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我的老娘八岁半艾苓姜淑梅被媒体称为“传奇奶奶”,她的人生像一趟奇异的冒险。60岁学认字,75岁学写作,80岁学画画,82岁学书法。本书是她出版的第6本书,下一个目标是活到130岁!本书是奶奶的作家女儿艾苓对母亲姜淑梅80多年冒险生涯的小小总结。书中大部分都是母子俩的对话,每一句简朴的话语中,都透露着姜奶奶的人生智慧。
-
最是那时光许大立本书是作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文学报、重庆晚报等报纸和《红岩》、《当代党员》等杂志发表的散文随笔合集,近30万字,其中多篇获得各类文学奖项。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奖,中国报纸副刊奖,重庆文学奖,重庆新闻奖(副刊序列),首届四川散文奖,重庆日报优秀作品奖,重庆晚报优秀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中国经济报刊优秀作品奖,四川省和重庆市副刊作品奖,等等。
-
奇想与微笑太宰治日本两大文坛才子的跨世代结合,森见登美彦精心编著,收录19篇太宰治意想不到的奇趣之作,品味太宰治的别样“励志”文学。 十九个故事,内容涵盖了历史、童话、爱情、人性等多种题材、元素。在菜园中互相比较长势、抱怨主人不尽心的蔬菜;为了给祖母报仇,诱惑、利用、抛弃狐狸的小白兔;爱上天使般容颜的少女,和恋人在田野间享受爱情甜蜜的大学生佐野;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日本和服的境况等等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太宰治本人对日本各色文化的理解、随笔感悟,以及太宰治对待人生与人性的独特看法。 太宰治并未把那些悲惨的、荒腔走板的人生写尽,铺展在人们的面前,而是赋予这些故事一丝光亮,让阅读这些文字的人们,可以坚定地生活下去。 正如他所写道:“我想再活下去。即便身处心志高傲和生活条件低落的生活中,我还是希望能够活下去。”
-
文字之美陶樱《文字之美》以特殊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传习中华书法碑文拓本,用简单轻松的形式解读对关于人性和生命以及中华文化之美的理解和省悟,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推崇中国文化走出去,坚定和践行文化自信。数百年旧家无非读书,di一件好事就是读书。在一切已知之外,万物尽观皆自得,保留一个超过自己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帮你了解中华文化文字之美,玩转各种字体,缓解心中压力,降噪笃行,由内而发正能量。你我的心略大于宇宙,顺势不骄,逆风前行,做时间的朋友,赋能未来。文字和艺术可以与时间并肩,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不是你的容貌,不是你的光环,而是利他,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比如学习分享和文化交流,和孩子们聊一聊重要的事,真爱、品质、信念、宽容、勤学、勇敢,努力的朝更好的方向做,卑微务实地坚持,就是价值所在。生活有人可爱,有梦可待。《文字之美》通过分享书法之美历代碑文拓本,都在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爱,或炙热,或温和,或追问,或困惑或调侃甚至一点点吐槽。同时,不缺真诚,纯真和爱。
-
饮食笔记石磊《饮食笔记》是60后上海女作家石磊的美食小品文集锦,透过一碗面、一羹汤、一盘菜、一盏饮等,以细腻闲适的笔调,对我国的各种精致美食、饮食文化及其背后的世风人情,进行了颇具海派风格的阐释,透彻地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形形色色的人间情意、五彩斑斓的生活味道。 通过文章字里行间,作者传达了一种臻于极致的饮食观。作为自古以来的永恒话题,饮食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孔子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也主张“克己复礼”,提倡人们克制欲望,包括对饮食的欲望;老子主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希望世人希求饱腹,但要避免“口爽”,表达了适度节制的饮食观;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则表达务求“简”与“真”的清雅、淡泊饮食观……近代饮食注重色、香、味俱全,现当代饮食则越发将此三者演绎至极点。 本书亦描写了我国多地乃至其他国家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由此又折射出风格各异的世风人情,令人大开眼界。此外,文中传达出的热忱拥抱生活、积极修身怡情的生活态度,会给热爱生活、钟情饮食的人带来关于生活态度及方式的启发、思考……
-
去宁波的路丁彬《去宁波的路》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数十篇,记录了作者从东海杭州湾到宁波三江口,“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是一个小镇“做题家”的进城史。本书以地域和时间为区分,共分为三个章节。 章“庵东少年”,记述作者少年时代在故乡庵东镇的成长经历及长大后对家乡种种人事变迁的深情回顾。第二章“慈溪往事”,记述作者自中小学起在县级市慈溪往来的各类见闻回忆,纪念青春岁月,讴歌风土人情,缅怀师友尊长。第三章“宁波生涯”,记述作者参加工作后到宁波市定居以来的世情时序,立足当下、关照古今,赞美宁波历史文化,描攀市井烟火气息,抒发个人性灵趣味。
-
茨威格读书随笔斯蒂芬·茨威格在读书上,茨威格被描述为一个“急性的充满热情的读者”,每当读到好的作品,无论是昔日的还是在世的,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其他民族的,他对这些作家、艺术家都充满尊敬和热爱之情,将之视为自己的楷模、师法的榜样和知心好友。 本书遴选的随笔是茨威格这方面的代表作,发表于1902-1939年,论及卢梭、巴尔扎克、福楼拜、罗曼•罗兰、普鲁斯特、乔伊斯、歌德、里尔克、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尼采、弗洛伊德等。 他用自己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和渊博学识,架起通往伟大作家精神世界的桥梁。茨威格在写下这些随笔时,将读书视为一项“心灵的事业”,他孜孜以求的是这样一种理想:实现一种“在人们之间,在思想之间,在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人性谅解”。
-
一间自己的房间[英]伍尔夫女生想要独立,需要有金钱的支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生活,对这些男男女女而言——我看着他们摩肩接踵,在人行道上奔走着——同样艰辛,同样困苦,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奋斗。?仇恨男人?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再也伤害不到我。取悦男人?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不必急于求成,不必锋芒毕露,不必效仿他人,做自己就好。?去旅行、去消遣,去思考世界的过去或未来……?我之所以希望你们挣钱、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希望你们生活在现实之中,并且活得精彩。 女生靠自己或许不会更轻松,但一定会更自由!
-
亲爱的温斯顿(英)大卫·劳(David Lough)本书是温斯顿·丘吉尔和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之间完整的私人信件集,始于1881年丘吉尔6岁时,直到1921年珍妮去世,丘吉尔时年46岁,这四十年的通信贯穿了丘吉尔的前半生,是一份丘吉尔人格发展的详细史料,一本重现母子牵绊的纸短情长,从中可以一窥维多利亚时代丘吉尔家族的浮沉兴衰。 本书为该书信集的首次面世,作者大卫·劳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母子之间上千封往来信件,每节开篇均提供了恰当的引入,并在信件中穿插以详细的背景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份连贯、翔实的丘吉尔“个人自传”资料。“母亲”影响并塑造了丘吉尔的前半生,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到珍妮身上生生不息的自由进取精神、睿智精准的政治判断、周到圆滑的社交手腕和能力,还能偶尔窥见她身上流露出的沉溺享乐的贵族做派,而这些都溶入了丘吉尔的血脉,在他身上逐渐显现。这部精彩的通信集,让我们得以了解丘吉尔母子之间的成功与失败、爱与失望、喜悦与绝望。
-
梅城白话胡蔼云,谢关保 编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