家出走,来到一个荒岛上,过了几天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们意外知道了一起案件的真相,关键时刻,汤姆挺身而出,指证了杀人真凶乔。汤姆害怕遭到乔的报复,心里总是提心吊胆的。他和汤姆到一家闹鬼的房子里去寻找假想的财宝时,发现了乔的足迹,后来这个杀人犯困死在山洞里,汤姆和哈克贝利得到了一大堆千年以前海盗埋藏的金币。《双城记》这“双城记”与狄更斯的小说“二城故事”无关。双城是指我们的台北与美国的西雅图。对这两个城市,我都有一点粗略的认识。在台北我住了三十多年,搬过六次家,从德惠街搬到辛亥路,吃过拜拜,挤过花朝,游过孔庙,逛过万华,究竟所知有限。高阶层的灯红酒绿,低阶层的褐衣蔬食,接触不多,平夙交游活动的范围也很狭小,疏慵成性,画地为牢,中华路以西即甚少涉足。西雅图(简称西市)是美国西北部一大港口,若干年来我曾访问过不下十次,居留期间长则三两年,短则一两月,闭门家中坐的时候多,因为虽有胜情而无济胜之具,即或驾言出游,也不过是浮光掠影。所以我说我对这两个城市,只有一点粗略的认识。
-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著;巫宁坤 译这是一本美国一战后的开天巨著,它的问世,使美国小说从此进入了“爵士时代”,也给菲茨杰拉尔德带来了“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的称号。本书是12部美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20世纪100部最佳英语小说排名第二。多少年以以来,它不停地被翻译,不停地被出版。尽管在某些特定的年代一些作家“嫉妒它的殊荣”,用肮脏文字鞭笞它,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塑造了一部“了不起”的巨著。细细品味这如诗如画的字句,享受这如梦如幻的爱的意境,你会沉浸在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了不起”的爱的余韵之中。
-
飘钟雷 主编故事发生在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