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吴岩译泰戈尔在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曾就他所创作的孟加拉文的诗歌,陆续挑选他最喜欢的诗篇,亲自译成英文,推荐给世界的读者,堪称泰翁的“自选集”。吴岩先生在70岁退休前后的15年中反复研究推敲,把这10卷陆续译出仔细修改,并经资深编辑仔细校订,由译文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名为《心笛神韵》。这一回,教育部推荐《泰戈尔诗选》,吴岩先生说:“我是高兴的,也觉得责任重大”。因此,他从《心笛神韵》中精心挑选了泰戈尔最有代表性的名作300多篇,简精原有的序、跋以及附录,改写成一篇译者序,但仍保留原有特色,让青年学生认识到泰翁“自选集”的基本面貌,感受泰戈尔诗篇的独特魅力。
-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师陀夫人著;蒋虹丁,周韵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陀夫人对美国的蓄奴制所产生的把黑奴当成没有灵魂的牲畜肆意虐待和进行买卖的行为一向深恶痛绝。一八五O年美国联邦议会又通过了《逃奴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收留逃奴,自由州的居民如协助逃奴,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法律的通过无异于在美国全境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而当时相当一批北方的政界与宗教界的领袖竟然为这一法案辩护,认为为了维护联邦统一,不致分成南北两个国家,这个法案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斯陀夫人更为愤怒。她认为只有不了解蓄奴制的真相及其残酷性的人才会为蓄奴制与《逃奴法案》进行辩护,于是决心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蓄奴制的咱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公这于世。她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北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他们同情并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
-
童年马·高尔基 著;高惠群 译《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他怦着深情的回忆写成的。作者三风晨,父亲病故,母亲带他随外婆回到娘家,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专模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资本主主工俄国的发展断了他的发财梦,最后破产潦倒;母亲改嫁后也贫病而死;址一岁的作者被外公逐出家门,到人间去自谋生路,作者在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便揭示了俄国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现象,还描写了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如外婆、小茨冈人等。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这是《童年》启迪青秒年对待生活应持有积极态度,也是本书为我们大家指出的人生真谛所在。
-
十日谈(意)卜伽丘著;王晶,陈小慰译《十日谈》的第一天由此开始。首先,作者对10个青年相聚的缘由作了说明。随后,在潘碧尼娅的主持下,大家任选话题,每个讲了一个故事。各位温婉的小姐,我深知你们个个都是天生一副软心肠,然而,你们一翻开这本书,就要看到不久前发生的那一场索命的瘟疫。那些触目惊心的场面,那些不忍卒听的哀号,对于当时亲临其境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各位小姐一定认为,这故事的开头未免太沉重太凄惨。不过,你们要是以为抱着这本书,除了叹息就是流泪,吓得就此打住,不敢再往下读,那就大错特错了。本书的开端虽然令人望而生畏,却好比一座险峻陡峭的高山,山那边是一马平川,只有经过艰辛的攀援,才能贪图到平原的美丽风光。所以,对酝攀登者来说,越是山高,就越快乐。乐极固然生悲,殊不如苦尽也有甘来。
-
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著;义海译英国青年鲁滨逊怀着云游四海的高志远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历经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终于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瞬间便几十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整个小说写得离奇而真实,引人入胜,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描写流浪汉的通俗性经典名著。
