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灰姑娘(德)格林(Grimm,J.),(德)格林(Grimm,W.) 著,刘静,华爱丽 译惊彩片段:一天,她父亲要去集市,便问继女们:“你们要什么呀?”“漂亮衣服。”一个回答。“珍珠宝石”。另一个说。“灰姑娘,你呢?”父亲问她想要什么,她说:“就请在您回来的路上,将第一根碰在您帽子上的树枝折给我吧!”回家时,果然在他路过一片灌木林时,有一根棒树条碰到他的帽沿了,他便将树枝折下,带给灰姑娘。继女们按自己的心愿得到了礼物,灰姑娘只得到根树枝。她来互母亲坟前,把树枝种在坟头,每天她伤心的泪水浇灌着棒树成长。不久,树枝长成了一棵美丽的大树。每天,灰姑娘都会去做下三次,哭泣祈祷。每次,都会遇见一只白色鸟儿,无论她有什么愿望,小鸟都会满足她。……
-
生死之迷马克·吐温 著为什么天才型的艺术家都会饿死?而他们应得的酬劳却转到别人的口袋?在美国幽默文学作家马克·吐温的笔下,大画家米勒复活了,同时带来一场精彩的《生死之谜》。
-
轻轻公主(英)George McDonald原著;罗婷以翻译《轻轻公主》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美丽的公主,因为受到巫婆诅咒,从此身体失去了重量,并且变成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她的身体轻飘飘的,只能终日待在一个特殊的湖水里,才不会飘来飘去;因此湖水与她成了生命共同体,但是她对事物的感受一点都不深刻,因为诅咒让她没有思想。更麻烦的是,她不能没有湖水。没有湖水,她会感到空虚,并且开始生病。有一天,她遇到了王子,王子很快就爱上她。但轻轻公主不知爱为何物,她只会终日傻笑。王子为了爱她,宁愿牺牲自己去保全公主赖以维生的湖水不致干涸。在王子即将失去生命的时候,巫婆的咒语破灭了,因为轻轻公主一生中第一次有了感情。
-
不惑之年(法)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著;丁世中译本书作为第一部处境小说,萨特动手创作时相信找到了适合当时处境的小说技巧和美学:平铺直叙与大屏幕电影手法相结合。故事情节的时间和地点简单紧凑,内心独白占相当的篇幅。除了人物心理描写明显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主要采用海明威等人把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进行再创造的技巧,这些技巧曾被三十年代美国“小说式电影”采用过。
-
儿子与情人(英)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著《儿子与情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母莫瑞尔夫妇。他们两人是在一次舞会上结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婚后也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两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异,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之间便产生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丈夫甚至动起手来,还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关在门外。小说中的夫妇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灵魂的共鸣。父亲是一位浑浑噩噩的煤矿工人,贪杯,粗俗,常常把家里的事和孩子们的前程置之度外。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由于肉体结合而降生于人世间的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她竭力阻止儿子步父亲的后尘,下井挖煤;她千方百计敦促他们跳出下层人的圈子,出人头地,实现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精神追求。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间的距离,并最终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影响了子女,使他们与母亲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去共同对付那虽然肉体依旧光滑、健壮,而精神日渐衰败、枯竭的父亲。母亲和孩子们的统一战线给孤立无援的父亲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没有给莫瑞尔家里的任何其他一个人带来好处。发生在父母身上那无休止的冲突,特别是无法和解的灵与肉的撞击重演在母亲和儿子的身上。相比之下,夫妻之间的不和对莫瑞尔太太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她对丈夫失去了信心,而且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而与儿子,尤其是与二儿子保罗之间的情结,那种撕肝裂肺的灵魂上的争斗则给可怜的母亲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直到她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离开人世。对丈夫的失望、不满和怨恨使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的感情、爱怜和精神寄托转向了儿子,或者说,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经历过的精神磨难和一心要解决的问题“折射”到了儿子的身上,于是一场灵与肉的冲撞又在母子之间展开。没有让母亲扬眉吐气的大儿子死后,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惟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发泄无名之火和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这种强烈的带占有性质的爱使儿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已。母亲的这种性变态使儿子心酸,惆怅,无所适从。有了母亲,保罗就无法去爱别的女人。在母亲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禁不住深情地抚摸起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这种“恋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固恋”,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间的平衡。因此,保罗的情感无法发展、升华,他的性心理性格无法完善、成熟,从而导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剧。和女友米莉安的交往过程也是年轻的保罗经历精神痛苦的过程。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接触日渐频繁,产生了感情,成了一对应该说是十分相配的恋人。然而可悲的是,米莉安也过分追求精神满足,非但缺乏激情,而且像保罗的母亲一样,企图从精神上占有保罗,从灵魂上吞噬保罗。这使她与保罗的母亲成了针锋相对的“情敌”,命里注定要败在那占有欲更强,又可依赖血缘关系轻易占上风的老太太手下。幼年时期的“恋母”情结,使保罗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儿”。