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01
ISBN:9787561340431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内涵。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确的说,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目录
代序 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
上篇 孔子
想象的孔老会谈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
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
下篇 老子
绪论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章 抱一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三章 荣辱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道废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二十章 天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十八章 堕落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柔
上篇 孔子
想象的孔老会谈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
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
下篇 老子
绪论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章 抱一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三章 荣辱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道废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二十章 天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十八章 堕落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