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俞鸿筹日记俞鸿筹本书是俞鸿筹1949-1955年的寓沪日记。抗战胜利后,俞鸿筹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上海支团部佐理”,1946年辞职,远离政治,闭门读书著述。《俞鸿筹日记》,原题 《读书日记》,故主要内容为俞氏的读书札记,涉及史学、文学、小学、版本学、目录学、金石学、考古学、书画诸多领域;还包括晚清的历史掌故。此《日记》对俞鸿筹隐居期间的 身心状况、交游往来、文化生活亦有记录,是了解俞鸿筹其人、常熟俞氏家族的一手文献,也是观察1949年后上海城市生活、现代中国转型的重要史料。
-
蜗室古今谈丰家骅暂缺简介...
-
相伴凤凰红林进结散文集《相伴凤凰红》记录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也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它有思考,有感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 作者的情感抒发,决不是基于呻吟。作品中饱含诗性,饱含真诚,饱含热烈,饱含追求。故乡、亲人是挥之不去的要素,是作者最为冲动的写作基因;那些历史的印记,那些熟悉的身影,那些令人向往的山水,都在这里面成了一个个意涵丰富的符号。作者认为人生不苟且,有伤疤也无需刻意揭开,无论生活如何,依然要歌唱,那些属于自己的音符会永远相伴相随。
-
观察者的幻象耿占春审美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活动,也是“有教养的人生”的重要标志。《观察者的幻象》撇开了对于美学、美、美感、艺术等抽象的美学范畴的考察和梳理,而是基于丰厚的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从审美的感觉出发,探讨了审美与人生相关的重大问题。耿占春认为,看、听、嗅、触摸,是我们拥有和亲历事物的方式,也是人享乐和受苦的方式;正是审美的感官使得“生活的含义被还原为对瞬间状态的事物的把握,以及与漂浮不定的声音、光影与形式的变换相对应的内心生命”。基于此点,他用感性的笔触,在诗与思的水乳交融中,描绘了眼睛、耳朵、手所能体会到的诸多细微感受,真切而实在地探讨了在这个感官享乐主义的时代如何升华自己的感官、避免感官的滥用和低俗化使用等问题。总之,这是一位“注重精神修持”的诗人与哲人献给普罗大众的教养之书,它表达了一种精神向往:与物亲和,与自然对话,与宇宙同为一体;表达了一种反审和责问:现代社会还能提供给人什么样的可看、可听和可触摸之物;并表达了精神漫游者的祈愿:放弃我们的愚钝,化解我们的冷漠,唤醒我们的麻木,回归诗意的存在。
-
循着那抹亮色,找寻你陈艳敏暂缺简介...
-
《万叶集》精粹刘德润《万叶集》是日本具有绵长历史的重要和歌总集,共收录4500余首和歌,有“日本的《诗经》”之美名。诗歌作者既有身居高位的天皇、文人武将,也有见证世间冷暖的底层庶民;诗歌元素多样,鲜活展现了万叶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生活习俗、生产劳作、婚姻恋爱、悼亡殡葬……既是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宏伟而不失感性的日本社会文化史。 本书精选《万叶集》经典和歌300余首,以古韵汉诗体译出,并撰写详尽的作者生平,辅之以丰富的风物、民俗、信仰、历史等背景导读,以助理解万叶和歌之灵韵与美,以及其背后日本的四季风情与审美之心。
-
淘书手记三部曲姚文学这是一份私人的淘书读书备忘录,这是一幅合肥花冲公园旧书市场、周谷堆旧书市场及多家旧书店的侧面肖像。 作者十多年亲历旧书市场以自己独到的慧眼精挑细选,淘买旧书,边淘,边读,边写,留下了数十万字的淘书手记。书中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娓娓道来,记下的多是书外的轶事掌故及作者亲历见闻和所感所悟,读来妙趣横生,启人心智。一书在手,读者跟随作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畅游书海的同时,既可获得书香的熏染,又可获得精神的洗礼。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对旧书、旧书市场的情怀,是探寻历史光芒的一种别样方式,也是独辟蹊径“好读书,读好书”的一种个人选择。这是一段个人非功利读书生活的真实记载。
-
小鹿斑比(奥)费利克斯·萨尔腾暂缺简介...
-
葛瑞汉对道家典籍的英译与研究刘杰本书是诸子研究丛刊的系列书葛瑞汉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典籍的英译与研究,在中西方学界获得佳评。他前承李约瑟,后启安乐哲、赫大维,在西方汉学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他的道家典籍英译《庄子》《列子》是西方道家研究者重要参考文献;《中国二位哲学家:二程哲学研究》《论道者》等成为西方专业研究者的入门读物。他以翻译实践为基础,深入到对中国典籍的研究,打破了西方长期将庄、列等道家经典文本作为庸俗读物的现象。他从语言哲学角度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影响了当代一批汉学家如席文、罗思文、史华慈、郝大维、安乐哲等。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葛瑞汉的关注尚显不足。故本文立足于葛瑞汉对道家经典文本《庄子》《列子》《鹖冠子》的翻译与研究,在与原典对照细读的基础上,考察葛瑞汉在翻译过程中对道家思想传达的情况,进而探讨异质文明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包括绪论、五个主要章节、结语七个部分。绪论对选题背景、依据、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主体第一章对道家典籍翻译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把葛瑞汉的汉学研究放入英国汉学发展脉络中,寻找时代的共鸣,同时简要概述葛瑞汉的道家典籍英译与研究概况。 本文第二章立足于翻译文本,重点考察葛瑞汉对道家核心概念“道”“气”“天”等概念传达对“道”论造成的影响,试图在比较研究中对“道”这一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的理解程度进行分析,借此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及探寻背后的文化动因。 第三章聚焦于葛瑞汉道典英译中“性”的问题。“性”的问题是葛氏汉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关联的根节点。探讨葛氏的道家观需要回到先秦儒道人性论思想的大文化背景中寻找参照系。本章同样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性”及相关概念如“心”“情”“德”“命”等译入语词汇选择情况进行考察,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再与原典语境中的思想进行对照,透视葛瑞汉的道家人性论在传达中发生的变化。 文章的第四部分考察了葛瑞汉的道家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在道家原始文本中并不重要,甚至很少涉及,但却是葛氏的重要关切点。由于葛氏对现代伦理哲学中的“真理”与“价值”问题的关注,导致葛氏非常关心道家哲学中的伦理政治意识。本人试图从葛瑞汉对道家文本中的政治理想的传达来寻找葛氏道家道德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第五章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发现,葛瑞汉对道家文化的关注最后总落在“自发性”这一问题上。简单来说,“自发性”是葛瑞汉道家文化研究的动机,但“自发性”从何而来,有何内涵,与他后期经常提到的“关联思维”是什么关系成为必须搞清的工作。因此本章试图通过梳理“自发性”的相关问题,探寻中西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从而找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 结语部分,对葛瑞汉的道家思想研究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并对葛瑞汉的汉学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
澳大利亚文化研究张成华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