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作者:(宋)司马光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5-01

ISBN:9787807362180

定价:¥19.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成就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全文共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问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先河,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大大扩展了纪传体史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迁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在朝中为官,官至天章阁待制,在皇家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父亲的学识与修养,无疑对司马光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光自幼聪明好学,7岁时便能粗通《左传》,他和同伴游戏时破缸救儿的机智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20岁的司马光中了进士,起初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后被庞籍推荐调入京城,担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的职务。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跟随庞籍到了并州(今山西)为官,嘉二年(1057年),因庞籍获罪,司马光便引咎离开了并州。从嘉三年(1058年)开始,司马光又陆续担任了开封府推官、度支员外郎等职。宋英宗统治时期,司马光由谏官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奉诏编写《历代君臣事迹》。英宗颁诏设书局于秘阁,令其续修《通志》。并授权司马光自己挑选英才,辅助编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马光任翰林兼侍读学士。当年,司马光向神宗进献《通志》8卷,《通志》即《历代君臣事迹》,该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将《通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命司马光等人继续编写。《资治通鉴》从治平三年设立局编写,经过全体编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丰七年成书,历时19年。哲宗即位,拜司马光为相。他任相年余,尽废新法。元佑元年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欧阳修评其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司马光一生著录多达37种,其中以《资治通鉴》、《家范》、《涑水纪闻》最为著名。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第一卷·周纪一)
仁德之君(第一卷·周纪一)
兴魏强楚(第一卷·周纪一)
商鞅变法(第二卷·周纪二)
良臣为宝(第二卷·周纪二)
智伏庞涓(第二卷·周纪二)
昭侯任贤(第二卷·周纪二)
合纵六国(第二卷·周纪二)
孟子谏言(第三卷·周纪三)
张仪诳楚(第三卷·周纪三)
昭王求贤(第三卷·周纪三)
胡服骑射(第三卷·周纪三)
完璧归赵(第四卷-周纪四)
负荆请罪(第四卷·周纪四)
田单封君(第四卷·周纪四)
远交近攻(第五卷·周纪五)
智说太后(第五卷·周纪五)
长平之战(第五卷·周纪五)
毛遂自荐(第五卷·周纪五)
奇货可居(第五卷·周纪五)
秦纪
郑国修渠(第六卷·秦纪一)
以逸待劳(第六卷·秦纪一)
李斯进谏(第六卷·秦纪一)
荆轲刺秦(第七卷·秦纪二)
王翦伐楚(第七卷·秦纪二)
焚书坑儒(第七卷·秦纪二)
秦末起义(第七卷·秦纪二)
赵高擅权(第八卷·秦纪三)
巨鹿之战(第八卷·秦纪三)
汉纪
约法三章(第九卷·汉纪一)
鸿门赴宴(第九卷·汉纪一)
韩信拜将(第九卷·汉纪一)
垓下悲歌(第十一卷·汉纪三)
诛杀诸吕(第十三卷·汉纪五)
晁错进言(第十五卷-汉纪七)
李广退敌(第十六卷·汉纪八)
通使西域(第十八卷·汉纪十)
逐戮匈奴(第十九卷-汉纪十一)
苏武牧羊(第二十一卷·汉纪十三)
霍光废王(第二十四卷·汉纪十六)
汉室中兴(第二十四卷·汉纪十六)
昭君出塞(第二十九卷·汉纪二十一)
王莽封侯(第三十一卷·汉纪二十三)
王莽篡汉(第三十五卷·汉纪二十七)
王莽改制(第三十七卷·汉纪二十九)
光武中兴(第三十八卷·汉纪三十)
西域之行(第四十五卷·汉纪三十七)
拒封外戚(第四十六卷-汉纪三十八)
班超归汉(第四十八卷·汉纪四十)
心腹之患(第五十一卷·汉纪四十三)
党锢之乱(第五十五卷·汉纪四十七)
卖官鬻爵(第五十七卷·汉纪四十九)
黄巾起义(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
能臣奸雄(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
诛灭宦官(第五十九卷·汉纪五十一)
诛杀董卓(第六十卷·汉纪五十二)
