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田雁宁文集田雁宁著暂缺简介...
-
田雁宁文集田雁宁著暂缺简介...
-
常常感动邓康延著年少时读到要白诗句“大笑出门踏风去”,不禁站起,觉得这七个字挟着人生大风。决定以写作为生命部分的那一日,仰望苍天,记起西人爱默森的一句话:“天空是眼睛每天的口粮”,只觉大爱无语。欣与悲,刚与柔,默然与张扬,短暂与永恒,塑我,塑我的感动。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片断:19魏孝帝闺门无礼,从妹不嫁者三人,从,才用翻。皆封公主。平原公主明月,南阳王宝炬之同产也,从帝入关,丞相泰使元氏诸王取明月杀之;帝不悦,或时弯弓,或时椎案,由是复与泰有隙。槛,直追翻。复,扶又翻。癸巳,帝钦酒遇酖而殂。年二十五。泰兴群臣议所立,多举广王赞。赞,孝武之兄子也。侍中濮阳王顺,于别室垂涕谓泰曰:“高欢逼逐先帝,立幼主以专权,明公宜反其所为。广平冲幼,不如立长君而奉之。”泰乃奉太宰南阳王宝炬而立之。宝炬,孝文帝之孙,京兆王愉之子。长,知两翻。顺,素之会孙也。按魏宗室名顺者前后凡三人。道武伐中山,顺欲於平城自立,此时犹以拓跋为姓。又,任城王澄之子顺叱高肇门者,指元叉妻谏灵后妆饰,斥徐纥,以抗直著,后闻河阴之难,奔走而死。此元顺,则常山王素之孙。二人皆巳改姓元氏。殡孝武帝於草堂佛寺,谏议大夫宋球恸哭呕血,漿粒不入口者数日,泰以其名儒,不之罪也。20魏贺拔胜之在荆州也,表武卫将军独孤信为大都督。东魏既取荆州,魏以信为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蛮酋樊五能攻破淅阳郡以应魏,酋,慈尤翻。考异曰:北史作“樊大能”。今从魏书。东魏西荆州刺史辛纂欲讨之,据隋纪,辛纂时镇穰城。则西荆州即荆州,以穰城在东荆州之西,故云。行台郎中李广谏曰:“淅阳四面无民,唯一城之地,山路深险,表里群蛮。今少遣兵,则不能制贼;少,诗沼翻。多遣,则根本虚弱;脱不如意,大挫威名,人情一去,州城难保。”纂曰:“岂可徙贼不讨!”广曰:“今所尤在心腹,何暇治疥癣!治直之翻。闻台军不久应至,寿军,谓东魏所遣军也。公但约勒属城,使完壘抚民以待之,虽失淅阳,不足惜也。”纂不从,遣兵攻之,兵败,诸将因亡不返。城民密召独孤信。信至武陶,“武陶”,疑当作“武关”。东魏遣恆农太守田八能恆农,即弘农,后魏避显祖讳,改弘曰恆,音常。帅群蛮拒信于淅阳,帅,谓曰率。又遣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士卒不满千人,首尾受敵,谓田八能拒其前,张齐民出其后也。若还击齐民,则土民必谓我退走,土民,谓淅阳之民。必争来邀我;不如进击八能,破之,齐民自溃矣。”遂击破八能,乘胜袭穰城;辛纂勒兵出战,大败,还趣城。门未及阖,战败奔还,门者惶遽未及下关也。趣,七喻翻。信令都督武川杨忠为前驱,杨忠,隋文帝之父也。隋氏自以为出於华阴杨震,而忠则出居武川。隋氏序其世曰:“本弘农华阴之杨,汉太尉震十四世至文帝。震八世孙北平太守铉,铉子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县。元寿生惠嘏,嘏生烈,烈生祯,祯生忠。”忠叱门者曰:“大军已至,城中有应,尔等求生,何不避走!”门者皆散。忠帅众入城,斩纂以徇,城中慑服。慑,之涉翻。信分兵定三荆。居半岁,东魏高敖曹、侯景将兵奄至城下,信兵少不敌,与杨忠皆来奔。为贺拔胜兴信、忠还魏张本。将,即亮翻。少,诗沼翻。张政浪标点容肇祖聂崇岐发校。
-
欧阳修小品(宋)欧阳修著;安然选注暂缺简介...
-
何其芳何其芳著;王培元编选;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本书收入地的诗歌《预言》、《爱情》等创余篇。散文20余篇。其中早期作品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散文体。后期作品质朴、明朗、乐观,展现了一个曾在梦中寻路的知识者思想情感发生转变的诗性历程。他的作品及追求因具有深刻的文化蕴涵,被称为“何其芳现象”。\t\t
-
皮鹿门小品(唐)皮日休著;莫道才,沈伟东选注鲁迅(1881-1936),浙江绍
-
柳河东小品(唐)柳宗元著;汪新选注暂缺简介...
-
木屐声声张梅著书脊丛书题名:现代都市言情散文精选。
-
元曲一百首蒋星煜,张Wei注译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一些问题或现象,过去大家接触较少,我的困惑也就更多些。比如,半个世纪以来,旧体诗词的写作与发表的风气流行不衰,相形之下,曲的写作与发表极为罕见。从理论上说,诗词皆来自民间,但经过文人的加工,形式上趋向于完整而凝固,内容上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夹杂进较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而曲无论其形式与内容却是更接近人民大众的,何以反被冷落呢?由困惑我也常常因此而思索再三,更加觉得这是一个应当改正而未改正的由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学观所导致的错误。众所周知,自从元曲产生,并被作一种文学形式普及以来,在正统文人的眼中就被当作小道,所以研究及赞同的人不多,但仍然受到一些著名文人的肯定,如朱权、王世贞、王骥德、吕天成等人都有专著。从清代乾嘉年间的焦循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他们都十分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们对元曲的重视和提倡的确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我们今天更应大力弘扬这朵古代文化中的奇葩,走出轻视戏曲的误区。元曲作品比起国运悠长的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来说,当然要少,但元曲的领域相对则宽广得多,有可以单独清唱的散曲,有作为杂剧剧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剧曲。如果把散曲和剧曲加在一起,以每一支曲为一首作品计,则也是一个颇为可观的数字。