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物权法(第四版)
作者:梁慧星、陈华彬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6-01
ISBN:9787503674228
定价:¥3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作者不仅是学界权威,更是中国物权法立法进程的引领者,全程参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过程。本次新版充分汲取了我国《物权法》的新成果,详释了《物权法》确立的新制度,并对《物权法》作出了独到的评析;同时,结合大陆法系新近物权法的理论研究动向及我国物权法司法实践,对物权法的内容作了全景式的阐述。 本书因袭现行法的体例,新增了编的设置,全书共五编二十四章。本书概念明晰,语言精炼,理论深度把握得当,既考虑到本科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又兼顾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权法的参考需求。
作者简介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1月出生,四川青神人。196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担任《法学研究》杂志副主编;1988年晋升研究员,担任民法室主任;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民法》、《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研究》、《物权法》、《中国物权法研究》、《民商法论丛》等。陈华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1967年11月出生,四川仁寿人,1991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民法博士学位。1996年1月至1998年7月,日本东海大学、东京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学者。主要著作包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物权法原理》、《物权法研究》、《物权法》、《中国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
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
第一章 物权概述
第一节 物权的名称与物权的概念
第二节 物权的性质
第三节 物权的起源与罗马法、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
第四节 物权与债权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础理论与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一节 物权法的性质
第二节 物权法的体系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三章 物权的客体与一物一权主义
第一节 物权的客体及分类
第二节 一物一权主义及其理由
第四章 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类型体系
第一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废
第三节 物权的类型体系
第五章 物权的效力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物权的排他效力
第三节 物权的优先效力
第四节 物权的追及效力
第五节 物权请求权
第六章 物权变动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物权行为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第四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第五节 物权消灭的原因
第七章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
第一节 公示原则
第二节 公信原则
第二编 所有权
第八章 所有权概说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与社会作用
第二节 所有权的变迁与演进史
第三节 所有权的权能
第四节 所有权的限制
第五节 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
第六节 取得时效
第九章 土地所有权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土地的单独所有与共同所有
第四节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第五节 从土地法到空间法——空间权法理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专有所有权与共有所有权
第三节 区分所有人(业主)的成员权
第四节 制定我国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
第十一章 相邻关系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土地相邻关系
第三节 建筑物相邻关系
第十二章 动产所有权
第一节 善意取得
第二节 遗失物的拾得
第三节 埋藏物的发现
第四节 无主物先占
第五节 添附
第六节 货币所有权
第十三章 共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共同共有
第三节 按份共有
第四节 准共有
第三编 用益物权
第十四章 用益物权概述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意义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特征与作用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类型体系
第十五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第十六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第五节 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区分地上权)
第十七章 宅基地使用权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流转和消灭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
第十八章 地役权
第一节 地役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
第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与消灭
第四节 空间役权(空间地役权)
第四编 担保物权
第十九章 担保物权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意义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种类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其他问题
第二十章 抵押权
第一节 抵押权概说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一)
第四节 抵押权的效力(二)
第五节 抵押权的消灭
第六节 特殊抵押权
第二十一章 质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动产质权
第三节 权利质权
第四节 最高额质权
第二十二章 留置权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留置权的沿革、立法例与作用
第三节 留置权的取得
第四节 留置权的效力
第五节 留置权的消灭
第六节 特殊留置权
第二十三章 非典型担保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让与担保
第三节 假登记担保
第四节 所有权保留
第五编 占 有
第二十四章 占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占有的取得
第三节 占有的效力
第四节 占有的保护
第五节 占有的消灭与准占有
主要参考资料
第一章 物权概述
第一节 物权的名称与物权的概念
第二节 物权的性质
第三节 物权的起源与罗马法、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
第四节 物权与债权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础理论与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一节 物权法的性质
第二节 物权法的体系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三章 物权的客体与一物一权主义
第一节 物权的客体及分类
第二节 一物一权主义及其理由
第四章 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类型体系
第一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废
第三节 物权的类型体系
第五章 物权的效力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物权的排他效力
第三节 物权的优先效力
第四节 物权的追及效力
第五节 物权请求权
第六章 物权变动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物权行为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第四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第五节 物权消灭的原因
第七章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
第一节 公示原则
第二节 公信原则
第二编 所有权
第八章 所有权概说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与社会作用
第二节 所有权的变迁与演进史
第三节 所有权的权能
第四节 所有权的限制
第五节 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
第六节 取得时效
第九章 土地所有权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土地的单独所有与共同所有
第四节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第五节 从土地法到空间法——空间权法理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专有所有权与共有所有权
第三节 区分所有人(业主)的成员权
第四节 制定我国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
第十一章 相邻关系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土地相邻关系
第三节 建筑物相邻关系
第十二章 动产所有权
第一节 善意取得
第二节 遗失物的拾得
第三节 埋藏物的发现
第四节 无主物先占
第五节 添附
第六节 货币所有权
第十三章 共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共同共有
第三节 按份共有
第四节 准共有
第三编 用益物权
第十四章 用益物权概述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意义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特征与作用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类型体系
第十五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第十六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第五节 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区分地上权)
第十七章 宅基地使用权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流转和消灭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
第十八章 地役权
第一节 地役权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
第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与消灭
第四节 空间役权(空间地役权)
第四编 担保物权
第十九章 担保物权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意义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种类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其他问题
第二十章 抵押权
第一节 抵押权概说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一)
第四节 抵押权的效力(二)
第五节 抵押权的消灭
第六节 特殊抵押权
第二十一章 质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动产质权
第三节 权利质权
第四节 最高额质权
第二十二章 留置权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留置权的沿革、立法例与作用
第三节 留置权的取得
第四节 留置权的效力
第五节 留置权的消灭
第六节 特殊留置权
第二十三章 非典型担保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让与担保
第三节 假登记担保
第四节 所有权保留
第五编 占 有
第二十四章 占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占有的取得
第三节 占有的效力
第四节 占有的保护
第五节 占有的消灭与准占有
主要参考资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