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己卯以来杂稿
作者:李楯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5-01
ISBN:9787503672859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这部书稿是作者十年来相关文字的集菁,内容涉及:法律和司法制度评论,时政评论,爱滋病、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纵论,圆明园听证会、环境保护及公共参与评说,杂论,书序书钹,其他家事自述等等。全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这十年来的轨迹,凸现了其对于转型社会的思索,同时折射了社会这十年的进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学学术专著,而是一部法学随笔集。
作者简介
暂缺《己卯以来杂稿》作者简介
目录
也夫序1
林达序1
法律和司法制度评论
走进21世纪:我们能成为法治国家吗?3
从百年中国“法治”演进看当今的任务——答《中国
青年报》记者问6
面对法理:强制拆迁——为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修正案而书写13
司法审判:反对监督,可以质询,容忍批评25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28
法律援助十年:从帮助穷人,到维护人权和法律正
义32
“婚检”之争:强制,还是自愿选择——法律、伦理、健
康意识与责任意识,以及事实表述的利益驱
动35
从“婚检”之争,看中国立法与执法39
关注中国:为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法律
环境42
积极、稳妥地推进公众参与——以环境保护
为例45
时政评论
标准与理念——从市场经济看“盲流”59
给外来农民工以流入地居民待遇——法律的理念层面的思考62
能否把人放在第一位?——大平矿难后的思考63
我们的呼吁——李思怡辞世周年祭65
面对SRAS的思考67
反思SARS,重审体制和我们的价值观72
“两会”之际我的关注与期待——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75
对于战争:我的主张与理由80
谁能代表我?——读《舌战东京:我们身后有13亿中国人民》84
仁爱之心、公益之心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86
开放社会中的身份认同88
对别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91
关于“行为艺术”93
玉渊潭可否游泳:谁说了算?96
建立中国的无车日98
国家立场与多元社会——关于“小姐培训”与“禁娼”关系的争论100
艾滋病、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纵论
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困难与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105
我们为什么要做艾滋病防治模拟立法听证及我们怎样做艾滋病防治模拟立法
听证108
艾滋病防治的投入产出112
关于艾滋病宣传报道的政策与法律问题119
《艾滋病防治条例·专家建议稿》(草稿)说明及刊印后记122
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20年回顾126
是什么影响了艾滋病防治129
中国艾滋病流行的特质与立法重点——答《嘹望新闻周刊》记者问131
不断地改善艾滋病防治的法律环境135
《艾滋病防治条例》缺少什么——答《新京报》记者问138
影响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艾滋病政策——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经验和教
训140
医疗保险:政府的积极责任与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原则161
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待解164
健康权:人权法与宪政的视角166
环境保护、圆明园听证会及公众参与评说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上的书面
证言187
大家都来支持国家环保总局依法行政193
圆明园听证:中国环保法治建设史上关键的一步195
听证会之后的思考:转型期的公共决策198
圆明园事件:检验每一个人对法律的态度202
和阿邱、白岩松商榷——关于圆明园的是非和听证会的制度建设205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之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208
听证:要在以制度保障决策的正当和公众参与211
从实施宪政出发,推进公众参与214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公示、听证、公众参与、官员问责、独立
专家评估217
环评风暴的意义在于“开始了”——答《环境》杂志记者问229
环评风暴·部门权力·利益格局——答《中国经营报》记者问233
“绿色国民经济报告”解读237
“第三次环保风暴”与制度设置240
杂论
答友人245
为潘绥铭教授评2003年性新闻256
很多人想上清华,较少人去听清华教授的报告261
为中小学社会(含常识)课课程内容及标准所撰263
书序书跋
面对中国的法律社会学 287
《中华法史论纲》出版后记290
《美国法官自选裁判文书集》编者序292
《从案例剖析看美国民事诉讼程序》编者序言294
《艾滋病防治:人文一社会科学研究》编后296
《中国2003年:sARS——来自社会科学的反思》编后298
在中国,党政官员应该怎样面对艾滋病问题——《艾滋病防治政策干部读本》
后序299
《艾滋病在中国》后记302
《面对艾滋病——2004年》后记303
《艾滋病模拟立法听证资料》编后记304
《(说文解字·叙)及章黄陆学派的“说文”之学》后记306
思想中国·后序307
言志、自述及其他
致崔占福、蒋明麟二先生函315
送社会学系书函322
致维和先生信323
我与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324
家事
李瑞年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缘起335
