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
作者:董礼胜、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ISBN:9787508716886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包括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供给的效率、厦门市主要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法律规制的缺失、江苏省宿迁市教育改革初探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在对公共物品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公共物品供给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认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应是引导中国未来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指出其实现的途径在于科学定位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完善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体制和稳步推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公共物品供给》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导言:研究的意义、范围和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三、研究的范围与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理论:归纳与论述
一、公共物品概述:概念、特征与分类
二、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与方式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供给的效率
第三章 公共物品供给结构:机制设计与制度选择
一、机制设计理论:一种研究方法论
二、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分析框架
三、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与制度选择
第四章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的一般分析
一、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变革过程
第五章 厦门市公共物品供给个案研究
一、厦门市主要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
二、厦门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厦门法律规制:公共物品视角的分析
一、法律规制与公共物品
二、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法律规制的缺失
三、厦门法律规制的供给原则
第七章 成都市公共物品供给个案研究
一、成都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政策支持
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三、成都市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四、成都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的综合分析
第八章 江苏省宿迁市教育改革初探
一、教育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能定位
三、宿迁市教育改革的实践
第九章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一、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概念与理论
二、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成因
三、完善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建议
第十章 西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公共物品供给理论的演变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范式
三、英国与美国公共物品供给的考察
第十一章 他山之石:韩国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一、私营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国营企业私营化
三、电子政府
四、教育制度
第十二章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变革的实现途径
一、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理论
二、政府在完善国家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定位
三、完善公共物品供给总论:多中心的途径
结束语
一、研究观点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韩文部分
三、英文部分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三、研究的范围与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理论:归纳与论述
一、公共物品概述:概念、特征与分类
二、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与方式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供给的效率
第三章 公共物品供给结构:机制设计与制度选择
一、机制设计理论:一种研究方法论
二、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分析框架
三、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与制度选择
第四章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的一般分析
一、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变革过程
第五章 厦门市公共物品供给个案研究
一、厦门市主要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
二、厦门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厦门法律规制:公共物品视角的分析
一、法律规制与公共物品
二、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法律规制的缺失
三、厦门法律规制的供给原则
第七章 成都市公共物品供给个案研究
一、成都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政策支持
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三、成都市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四、成都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的综合分析
第八章 江苏省宿迁市教育改革初探
一、教育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能定位
三、宿迁市教育改革的实践
第九章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一、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概念与理论
二、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成因
三、完善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建议
第十章 西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公共物品供给理论的演变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范式
三、英国与美国公共物品供给的考察
第十一章 他山之石:韩国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一、私营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国营企业私营化
三、电子政府
四、教育制度
第十二章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变革的实现途径
一、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理论
二、政府在完善国家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定位
三、完善公共物品供给总论:多中心的途径
结束语
一、研究观点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韩文部分
三、英文部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