-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著,孙文正 译本书女主人公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她嫁给平庸、迟钝的乡镇医生包法利后,不安于室,先后成为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妇。为了取悦莱昂,维持着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债主向她逼债,她走投无路,服砒霜自杀……福楼拜是力求完美的艺术大师,他视文字、文学创作为生命,用词极其准确,行文优美典雅,节奏流畅而富有音乐性。《包法利夫人》作为他的代表作,标志着法国小说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本书是一幅道地的法国十九世纪的外省风俗画,其完美严谨的语言风格更是为后人传为美谈。美丽的主人公艾玛是富裕农民的独生女,因不甘与忠厚老实的丈夫过平庸的生活,两次发生婚外情,后均遭情人抛弃;又因过度消费,债台高筑,终于被迫自杀。著名作家左拉称本书为“同类小说准确无误的典范”。
-
九三年(法)雨果著;卢小香译《九三年》是1873年雨果七十高龄创作的最全一部重要作品。作品围绕着1793年法兰古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代反革命叛乱这一事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势力与封建保插势力之间生死大搏斗的生动描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激烈的阶级半争,从本质上反映了“以残酷对暴行”的时代特点,这是作品的主要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法) 巴尔扎克著;杨松河,王也频译《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构建《人间喜剧》的开山力作,也是世界文学遗产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个富翁叫葛朗台,他千方百计挣钱,一生聚敛了一千七百多万法郎的家产。但他爱钱如命,一毛不拔,不顾兄弟的手足之情,赶走了因家破人亡而无家可归的亲侄子;为了一袋金币的失落大动肝火,动摇了父女和夫妻感情;逼死了一向忍气吞声的老婆,破坏了独生女欧也妮纯洁的初恋,葬送了她的美丽青春和美好人生,酿成了守财奴的家庭悲剧。葛朗台家道兴亡,成也金钱,败也金钱。另外一个富翁叫高里奥,他爱女如命,把一生积攒的几百万财富,统统用在满足两个千金难填的欲壑上。盲目的父爱导致他自食苦果,被两个女婿撵出了家门,像一只丧家犬悲惨地死在一家寒酸的公寓里。死的时候没有一个女儿前来照料,没有一个亲友前来吊唁,没有一个亲属前来送葬。他的后事全靠两个在读的穷学生帮忙草草操办。高老头会赚钱,但他不会用钱,钱花光了,父女之情也彻底断了。这两篇小说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金钱关系如何通过财富的再分配,逐步变成统治整个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深蒂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金钱拜物教。金钱就是一切,金钱统治一切,金钱支配一切......
-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译林梁羽龙,张海军 主编第七辑共分八部书:《少年维特之烦恼/象棋的故事》《苔丝》《汤姆叔叔的小屋》《贝姨》《弃儿汤姆·琼斯》(共三册)《美国悲剧》(共二册)《董贝父子》(共二册)《傲慢与偏见》。《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她的失贞主要是阿历克的责任;她的第二次落入阿历克之手是她的父母、安琪儿和阿历克的责任,而她杀死阿历克则是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最终她被逼得上了绞架,作了祭坛上的牺牲,而社会和读者却还在冷漠地议论着她的贞操,这是何等麻木的世情!《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陀夫人对美国的蓄奴制所产生的把黑奴当成没有灵魂的牲畜肆意虐待和进行买卖的行为一向深恶痛绝。一八五○年美国联邦议会又通过了《逃奴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收留逃奴,自由州的居民如协助逃奴,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法律的通过无异于在美国全境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而当时相当一批北方的政界与宗教界的领袖竟然为这一法案辩护,认为为了维护联邦统一,不致分成南北两个国家,这个法案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斯陀夫人更为愤怒。她认为只有不了解蓄奴制的真相及其残酷性的人才会为蓄奴《逃奴法案》进行辩护,于是决心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蓄奴制的种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公之于世。她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北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他们同情并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贝姨》是巴尔扎克笔下相当特殊的一个形象。小说以其命名,可见作家对她的重视。她为某种情欲所左右,但色调构成却十分复杂。集“丑”与“恶”于一身,是这个人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作家为她勾画了一幅令人生厌、令人生畏的漫画像,又赋予她同样令人生厌、令人生畏的嫉妒心。这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怪癖心理,侵扰着她自己的灵魂,也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在与瓦莱丽的淫荡结合后,更形成为一种巨大的,甚至能“毁灭整个城市”的邪恶力量。