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作者:何志钧、等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01

ISBN:9787505955912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鲁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消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学理创新”的成果,该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的发展脉络从学术史、理论范畴史的角度进行了学理考辨,将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理论、文学典型理论、艺术悲剧论等理论问题的审视、清理、阐述放置在了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直到当代文化的富有历史纵深感的理论背景中,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语言论转向、文化转向和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批评、后现代批评、接受反应文论、身体美学、形式批评与唯美主义批评、解释学批评、符号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历史批评等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论析。
作者简介
  何志钧(1971—),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文学博士,2005年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毕业,现为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文艺学博士后、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烟台市作协副主席。1996年以来连续为本科生讲授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心理学、西方文论、文艺批评等主干课和选修课。近年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当代文坛》《社会科学家》《中南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剧本》《四川戏剧》《电影评介》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10余篇被《光明日报》、《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二部(合作)。从事文艺理论、审美文化与文化传媒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10篇被《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第一副主编《文学理论新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一部。参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教材多部。曾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烟台市第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其他作者为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师大、安徽师大等校的数名青年博士、博士后。
目录
序言 冯宪光

上编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古希腊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德国古典美学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空想社会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欧洲基督教文化
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其他文化传统

第二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意义与评价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1、审美、艺术与人
2、“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
3、“内在的尺度”
4、美的规律与美的本质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影响

第三章 文学反映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现在
一、反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萌芽与发展
(一)“反映”概念语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反映问题的新探索
二、文学反映论在中国现代的嬗变和发展
(一)文学“反映”观念在我国的最初接受及其语境
(二)我国现代文论中“反映”概念涵义的基本确立与定型
(三)语义转向与基本定位

第四章 文艺与意识形态:从特拉西、马克思到伊格尔顿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艺术与意识形态问题
1、意识形态:定义的困难
2、意识形态的起源
3、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重新定位
4、艺术与意识形态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艺术与意识形态问题的拓展
1、卢卡契
2、阿多诺
3、马尔库塞
4、葛兰西
5、阿尔都塞
6、伊格尔顿

第五章 艺术生产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现在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生产问题的见解
1、 马克思之前艺术生产思想的萌芽
2、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艺术生产思想
1、布莱希特:生产美学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政治学
3、 阿尔都塞、马谢雷:意识形态的生产
4、伊格尔顿:文化生产论
三、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在中国当代的嬗变
1、艺术生产的概念内涵
2、艺术生产论与能动反映说、意识形态论
3、艺术生产论的空间与限度

第六章 文学典型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现在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
1、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艺术典型观
2、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歌颂共产主义“新人”
二、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前苏联的传播
1、贯穿前苏联典型理论的党性原则
2、强调心理分析与情感因素在典型中的重要性
3、从形象思维的高度认识典型化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在中国的发展
1、译介初创期
2、退化变异期
3、反思重建期
4、退潮冷淡期

第七章 艺术悲剧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建立
1、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悲剧的见解
二、马克思艺术悲剧理论在中国当代的嬗变
1、建国前
2、建国初期
3、新时期以来

第八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的演变:从五四到四十年代
1、 政治性批评标准的形成与确立
(1)政治性文艺批评的开始——五四时期至二十年代初
(2)政治性文艺批评的系统化——二三十年代左翼时期的文学批评
(3)政治标准权威性的确立
2、 社会历史批评标准与方法的演绎
(1)鲁迅的文艺批评
(2)茅盾的文艺批评
(3)胡风的文艺批评
二、中国当代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与方法的新探索
1、当代文艺批评标准的探索
(1)政治标准的演化与发展
(2)真善美标准问题的演化和发展。
2、当代文艺批评方法的探索
(1)社会历史批评——历史文化批评。
(2)审美批评
(3)立体多元的批评形态与批评方法

第九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观的嬗变
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观在中国现代的嬗变
一)、审美教育本体论的演进
(一)情育论的先声——“五·四”以前
(二)情感教育与功利教育——“五·四”到二十年代
(三)政治教育美育观的形成——三四十年代
二)、审美教育功能观的演进
(一)陶冶情感与立人思想
(二)审美启蒙与立民思想
(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 审美教育的对象和方法
二、中国当代关于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新探索

下编
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西方到中国
第十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语言论转向
第十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文化转向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批评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接受反应文论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身体美学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与唯美主义批评
第十七章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文化批评(上)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文化批评(下)
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遭遇消费文化时代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