他虽然爱恋着米莉安,但却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躯,理直气壮地去爱她。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给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罗见不到米莉安的时候会感到闷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却要争争吵吵,因为米莉安总是显得“超凡脱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罗觉得像跟母亲在一起那样不自在。当然,保罗只要跟别的女人在一起,灵魂就会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控制着,感到左右为难,无法获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俨然像一对夫妇在亲戚家生活的日子里,保罗得到了米莉安的肉体,而在精神上,保罗仍然属于自己的母亲。米莉安只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成分,为了心爱的人做出了“牺牲”。所以,在那段日子里,他们也并没有能够享受青年男女之间本该享受到的愉悦。实际上,肉体间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们之间爱情悲剧的进程。保罗身边的另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女人同样是一个灵与肉相分离的畸形人。她生活在社会下层,与丈夫分居,一段时间内与保罗打得火热。保罗从这位“荡妇”身上得到肉体上的满足。然而这种“狂欢式”的融合,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一瞬即逝的结合。由于从米莉安身上找不到安慰,保罗需要从心理上寻求自我平衡,需要从性上证明自己的男性能力。由于从丈夫身上得不到满足,克拉拉也需要展示自己的魅力,从肉体上寻求自我平衡。在这一次次灵与肉的冲撞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个伤痕累累,肉体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残。保罗的父亲在家里、在亲人面前永远成为格格不入的“边缘人”。保罗的母亲在精神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真正的丈夫”,只能从儿子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而这种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败,后来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虽然苦苦挣扎,忍辱负重,但并没有得到保罗的心,保罗直到摆脱母亲的精神羁绊,可以与她重归于好,永结良缘时,最终还是狠下心来,拒绝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继续做精神上的挣扎。只沉迷于肉体欲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结束了与保罗的风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无所作为的丈夫身边。可以说,在这些灵与肉的冲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沮丧、可悲的失败者,找不到一个最终的赢家。其实,在人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坏,在人性被扭曲,在人类的和谐关系不断被威胁的社会中,灵与肉的争斗本来就是残酷无情的,到头来谁也成不了赢家,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李笔锋等 译《战争与和平》叙述了俄国从1805年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小说以鲍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家族的活动为主线,把战争与和平,即前线与后方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通过优秀的贵族青年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尼古拉等人在战争期间的悲欢离合,将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罗斯卫国战争中的申·格拉本、奥斯特里茨和波罗底诺三大战役串联起来,表现了人们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变迁、精神面貌和性格发展,广阔而深颗地描绘了一幅俄罗斯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生活的真实画卷,表达了托尔斯泰对历史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著;史津海等译本书记叙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家庭女教师简·爱与富有的贵族罗彻斯特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反抗压迫,争取平等、自由幸福的女性形象。
-
猫的天堂(法)左拉(Emile Zola)原著;(意)瓦伦蒂尼斯(Pia Valentines)绘图;简伊玲译写《大师名作绘本》享誉全球。“猫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地方?是有吃不完的鲜鱼?还是有玩不尽的游戏?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在《猫的天堂》里,描述一只养尊处优的猫虽然向往自由,却不能忍受获得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绘者瓦伦蒡尼斯除了为猫儿设计可爱、机灵的造型,更在丰富多彩的场景和缤纷的色彩中,生动活泼地呈现出猫的世界。绘本的形式引领我们走进文学大师的世界,提供了更多的美的发现;绘本创造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文学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每一本的绘画风格都传神地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又显出各家自己的绘画个性。
-
敲完这一杆法.都德 著;管家琪 编译战争持续了好几天,这些士兵,扛着沉重的装备,在倾盆大雨之中,度过了漫漫长夜。他们又饿、又累、又焦虑,随时都感觉到敌人就在四周……在炮声隆隆中,元帅和大尉也正在撞球台上厮杀得难解难分……《敲完这一杆》的作者都德,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中以《最后一课》最为脍炙人口。《敲完这一杆》正是与《最后一课》风格近似的杰作。绘者托马斯用动物做主角,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
最后一片叶子美.欧·亨利 著;林良 编译《大师名作绘本》享誉全球。《最后一片叶子》是世界短篇小说十杰之一欧·亨利最有名的一篇作品。在他的笔下,纽约市格林威尼村的芸芸众生,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本书绘才伯努瓦曾入选1990、1994年“波伦亚国际儿童书画展”,他的画作中蕴藏着一股淡淡的哀愁,令人难以抗拒。本书已翻译为十几种语言版本,全球各国争相出版。荣获国际各大插图奖项,缔造辉煌得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