但是,贝姨的形象又远非“恶”的化身。作家把《贝姨》和《邦斯舅舅》同列于《穷亲戚》的总题之下,而“穷亲戚”却是贫富分化的社会中的受害者,巴尔扎克对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老音乐家(指邦斯舅舅一一笔者注)是穷亲戚,心地善良,受到不公正的重压;贝姨是穷亲戚,生活在三四个家庭之间,受到不公正的重压;一心要为她的痛苦复仇。”①由遭受“不公的重压”而生嫉妒之心,由嫉妒而不择手段地报复,这就是贯穿贝姨这一形象的线索。人们难以用行为的卑劣可鄙去否定其动机的合情合理,也难以用动机的情有可原来肯定其行为的刁钻狠毒。形象的底色就是驳杂微妙的。不仅如此。在作家笔下,贝姨还是一个处于“野蛮人”和“文明人”,或者说是“乡下人”和“巴黎人”交叉点上的人物。作为“野蛮人”或“乡下人”,她贫困、勤劳、憎恨人间的不平等,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意志,同时,她又丑陋、自私、隘、愚钝、凶狠、残忍。来到巴黎,在受到“京城的影响”,“知道了法律、认识了社会”之后,她开始用理智抑制情欲,以“文明”驾驭“愚昧”,形成了更为繁复的色彩。一方面,贝姨对不平等的感受更加强烈了,因而复仇意识也更加强化,嫉妒激愤之中,似乎已包含着某种反叛的因素。另一方面,巴黎又以它的“文明”腐蚀着“这个乡下人的本性”,使她变得工于心计,藏巧于拙,于不动声色中把阿黛莉娜一家搅得鸡犬不宁,分崩离析。经过“文明”修饰的“野蛮”,显示了更加恐怖的力量。如果我们不执拗于简单化地界定人物的正反面或规范其阶级属性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通过贝姨的形象看到作家对社会堕落的深刻揭露。社会的不公正在制造着愤懑、叛逆,也在制造着畸形、变态;社会的腐败既侵蚀着于洛式的贵族,也侵蚀着贝姨一类的穷人。在对立的两极背后,同样可以透视到社会的深重罪恶。贝姨在千方百计戕害对手的同时,也使自己陷进了肮脏的泥潭,毒化了自我的灵魂,直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巴黎时期的贝姨,嫉妒之火中已包含着对金钱、权势、虚荣的渴望。她是社会不公正的受害者,又以并不公正的手段来对付社会。贝姨这一典型,属于巴尔扎克风格,也显示着巴尔扎克创作的深化。这是一个“偏执狂”式的人物,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城市与乡村、文明与野蛮、反叛与沉沦,巧妙地交织于一体,融进了丰富的生活内涵和社会意识。象巴尔扎克的许多创作一样,这也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的作品。作家动笔于一八四六年八月,一八四六年十月八日至十二月三日在《宪政报》上连载,一八四六与一八四七年之交修订编辑成书。一八四八年收入《人间喜剧》初版第十七卷。而作品主要情节的起止年代是一八三八年七月至一八四六年二月。因此,可以说作家新写的是刚刚过去的,甚至是尚未完全过去的生活。这段时期,属七月王朝后半期,是社会弊端日益显露的时期。马克思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在一切地方,上至宫廷,下至低级的咖啡馆,到处都是一样卖淫,一样无耻欺诈,一样贪图不靠生产而靠巧骗他人财产来发财致富。正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上层,不健康的和不道德的欲望以毫无节制的、甚至每一步都和资产阶级法律相抵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种形式下,投机得来的财富自然要寻求满足,于是享乐变成淫荡,金钱、污秽和鲜血就汇为一流了。”①马克思从腐败的现实中探寻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的根由。巴尔扎克对革命不感兴趣,甚至颇有抵触,但他却以史家的真诚和艺术家的敏感,勾勒出这幅荒唐绝伦的图画,仿佛也预示了现存秩序的难以为继。《弃儿汤姆·琼斯》讲的是一个作家,不应自认为是以私人身份设宴待客或设食济人的绅士,毋宁自视为开设饭馆的老板,对于所有花钱惠顾的人,一律招揽。在前一种情况下,食物都以招待者而定,自不待言,而且即便他之所备,极为草草,使他招待的人难以下咽,而被招待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有所挑剔;不但不能挑剔,他们为礼貌所拘,反倒对于摆在面前的东西,不论是什么,都应虚夸一气,假赞一番。而对开饭馆的老板,情势与此却正好相反凡是光临惠顾的客人,既然掏了腰包,那就不管他们如何食不厌精,如何嗜异成癖,他们也都要坚决要求,给他们端来的东西,必须适口可心;如果不适口可心,那他们就认为,他们有权对所备之物,肆意指詈,尽情诟责,大骂遭瘟该死。《美国的悲剧》故事的主人公克莱德生长在一个先是笃信宗教,后来贫穷得不得不以宗教为生的非宗教从业人士家庭里,他自幼被父母逼着为了生计在街头抛头露面宣传他父母所笃信的上帝,可?是贫穷低贱的的克莱德却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美国梦.他一心向上爬,纵情于酒色和物质享受.克莱德让一个地位比他更低微的姑娘怀上了孩子,可是他不愿意娶她,一是因为她会是他的累赘,二是因为这时恰巧有一个上层社会的小姐爱上了他,可以让他摆脱贫贱,一步登天。于是克莱德高驻地谋杀了善良无辜的穷姑娘,但是克莱德落入了法网,他被处以死刑,上帝没有救得了他,他的父母却仍在贬斥世俗的物欲,颂扬上帝的仁慈。美国梦是耶非耶?上帝仁耶忍耶?作者最终也未能说明究竟何为美国悲剧。《董贝父子》是作者在1846年开始创作并在1848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它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在创作成熟时期的第一个高峰。