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
作者:陈望衡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ISBN:9787307054929
定价:¥4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主要探讨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本体论问题,全书共十章,主要涉及“情感本体论”、“生命本体论”、“社会功利本体论”、“自然典型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等多种概念。通过对20世纪美学代表人物及观点的阐述,展现了20世纪各个时期美学思想的全貌。
作者简介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规划中心主任,国际应用美学研究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近20部,代表作为《当代美学原理》和《中国古典美学史》等,其美学思想被学术界评论芫“境界本体论美学”。被译成英迁在匡外出版的著作多部,重要的有Chinese Bronzes:Ferocious Beauty。2005年,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刚高级研究中心讲授《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美国《世界日报》称誉陈望衡为“中国美学界翘楚”。
目录
序
绪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本体论
上编 西方美学的传入和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的提出(1911~1949)
第一章 美学的转型
第一节 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
第二节 王国维:“生命意志”论的美学
第三节 蔡元培:“人生价值”论的美学
第二章 情感本体论
第一节 吕潋:“美的态度”说
第二节 范寿康:“感情移入”说
第三节 朱光潜:“情趣的意象化”说
第三章 生命本体论
第一节 鲁迅(前期):“进步的生命”说
第二节 宗白华:“生命的形式”说
第三节 张竞生:“生命的扩张”说
第四章 社会功利本体论
第一节 鲁迅(后期):“功利先于审美”说
第二节 陈望道:“意趣随经济”说
第三节 周扬:美为历史的产物说
第五章 自然典型本体论
第一节 蔡仪:“美是典型”说
第二节 冯友兰:“本然样子”说
下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美学本体论的多元探索(1949—1999)
第六章 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战
第一节 美是主观的
第二节 美是客观的
第三节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第四节 美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
第七章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论战
第一节 人化的自然
第二节 美感与美
第三节 美的规律
第四节 异化劳动与美的生成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
第一节 李泽厚:“美是自由的形式”
第二节 朱光潜:用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
第三节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第四节 蒋孔阳:“美是自由的形象”
第五节 刘纲纪:“美是自由的感性表现”
第九章 多种美学本体论
第一节 周来祥:美是和谐
第二节 叶朗:美在意象
第三节 叶秀山:美在“存在间的交往”
第四节 邓晓芒: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
第五节 杨春时:美在超越
第六节 潘知常:美在生命
第七节 吴炫:美在本体性的否定之中
第十章 境界本体论——我的美学本体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性质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根源(上)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根源(下)
第四节 美的生成
第五节 美在境界(上)
第六节 美在境界(下)
附录一 美是境界——实践美学的反思之一
附录二 实践美学体系的三重矛盾——实践美学的反思之二
跋
绪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本体论
上编 西方美学的传入和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的提出(1911~1949)
第一章 美学的转型
第一节 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
第二节 王国维:“生命意志”论的美学
第三节 蔡元培:“人生价值”论的美学
第二章 情感本体论
第一节 吕潋:“美的态度”说
第二节 范寿康:“感情移入”说
第三节 朱光潜:“情趣的意象化”说
第三章 生命本体论
第一节 鲁迅(前期):“进步的生命”说
第二节 宗白华:“生命的形式”说
第三节 张竞生:“生命的扩张”说
第四章 社会功利本体论
第一节 鲁迅(后期):“功利先于审美”说
第二节 陈望道:“意趣随经济”说
第三节 周扬:美为历史的产物说
第五章 自然典型本体论
第一节 蔡仪:“美是典型”说
第二节 冯友兰:“本然样子”说
下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美学本体论的多元探索(1949—1999)
第六章 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战
第一节 美是主观的
第二节 美是客观的
第三节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第四节 美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
第七章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论战
第一节 人化的自然
第二节 美感与美
第三节 美的规律
第四节 异化劳动与美的生成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
第一节 李泽厚:“美是自由的形式”
第二节 朱光潜:用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
第三节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第四节 蒋孔阳:“美是自由的形象”
第五节 刘纲纪:“美是自由的感性表现”
第九章 多种美学本体论
第一节 周来祥:美是和谐
第二节 叶朗:美在意象
第三节 叶秀山:美在“存在间的交往”
第四节 邓晓芒: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
第五节 杨春时:美在超越
第六节 潘知常:美在生命
第七节 吴炫:美在本体性的否定之中
第十章 境界本体论——我的美学本体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性质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根源(上)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根源(下)
第四节 美的生成
第五节 美在境界(上)
第六节 美在境界(下)
附录一 美是境界——实践美学的反思之一
附录二 实践美学体系的三重矛盾——实践美学的反思之二
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