平定江东(第六十一卷·汉纪五十三)
惟才是举(第六十二卷·汉纪五十四)
官渡之战(第六十三卷·汉纪五十五)
三顾茅庐(第六十五卷·汉纪五十七)
赤壁之战(第六十五卷·汉纪五十七)
刘备入蜀(第六十七卷·汉纪五十九)
审时度势(第六十七卷·汉纪五十九)
败走麦城(第六十八卷·汉纪六十)
魏纪
刘备托孤(第七十卷·魏纪二)
七擒孟获(第七十卷·魏纪二)
进《出师表》(第七十卷·魏纪二)
泪斩马谡(第七十一卷·魏纪三)
诸葛之死(第七十二卷·魏纪四)
假痴不颠(第七十五卷·魏纪七)
曹髦之死(第七十七卷·魏纪九)
竹林七贤●第七十八卷·魏纪十)
偷度阴平(第七十八卷·魏纪十)
晋纪
曹魏禅让(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杜预上奏(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羊祜安边(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西晋伐吴(第八十卷·晋纪二)
晋武征言(第八十卷·晋纪二)
刘毅直言(第八十一卷·晋纪三)
谏除旧制(第八十一卷·晋纪三)
诬杀杨骏(第八十二卷·晋纪四)
赵王称帝(第八十三卷·晋纪五)
创业江东(第八十六卷·晋纪八)
闻鸡起舞(第八十八卷-晋纪十)
晋王即位(第九十卷·晋纪十二)
石虎篡位(第九十五卷·晋纪十七)
苻坚王猛(第一OO卷·晋纪二十二)
淝水之战(第一O四卷-晋纪二十六)
宋纪
刘宋代晋(第一一九卷·宋纪一)
元嘉之治(第一二三卷-宋纪五)
文帝治民(第一三三卷·宋纪十五)
齐纪
萧齐代宋(第一三五卷·齐纪一)
范缜无佛(第一三六卷·齐纪二)
文帝迁都(第一三八卷·齐纪四)
梁纪
萧衍受禅(第一四五卷·梁纪一)
佛教之盛(第一四八卷·梁纪四)
北魏分裂(第一五六卷·梁纪十二)
任用苏绰(第一五七卷·梁纪十三)
沙苑之战(第一五七卷-梁纪十三)
邙山之战(第一五八卷·梁纪十四)
侯景之乱(第一六一卷·梁纪十七)
陈纪、隋纪
北周灭齐(第一七三卷·陈纪七)
受禅建隋(第一七五卷·陈纪九)
淫逸误国(第一七六卷·陈纪十)
一统归隋(第一七六卷·陈纪十)
隋文恤民(第一七八卷·隋纪二)
太子杨广(第一七九卷-隋纪三)
杨广弑父(第一八○卷·隋纪四)
开通运河(第一八○卷·隋纪四)
炀帝奢靡(第一八○卷·隋纪四)
亲征高丽(第一八一卷·隋纪五)
瓦岗义军(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破仓济民(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李渊起兵(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苟且偷安(第一八五卷·唐纪一)
唐纪
受禅建唐(第一八五卷·唐纪一)
重立盟约(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玄武之变(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智退突厥(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太宗治国(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富国安民(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以古为鉴(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房谋杜断(第一九三卷·唐纪九)
魏徵进谏(第一九四卷·唐纪十)
文成人藏(第一九五卷·唐纪十一)
太宗自评(第一九八卷·唐纪十四)
则天封后(第二○○卷·唐纪十六)
犯颜直谏(第二○二卷·唐纪十八)
敬业起兵(第二○三卷·唐纪十九)
武后称帝(第二○四卷·唐纪二十)
国老荐才(第二○七卷·唐纪二十三)
翦除韦后(第二○九卷-唐纪二十五)
太平公主(第二○九卷·唐纪二十五)
政变失败(第二一○卷·唐纪二十六)
二相治国(第二一一卷·唐纪二十七)
开元贤相(第二一一卷·唐纪二十七)
宦官得宠(第二一三卷·唐纪二十九)
口蜜腹剑(第二一五卷·唐纪三十一)
禄山献宠(第二一五卷·唐纪三十一)
杨氏兄妹(第二一六卷·唐纪三十二)
范阳起兵(第二一七卷·唐纪三十三)
张巡守城(第二一七卷·唐纪三十三)
马嵬事变(第二一八卷·唐纪三十四)
战雪国耻(第二二三卷·唐纪三十九)
严惩元载(第二二五卷·唐纪四十一)
以功议人(第二二五卷·唐纪四十一)
刘晏理财(第二二六卷·唐纪四十二)
颜公忠节(第二二八卷·唐纪四十四)
夜入蔡州(第二四○卷·唐纪五十六)
甘露之变(第二四五卷·唐纪六十一)
德裕论臣(第二四六卷·唐纪六十二)
武宗灭佛(第二四八卷·唐纪六十四)
以史为镜(第二四八卷·唐纪六十四)
黄巢建国(第二五四卷·唐纪七十)
诛杀宦官(第二六三卷·唐纪七十九)
后梁、唐、晋、汉、周纪
后梁代唐(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契丹崛起(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建立大蜀(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大败梁军(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吴越钱镠(第二七○卷·后梁纪五)
晋王续唐(第二七二卷·后唐纪一)
庄宗之死(第二七四卷·后唐纪三)
认贼作父(第二八○卷·后晋纪一)
中度之变(第二八四卷·后晋纪五)
郭威兵变(第二八九卷·后汉纪四)
高平之战(第二九一卷·后周纪二)
北抗契丹(第二九四卷·后周纪五)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