与他的前期作品比较,这部小说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观察是更为深刻了;它在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也超出了他的前期作品。在世界文学的美丽园林中,它始终是一株出类拔萃、苍翠常青的树木,只有少数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能与它媲美。这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位英国资产阶级典型代表人物董贝先生所经历的悲剧。董贝先生是英国伦敦一个从事批发、零售和出口事业的公司的老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几乎支配社会的一切事物。董贝先生由于拥有巨大的财富,成了一位极为高傲的人物。正像他对他的小儿子所说的,钱可以“使人们畏惧、尊敬、奉承和羡慕我们,并使我们在所有人们的眼中看来权势显赫、荣耀光彩”。他的生活目的就是去扩展他的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金钱主宰了他本人的思想,使他成了一个冷冰冰的、失去人类良好感情的人。小说开始时,他的久已盼望的儿子出世了,他感到兴高采烈。他喜爱他的儿子,主要是因为他是他的公司的继承人,他在他身上寄托着他的野心与期望。但是他丝毫也不去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他的儿子小保罗从他那里得不到真正的父爱,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家庭欢乐。至于他的女儿弗洛伦斯,因为“在公司的声望与尊严的资本中……只不过是一枚不能用来投资的劣币”,所以长期受到他的冷落,使女孩子在精神上深深地感到痛苦。他的第一位夫人的去世,他只是“觉得从他的盘子、家具和其他家庭用品中间不见了一个什么东西,而这东西是值得有的”。他傲视劳动人民,与他们的关系是冷若冰霜的金钱关系,正如他对他小儿子奶妈所说的,“在我们这个交易中,您根本不需要爱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不需要爱上您……当您离开这里的时候,您就结束了这纯粹是买与卖、雇佣与辞退的交易关系。”可是他引以自傲的金钱并不能给他带来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钱能做什么?这是他的小儿子向他提出的问题。世界上有不少东西,特别是人们相互之间出自内心的真正感情,不是钱能买得到的。这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严峻的事实残酷地教训了董贝先生。在冷冰冰的气氛的包围下,在他操之过急的愿望的支配下,并在不良的教育制度的摧残下,他的小儿子夭折了。金钱并不能使他享有健康。美丽的年轻寡妇伊迪丝在她贪婪的母亲的怂恿下,被他用金钱买到了,可是他并不能买到她的真正的爱情以及他想要得到的尊敬与服从。伊迪丝没有向他的蛮横的要求屈服,两个高傲的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钱使他得到了他的经理的谄媚,但却得不到他的真正的忠诚。最后他的妻子抛弃了他,和他的经理一起离家私奔,在他的家庭生活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带来了一场大灾难。作为鲜明的衬托,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些普通人民(如火车上烧锅炉的工人图德尔一家和卡特尔船长等)的生活。在这些主要不受金钱支配的普通人民身上闪现着人类良好感情的火花。董贝先生本人也只是在公司破产之后,他的曾经一度被金钱扭曲了的性格被纠正过来之后,他才在身上显露出良好的人类感情。他在丧失了巨大的财富之后却得到了宝贵的父女之爱,并享受到真正的天伦之乐。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描绘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相互联系的侧面。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权势显赫的资本家,也可以看到被资本主义竞争挤垮的小商人及普通的劳动人民;可以看到门第败落的贵族,也可以看到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乞丐与沦落受辱的妓女。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不同阶级的人物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一幅内容丰富的图画。《董贝父子》是狄更斯所创作的一部结构严密的小说,与他前期作品中存在着结构松散的缺点有很大不同。他在创作之前,经过了细心的构思。所有人物的出场与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围绕着董贝先生的命运的发展来安排,各种事件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故事十分生动有趣。狄更斯在小说中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尖刻的讽刺,也有含笑的幽默;有客观的描写,也有故意的夸张;有直接朴素的陈述,也有妙趣横生的比喻。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甚至一条狗、一只鹦鹉、一把火钳、一块窗帘有时也都鲜明地显示出了它们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董贝父子》的时候,读者的心是随着故事的进展而跳动的。他会对某些人物产生厌恶或愤怒,对另一些人物则会感到喜爱或关怀。他会流出同情的眼泪,但更多的是会因为那些幽默有趣的文字而发出欢快的微笑。《董贝父子》和狄更斯的其他许多小说一样,是作者一边创作,一边在杂志上分期发表的。