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汪曾祺谈吃大全汪曾祺吃的是美食,谈的是文化。 《汪曾祺谈吃大全》尽收汪曾祺谈吃的74篇文章,全书以蔬菜水果、故乡味、四方美食、鸡鸭鱼肉、吃食文化等主题分为7个章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仅美味,还有文化。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推荐汪曾祺作品:我们做《舌尖》努力地想往汪老这个方向靠。 春日里的樱桃、夏日里的西瓜、秋日里的河蟹、冬日里的小肥羊,吃是时间的变化;栀子花包的汤圆、桂花做的蜜酱、玫瑰花的糕饼,吃是自然的馈赠;喝酒的琉璃盏、品茗的陶瓷杯、盛水果的玉盘子,吃是生活的意趣;虞宗的《食珍录》、苏轼的《老饕赋》、袁枚的《随园食单》,吃更是一种文化。 吃不仅是人与食物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人的故事。
-
远东行记〔法〕克洛德·法莱尔《远东行记》是法莱尔《我的旅行》系列游记中的第一部,描写了主人公从法国出发,坐船穿越地中海和红海到达亚洲并在亚洲游玩的经历。《远东行记》着重记载了主人公在越南西贡(胡志明市)、“印度支那”、中国、日本的游历,以一个西方亚洲学家的目光,向读者展示了上述城市的面貌及生活其中的人的文化和精神状态,回顾了这些城市的历史,也展望了它们及亚洲的未来。作家渊博的知识、细腻的观察、生动的描写、幽默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赋予了《远东行记》以独特的魅力。?
-
达菲尔在阿坝[德]艾伯特·达菲尔 著;杜轶伦 译;红音、张文珺 校订本书是近代德国地理学家艾伯特·达菲尔在华游记的节译。达菲尔于1903—1908年、1933—1935年两度在中国旅行、考察,回国后著成个人游记《我的西藏之旅》一书,讲述其1905—1908年从汉口奔赴青藏高原,对今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进行长达900余天科学考察的历程。考察途中,达菲尔接受老师李希霍芬的建议,重点对黄河中游、上游河道进行了地质勘察,还做了动植物标本采集、地图测绘、图片摄绘、气象观测等大量具体工作,其个人游记1914年出版后成为当时欧美学界了解中国西部地区自然与人文状况的参考书目之一。 本书译者团队选取达菲尔游记中在阿坝州的章节和图片,翻译注解形成本书,也成为译者团队从事的近代外国人在阿坝游记的第四部译作。全书记述了1907年6月达菲尔等人从丹巴进入川西北,历时三个月,经过小金、金川、卓克基、壤口、松潘、郎木寺前往甘肃的过程。书中描述了考察队沿途所见的山川河流、动物植被、气候物产以及民俗节庆、传说故事等等,还有大量的历史照片,包含着城镇、村落、交通、寺宇、民居、服饰、饮食、节庆等多方面信息,既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也可为当今阿坝等地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廖名春 著《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是关于中国早期思想史及相关文献研究的论文集,共三十二篇。其中与《论语》相关者六篇,与《周易》相关者四篇,与《尚书》相关者四篇,与《老子》相关者三篇,与《礼记》相关者五篇,与《孟子》相关者四篇,与《荀子》相关者六篇。主要是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手段,考证、解决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廓清思想史上许多后人叠加的误说。本书特色为:由小学切入,以解决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值得古典文献研究者、思想史研究者、出土文献研究者、普通文史爱好者、大专院校文史哲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参考。
-
中华思想史文论王伟光著《中华思想史文论(四)》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学术创新工程“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华思想史文论(一)(二)(三)》的再续集。 本文集收录的文稿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论。收集了作者在第八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第六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高峰论坛、第七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报告。二是论文、演讲。收集了作者从2009年以来,更多的是2019年以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论文、演讲。
