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盼归栖陈婷媛 文;吴巍 译;王紫 绘《盼归栖——小天鹅的故事》一书通过震旦鸦雀“旦旦”和小天鹅“伊娃”这对朋友从相遇、相识,再到离别又重逢的经历,用拟人化叙述的方式,从鸟儿的视角讲述了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的背景、过程和效果,生动演绎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绿色沙漠”到“鸟儿乐园”的转变过程。本书不仅让读者认识了崇明东滩两种重要的鸟类,而且可以学到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本书共有两层的情感表达:一是震旦鸦雀盼望朋友小天鹅的归来;二是人类的盼望,希望那些因为互花米草离开的鸟儿能够再回来。
-
春醪集梁遇春《春醪集》是梁遇春的经典散文集。梁遇春的散文技巧感情都接近18世纪英国散文家兰姆,善于创作英国随笔风格的散文小品,擅长表达充满个性特点的社会人生体验。他有着一种悲剧式的幽默,深得英国小品文精髓;又因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融汇中西之绮丽为一炉的艺术风格。本书将梁遇春小品文代表作两部《春醪集》和《泪与笑》完整收录。
-
大地这个生长的动词韩簌簌《大地这个生长的动词》是山东省作协2018年和中国作协2019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本书涵盖了作者2011年以来十年的诗歌,而且更侧重于近几年的书写。 其文本立足入海口,又从这片新生的土地辐射出去,诗写的目的地是更广袤的大地和远方。卷一“低处的和声”,着力挖掘黄河人以黄河水为墨,以黄土地为纸最早的创业史;卷二“偏执的鹤顶红”立足于一个黄河口人在这片土地上或冷凝或炽热的情感表达;卷三“行囊里的蹄声和雁鸣”大部分诗篇来源于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的这次西部沿黄河行走;卷四“谁将永立在象形的书册里”则偏重于个人在文化或哲学方面的一些思考。
-
苏步青与平阳罗祖雄本书为温州本地学者罗祖雄先生的一部人物随笔集。全书15万余字,30幅图片。分为七个章节,重点讲述平阳著名学者苏步青不平凡的人生。平阳素有“东南小邹鲁”的美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家辈出。苏步青就是其中一位卓砾英才,他是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他热爱家乡,对平阳的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是十分关心。平阳在他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份量和特殊的纪念意义。本书讲述牵系苏步青浓浓的桑梓情谊,也展露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操守。本书富有史料价值,也颇具可读性。
-
爱情发生学张亦辉《爱情发生学》是由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张亦辉所写的一本散文集本书收入了17篇解读世界文学名著的读书札记,通过对《安娜卡列琳娜》《红与黑》《霍乱时期的爱情》《情感教育》等文学名著,及《廊桥遗梦》等经典电影的文本分析,解读爱情发生的秘密,并深入探讨作品的创造性精髓,展现叙事的魅力与语言的魔力,指出经典作品的经典性之所在。读者阅读本书,可以了解经典小说影视作品里那些奇迹般的爱情叙事,发现爱情发生过程的纯真与美好,感受爱情发生时的精神活力与情感造化,捕捉爱情发生时足以照亮世界的灵魂之光与生命华彩。
-
在家淘书韦泱本书为知名书话家韦泱先生的一部书话集,是作者继《跟韦泱淘书去》《淘书路上》后的第三部淘书笔记。全书五十篇书话作品,十八万字。主要是从文史旧籍中发掘关于作者,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逸闻旧事,以这些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断片,来丰富宏观世界中的细枝末叶,回原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细节勾沉,读来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对文学史、出版史的一种有益考证和补充。有史料价值,也颇具可读性。