附:画室——忆父亲画家李瑞年337
给女儿的信(2001年)339
给女儿的信(2003年)342
关于昆曲
谷音社七十年祭——写在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347
为什么要保护昆曲和应怎样保护昆曲——写在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
日349
己卯以来杂稿·后序352
林达序1
法律和司法制度评论
走进21世纪:我们能成为法治国家吗?3
从百年中国“法治”演进看当今的任务——答《中国
青年报》记者问6
面对法理:强制拆迁——为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修正案而书写13
司法审判:反对监督,可以质询,容忍批评25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28
法律援助十年:从帮助穷人,到维护人权和法律正
义32
“婚检”之争:强制,还是自愿选择——法律、伦理、健
康意识与责任意识,以及事实表述的利益驱
动35
从“婚检”之争,看中国立法与执法39
关注中国:为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法律
环境42
积极、稳妥地推进公众参与——以环境保护
为例45
时政评论
标准与理念——从市场经济看“盲流”59
给外来农民工以流入地居民待遇——法律的理念层面的思考62
能否把人放在第一位?——大平矿难后的思考63
我们的呼吁——李思怡辞世周年祭65
面对SRAS的思考67
反思SARS,重审体制和我们的价值观72
“两会”之际我的关注与期待——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75
对于战争:我的主张与理由80
谁能代表我?——读《舌战东京:我们身后有13亿中国人民》84
仁爱之心、公益之心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86
开放社会中的身份认同88
对别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91
关于“行为艺术”93
玉渊潭可否游泳:谁说了算?96
建立中国的无车日98
国家立场与多元社会——关于“小姐培训”与“禁娼”关系的争论100
艾滋病、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纵论
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困难与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105
我们为什么要做艾滋病防治模拟立法听证及我们怎样做艾滋病防治模拟立法
听证108
艾滋病防治的投入产出112
关于艾滋病宣传报道的政策与法律问题119
《艾滋病防治条例·专家建议稿》(草稿)说明及刊印后记122
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20年回顾126
是什么影响了艾滋病防治129
中国艾滋病流行的特质与立法重点——答《嘹望新闻周刊》记者问131
不断地改善艾滋病防治的法律环境135
《艾滋病防治条例》缺少什么——答《新京报》记者问138
影响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艾滋病政策——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经验和教
训140
医疗保险:政府的积极责任与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原则161
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待解164
健康权:人权法与宪政的视角166
环境保护、圆明园听证会及公众参与评说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上的书面
证言187
大家都来支持国家环保总局依法行政193
圆明园听证:中国环保法治建设史上关键的一步195
听证会之后的思考:转型期的公共决策198
圆明园事件:检验每一个人对法律的态度202
和阿邱、白岩松商榷——关于圆明园的是非和听证会的制度建设205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之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208
听证:要在以制度保障决策的正当和公众参与211
从实施宪政出发,推进公众参与214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公示、听证、公众参与、官员问责、独立
专家评估217
环评风暴的意义在于“开始了”——答《环境》杂志记者问229
环评风暴·部门权力·利益格局——答《中国经营报》记者问233
“绿色国民经济报告”解读237
“第三次环保风暴”与制度设置240
杂论
答友人245
为潘绥铭教授评2003年性新闻256
很多人想上清华,较少人去听清华教授的报告261
为中小学社会(含常识)课课程内容及标准所撰263
书序书跋
面对中国的法律社会学 287
《中华法史论纲》出版后记290
《美国法官自选裁判文书集》编者序292
《从案例剖析看美国民事诉讼程序》编者序言294
《艾滋病防治:人文一社会科学研究》编后296
《中国2003年:sARS——来自社会科学的反思》编后298
在中国,党政官员应该怎样面对艾滋病问题——《艾滋病防治政策干部读本》
后序299
《艾滋病在中国》后记302
《面对艾滋病——2004年》后记303
《艾滋病模拟立法听证资料》编后记304
《(说文解字·叙)及章黄陆学派的“说文”之学》后记306
思想中国·后序307
言志、自述及其他
致崔占福、蒋明麟二先生函315
送社会学系书函322
致维和先生信323
我与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324
家事
李瑞年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缘起335
附:画室——忆父亲画家李瑞年337
给女儿的信(2001年)339
给女儿的信(2003年)342
关于昆曲
谷音社七十年祭——写在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347
为什么要保护昆曲和应怎样保护昆曲——写在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
日349
己卯以来杂稿·后序35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