当描写小保罗去世的那一章发表时,当时的英国小说家安娜·马什—考德威尔(AnnaMarsh—Caldwell)曾不加夸张地写道,它“把整个国家都投入了悲悼之中”;不仅当时的英国是这样,而且在法国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震动。《董贝父子》全书出版以后,立即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由此可见这本书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我国读者都很喜爱狄更斯所写的小说《奥列佛尔·退斯特》(又译《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和《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等。我相信,《董贝父子》在我国翻译出版后,我国读者也一定会深深地喜爱它。《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1817年)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莎白、简和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姐妹,而夏洛蒂则是她们的邻居,也是伊丽莎白的朋友。男主人公达西与宾利是好友,且与威克姆一起长大,而柯林斯则是贝内特家的远房亲戚。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宾利,一位未婚富家子弟,租赁了贝内特家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和谈论的话题。不久,宾利就与美丽贤淑的大小姐简相爱了。宾利的朋友达西对聪明直率的二小姐伊丽莎白颇有好感,却因在一次舞会上出言不逊使伊丽莎白对他心存偏见。品行不端的威克姆告诉伊丽莎白,他是达西庄园已故总管的儿子,与达西一起长大,达西的父亲先前许诺给他的教职,被达西无端剥夺了。而达西则因为伊丽莎白的母亲及其他妹妹的缘故,劝说宾利中止与简的关系,结果四人不欢而散。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以及达西的劝说对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柯林斯为心安理得地继承财产,决定从贝内特家五个漂亮的女儿之中挑选一个“妻子”,于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马上转向尚未婚配急于找到“归宿”的夏洛蒂小姐,竟然得到应允。伊丽莎白应邀到新婚的柯林斯和夏洛蒂夫妇家中做客,不期遇见前来探望凯瑟琳夫人的达西。达西为伊丽莎白所倾倒,向她求婚,但因其言辞的傲慢,遭到伊丽莎白的愤然拒绝。同时,伊丽莎白指责达西对威克姆冷酷无情,更不应该破坏宾利同简的爱情。事后达西写信为自己申辩,令伊丽莎白的偏见逐渐消除。伊丽莎白随舅父舅妈出游时经过达西的庄园,以为达西不在,进去参观,不料达西突然归来,伊丽莎白感到十分窘迫。然而,达西丝毫没有以往的傲慢,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此时,伊丽莎白突然接到家信,得知威克姆带着妹妹莉迪亚私奔了!匆忙回家后,全家一筹莫展,不料达西暗访到两人的行踪,出资促成他们的婚事并安排了他们的生活,为贝内特一家保全了尊严。此事使伊丽莎白与达西尽释前嫌,宾利也和简重修旧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译林梁羽龙,张海军 主编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再现了那段时期的人物、社会、生活习俗、科技水平及其他种种知识。一般的文学名著缩写本,往往只着重介绍名著故事。而这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译林”,将不仅使你读到极有吸引力的故事,还以大量的篇幅,向你介绍文学名著涉及的天文、地理、科技、动值物、社会、历史和常用词语等各科相关的知识,使你全面地增长学问。“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译林”是一叶轻舟,小读者能驾着它遨游知识的大海洋。“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译林”是素质教育的艺术体现,愿它伴你走一段愉快的成长历程。文学名著,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曾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面对未来竞争性很强的社会,少年儿童需要做好准备,从素质的培养、性格的塑造、心理承受力的加强,到思维方式的形成、智力的开发以及意志的锻炼,都是重要的课题。家庭教育的单凋,学校教育的局限,社会教育的不足,使孩子们面对许多问题感到困惑。而文学名著展现了丰富的世界,书中生动具体的形象、曲折有趣的情节,促使小读者从中观察人、人与人的关系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可以说,文学名著是人生的教科书,它们能让小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命运,了解社会,体察人生,不知不觉地得到启迪心灵的钥匙。而名著中文学的美,语言的美,更是滋润心田的清泉。我们编译这套文丛,其目的是将外国的经典名著介绍到中国,加强中西方文学领域的交流。应当承认,人类对经典名著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任何经典都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有些曾经被称为是经典的,已不再是经典;而有些本不被视为经典的,又被后人誉为经典。在这种变化之中,人们又必须会从一些相对确定的角度,来判断经典作品。因此,我精选了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