-
旅途即归途陈江 著《旅途即归途》是作者在2013~2021年的随笔精选集,分归途(2013~2014)、潭门呆(2015~2017)、问俗(2018~2019)、轻叩南溟(2021)四个章节。作者是考古专业毕业,全部的职业生涯都奉献在文物事业上,曾经背井离乡在南京博物院工作多年,后回到家乡海南成为文博界的学术带头人。正因这段特殊而宝贵的人生经历,本书呈现了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眷恋、一些温暖轻盈的生活记录与人生感悟,也有对海南历史的注释,以及首次披露的海南文博建设的幕后故事,记录了海南文博发展历程。另,关于海南历史发掘,作者也从专业史学家的角度进行深耕。其中饱含了作者对海南、对文博事业深深的情感。《旅途即归途》是一本看似庞杂却有温度、有情怀、有价值的作品。
-
白[韩]韩江这是韩江在白纸上用力写下的小说,是63个有关一切白色事物的记忆。白是那个半月糕一样白皙、美丽的孩子。白是一只收起翅膀躺在芦苇边的白色蝴蝶。白是悄然无声、不悲不喜从天空降落的一万片雪。白是时间在苍白的光芒里流逝。白是我一生经历过的所有记忆。白是易碎易毁、瞬间消失的美好事物。白是一度死去或被摧毀过的人,在被熏黑的残骸之上,坚持不懈地复原自己,因此至今仍是崭新的人。白是鼻腔里呼出的白色水汽,是我们活着的证据;是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以虚白且清晰的形态散布于虚空的奇迹。白是在黑暗中燃烧的白色火花,是不灭的信念。我相信,若相信不会被摧毁,便不会被摧毁。
-
李树穀集(清)李树穀李树谷生卒不详,字季方,号东川,河南夏邑人。他生活在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是清代著名诗人,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举人,历官湖南永兴、华容、祁阳等县知事。他的祖父李薛是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进士,后转翰林院庶吉士。青少年时期的李树谷十分聪慧,喜读书,博闻强识,擅长写诗。其兄李树庸的诗文也写得很出色,兄弟二人在商丘一带颇有名气,世称“二李”。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李树谷应乡试中举。以后相继在湖南做官多年。李树谷为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对人民既注重教育又注重颐养,因而深得民心。李树谷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生活简朴,他曾在祁阳为官,待到去官离开祁阳之时,车上所载尽是他所著的诗集以及他喜爱的书籍。李树谷为官时,寄情于诗酒山水之间,他曾因饮酒废事而丢掉官职,但并不以仕途的进退得失为意。嘉庆五年(一八〇〇)前后,李树谷在湖南祁阳任时被劾离官,时值席卷湖南、贵州、四川三省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大起义,归途受阻,他被困于湖南,暂不得返乡,只好在湖南辰州、郴州一带设馆教书。从此越发纵情饮酒赋诗,寄情山水,排遣胸中郁闷。他在湖南羁留六年,约在嘉庚十二年(一八〇七),开始北上返乡。他又在浙江一带游历,后客居开封,直至患了重病才返回夏邑老家。其《楚南集八·患疡》一诗系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所写,可知此时树谷在世。此后约在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李树谷在夏邑病逝,卒时约七十岁。
-
她的空难和她【德】朱莉安·科普克 著,普贝琪 译1971年秘鲁空难唯 一幸存者在亚马孙雨林跋涉11天后回到文明世界的真实故事。1971年12月24日,17岁女孩朱莉安和母亲一起登上秘鲁航空的飞机,准备回家与父亲共度圣诞节。原本一路畅行,可接近亚马孙雨林上空时却遭遇大雷雨云,飞机在距离文明世界仅几十公里的原始丛林坠毁。朱莉安被绑在飞机座位上,从三千米高空坠入丛林。她是包括母亲在内的92名乘客中唯 一的幸存者,这一专家们都几乎无法解释的幸存被称为“现代奇迹”。朱莉安以超乎想象的勇气、直觉和韧劲,在亚马孙雨林的绿色地狱中独自走了十一天。从小跟随父母在雨林中学到的技巧让她得以生存。直到空难发生四十多年后,作者才首度著书讲述这场匪夷所思的浩劫,回顾生物学家父母为鸟类和动植物科学做出的努力,重温亚马孙雨林里的幸福童年,以及劫后余生的人生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