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

作者:(英)方德万 著;胡允桓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7-07-01

ISBN:9787108026750

定价:¥39.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以往欧美学术界在论述抗战前夕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的作用时,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本书作者认为应从中国社会本身来寻求答案,为此,在翻阅爬梳了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项课题进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供中国学界和一般的文史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方德万(Hans J.van de Ven),荷兰人,1980年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中文系,入美国哈佛大学研习中国近代史,师从孔飞立教授。1987年获博士学位。随后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现为该校第10任汉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从朋友到同志:中国共产党的初创》等,现在的研究项目为中国近代海关史。译者简介胡允桓,祖籍浙江绍兴,1939年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五年制本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退休后先后在几家大型出版社任顾问。有作品七百余万字。1993年获全国报刊文化专栏奖,1994年获中美文学交流奖。长期担任外国文学翻译彩虹奖(现已并入鲁迅文学奖)评委及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出访欧美各国讲学或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重看史迪威
 一个意外的战场和一次意外的使命
 缅甸的失陷
 盟军战略中的缅甸
  失败的后果
  胜算中的中国
  开罗会议前的拖延和密谋
  “霸王”准备期间开罗的“纸牌房”与失算
 缅甸之收复
  美英关系中进一步的困境
  地面上的困扰
  在中国的难处
  美中关系中的烦恼
  史迪威的解职
 结论
第二章 建立国民革命军
 20年代的军事概念
  新文化运动的反军国主义语境
  作为革命工具的军队
 军阀主义的来龙去脉
  起源
  影响
 国民革命军
  改组国民党
  军事改革
  军事委员会
  财政改革
 结论
第三章 北伐时期(1926—1928)的暴力文化
 “三·二○”事件
  孙中山逝世和领导权危机
  北伐的问题
  三月二十日事件
 北伐的第一阶段(1926.7—1927.3)
  国民革命军夺取武汉和南京
  武汉与南昌的对垒
 共产党对软弱的回应
  担心“另一个三·二○事件”
  陈独秀的政策
  武汉之后
 大爆发
  混乱中的共产党
  蒋介石的沉浮
 蒋获胜的原因
 结论
第四章 南京十年(1928—1937)中的国民党政策及军事改革
 遣散军队
  仪式上和政治上的调动
  内战
 军事统治
  战区行营
   政务改革
   保甲制度
   保安队(团)
   经济助力
 为对日战争做准备
  德国顾问
  创建知识基础
  一种战略的形成
  备战
  新生活运动
 结论
第五章 在北方的进取政策
 国民党的地缘政治战略
  苏联
  西方强国
 国内战略
  走向西北联盟
  国共谈判
  危机
  高潮
 进取政策在战争爆发时经受考验
 不确定性和敷衍塞责
  战争升级和在华北的失败
  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
  联盟未竟
 结论
第六章 日军南下前的抗战
 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
  淞沪会战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最后阶段
  徐州会战
   政治意义
   台儿庄大捷
   徐州的陷落
  武汉会战
  国民党的军事
 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
 战争的第二阶段:从武汉会战到日本南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冬季攻势
  冬季攻势之后
  向南进军
 结论
第七章 战时动员
 1941年前的动员
  初期的混乱
  招兵
  农业政策
  供养军队
  国民参政会
  危机
  招兵数下降
  对军队的影响
  工业动员
 对策
  土地税
  全国总动员法
  政府参与稀缺资源的分配
  军方
  梦想的终结
  最后的转折
 结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