-
东京风俗黄坚本书通过选取东汉的数位历史人物,通过史料挖掘与史料分析,以叙事形式讲述专业研究者未发现或者关注度不够的历史故事,主要内容包括:爱说笑的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从何而来、彭宠之死、黄宪生平与逸事、梁冀为何怕孙寿、李膺和郭泰的相逢与殊途、“党锢之祸”中的三位边将、皇甫嵩为何输给了董卓、东汉皇帝和他们的生母、东汉宦官的分化与生死内斗、东汉官场的自杀潮、“黄巾”之后的五年等。本书兼具通俗性、学术性、趣味性,内容浅显、文字简易,所叙述的故事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扎实的史学素养又保证了历史知识的准确性。读者群体定位为历史爱好者,加之作者在学界、新闻媒体界交往广泛的优势,此书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
车墩墩野事记周颖琪 著三十岁上班族,搬离闹市,住进城郊小镇车墩墩,从此靠小火车通勤,周末在野地里遛达,看云看花看动物,也看人。车墩镇位于上海外环线以外,松江区的边缘。一个“墩”字又土又憨,两个“墩”字就有点可爱,于是“我”随同样热爱观鸟的人,亲昵地称它为“车墩墩”。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这里有戴胜、白鹭、獐、貉、兔,水塔、水闸、小破屋;114种可见的鸟类,93种可嗅的野花。“我”用双眼观察万物,用双脚丈量身边的世界,决心像一条野狗般,在车墩墩的16个村子中逡巡探索。起初,“我”只看鸟,不太看别的,更不想看见人。渐渐地,也顺便看鸟吃什么,看鸟住什么,看鸟干什么。从鸟开始,慢慢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时间一长,发现万物皆可观察。鸟不再是一部分被独立出来的观察对象,而是属于一个巨大整体中的小小一角。人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被排除在外。于是“我”开始重新看人。春夏秋冬,四季往复。“我”和这里的花鸟鱼虫、村道河流一起经历了衰长,为它写下一百篇观察手记。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园之书,“我”的乡下生活没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时灰头土脸、怪里怪气。别人觉得“噫——邋遢!”,而我却觉得——自由。本想像一条野狗一样活着,在田野里撒欢、乱吠,却发现“狗”起来了,才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
麦田阳光 汝来看花指尖暂缺简介...
-
贝克特书信集〔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著 ,〔英〕乔治·克雷格,〔美〕玛莎·道·费森菲尔德,〔英〕丹·冈恩,〔美〕洛伊丝·摩尔·奥维贝克 主编萨缪尔·贝克特写于1941年至1956年间的书信展示了他逐渐形成的美学思想和对自己作品的辩护,见证了一个充满激情但却默默无闻的作家逐渐成长为蜚声国际的知名作家的过程,也记录了他对纷至沓来的赞誉的反应。《贝克特书信集》对贝克特15 000多封现存信件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呈现,从中精选出与其文学创作有关的书信,编入这4卷中整理出版。贝克特的这些信,有写给朋友的,有写给画家和音乐家的,有写给学生、出版商和译者的,也有写给世界各地的文学界和戏剧界同仁的,跨越其60年(1929—1989)的创作生涯。精炼的导读、丰富的注释,以及主要通信人的简介、贝克特活动年表及其他语境信息等,与书信相伴呈现。对任何一个对20世纪世界文学和戏剧饶有兴趣的人来说,这套集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它不仅记录了贝克特的非凡成就,也展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文学经验。
-
阿兰布拉宫[美]华盛顿·欧文 著险峻而悲凉的荒山原野,具有南国情调的幽雅园林,质朴豪爽的西班牙人民,独特浪漫的风俗人情,有关摩尔人的神话和传说……《阿兰布拉宫》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的随笔,欧文在这里生活三个月,与当地居民深入接触,这才写出这部旷世之作。这也是迄今仅存的关于摩尔人历史与传说的作品,被誉为西班牙版《天方夜谭》。如果去西班牙只能看一个景点,就看阿兰布拉宫;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就带《阿兰布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