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阅读天津 逐水筑居舍单琳琳天津的建筑体系庞大、形式繁杂,在中国建筑 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观览天津建筑,当从海河之畔的天津站出发。这是一次以海河为向导的奇妙之旅,火车站、鼓楼、会馆、教堂、银行、故居等,十二种建筑类型、二十座代表性建筑,纷至沓来,跃然纸上。本书所选建筑涉及天津的古代、近代及现当代,不仅从建筑理论维度分析了每座建筑的风格特征、空间布局、立面形式、装饰纹样等内容,阐明了这些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中的鲜明特色;还通过查阅和梳理文献史料、掌故、民俗,讲述了这些建筑在历史岁月中发生的故事和趣闻。此外,为使读者 加直观地感受到每座建筑的全貌,书中除配有大量精美照片外,还为每一座建筑绘制了立面图和装饰纹样,这些图片与描述对象一一对应,相辅相成,从而使每一个建筑都能 加立体地呈现出来, 展现天津这座历史名城的建筑魅力。
-
阅读天津 虹桥飞百尺张建本书凝聚作者10年桥梁摄影之精华,精选20座各具特色的桥梁,并附6张钢笔手绘图、23张历史照片,以及89张实景照片,图文并茂讲述桥梁发展的历史和故事, 立体展现天津桥梁之美。
-
阅读天津 河海润古今罗澍伟浪逐海河之畔,潮涌渤海之滨,天津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直沽寨、海津镇、天津卫,无论地名如何演变,均离不开水字旁,这是无法改变的岁月凭据。通达天下的水运、南北交融的文化、中西荟萃的景致,皆是河海之水带给天津的文明特征。而今,“津城”“滨城”相映成辉。河与海的故事,在新时代迎来新的篇章!本书描述天津这座河道纵横的城市屹立600余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曾经,海河之水,漕运之船将这座北方都市托起。时光荏苒,天津城市发展后劲亦如海河波涛奔涌向前,安居于此的民众时刻感受着津门故里的温情,乐于传颂它的故事。
-
阅读天津 天工开万物张立平本书内容从海河岸边第一家铁铺的诞生,到21世纪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天津逐渐形成钢铁、石化、轻纺、电子、医药、汽车等优势产业,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书内85幅珍贵插图展示天津工业企业发展之盛,呈现跨越160余年的近代天津工业发展史。
-
2022中国年度随笔南铁本书分为《人生》《情怀》《世事》《言说》四辑。收入王尧、立岩、杨学武、徐新南、刘国辉等数十位作家的随笔作品,这些文章以思辨性区别于抒情见长的散文,以视野的广度和历史的纵深感区别于直接针砭时事世风的短小杂文,或反思历史与文化,或怀念友人,或点评文艺作品,或臧否历史人物,主题广泛,思想丰富,直击你的内心。
-
陈丹青精选集陈丹青 著《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面对当下流量时代的浮躁,他问道,观看,被观看,传播,被传播,你身在哪一端?《除非我们亲历》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他说,他的写作都是受人所托,这十篇,却是闻知噩耗,便坐下来写。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目光与心事》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 的艺术评论文章,跨越戏剧、小说、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作者自嘲这些皆为“轻佻”的评论,却能看到其中对“真”的赞美,对“灵”的惊异,对“艺术家命运”的慨叹……
-
蓝英年随笔蓝英年蓝英年是我国 苏俄文学专家,尤以翻译《日瓦戈医生》而闻名。本书为其近年来 社会影响的思想随笔结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蓝英年通过对苏联解密档案的深度挖掘,用细密的资料和生动的叙述解开了诸多历史谜团,如高尔基出国前后秘辛、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之死、曼德尔施塔姆寻踪、法捷耶夫为何 、马雅可夫斯基被偶像化的过程、索尔仁尼琴与肖洛霍夫的恩怨、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红颜知己等等。那段并不遥远却迷雾重重的历史中,有着凛冽、荒诞和苦涩的人与事,阅读他们,也是阅读一个不应被忘记的时代。
-
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 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散文》《散文海外版》编辑部 编本书作为该奖项散文类获奖和提名奖篇目作品集,依托于《散文》和《散文海外版》这两本在 具有较高认知度的文学期刊,使本书的出版具有良好的读者基础和品牌效应。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堪称2021、2022双年度《散文》和《散文海外版》两本杂志所刊发作品中 人气、 广受好评的精华之作。这些作品均为近期创作,贴近生活和时代脉搏,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亦不乏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蒋勋 余光中 林青霞 等著这是一本以“忆旧”为主题的散文集,包括蒋勋、余光中、林青霞等47位当代作家的作品。文风各异,却又独成一格,透露着 文学特有的细腻清新的笔调和灵动敏感的情绪。作家们在回望童年、故乡、校园、家庭等的过程中,一点点撬开珍藏在记忆里的旧时光,或欢喜,或苦涩,或热烈,或平淡,在追忆过往的记忆中逐渐释怀,慢慢治愈。
-
女生七十王芝兰本书以 人称的口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位有担当、勤动脑、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一生的传奇经历,内容涵盖童年、少年、青年、工作和退休时期,跨越70年的漫长岁月。你会看到一位平凡女性在筚路蓝缕的岁月,不屈奋斗,努力改变生活面貌的积极状态:她会打鱼、开荒、修水库、挑塘泥;也会在沙地上学写字、在山区梯田上试种双季稻、出县寻找猪饲料、冒险种棉花;还会力求改变家洁村貌,向大学生知青学习知识,直至拉电线搞加工副业;也曾感受大寨梯田的壮阔,在那个年代农民上了大学,见证微生物工厂的兴衰。七十岁“女生”循着自身那细腻的记忆,仿佛在书写一段传奇,过往历历在目,在回忆中创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人生意义。人生需要传承,哪怕是筚路蓝缕之时的生存经验,哪怕是 层人家对生活的理解,也需要传承。在波澜壮阔的年代里,看一位平凡女性的静水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